我祖父龚翼星与《光复军志》

掌上涟源

<p class="ql-block">祖父龚翼星与《光复军志》</p><p class="ql-block">龚英辅</p><p class="ql-block">辛亥革命前,以孙中山、黄兴为首的革命党人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直到1911年10月蒋翊武等新军青年发动武昌起义和11月由李燮和等人领导的上海、南京起义才取得了推翻清王朝专制政权的伟大成果。其中由光复会领导的上海、南京起义取得的真正成功,成立稳定的地方军政府,使革命党人成立中华民国有了立足之地。当时光复会负责人章炳麟、陶成章都在海外,因此,实际代表光复会策动、领导上海起义的是李燮和。家祖龚翼星先生于1913年所著《光复军志》详实记录了李燮和与光复会领导上海起义及随后攻占南京这一重要历史,迄今该书一直是研究上海南京辛亥革命起义的重要参考文献之一。</p><p class="ql-block">  一、龚翼星与李燮和。</p><p class="ql-block">  龚翼星(1879-1957),字乃成,自号臾园,湖南安化伏口(今属涟源市)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中举,三十三年参加礼部甄别贡举考试,选为农工商部主事。进入民国后,1915年袁世凯蓄谋称帝,翼星先生不久南归湖南。后历任湖南高等工业专门学校国文教员,湖南省建设厅秘书,湖南省米捐局局长,南京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处员等职。1939年抗日战起,翼星先生年届六十退休,返回家乡与友人创办安化黎明小学,自任董事长兼校长,收容难民子弟就学。由于办学成绩显著,黎明小学曾获湖南省政府嘉奖,并获当时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的嘉奖令。</p><p class="ql-block">  翼星先生平生好学不倦,其诗、散文造诣深湛,诗中不乏爱国忧时之作。他为章炳麟先生入室弟子,还曾与章炳麟合着《说文部首韵语音注》一书。翼星先生擅长书法,由颜入北碑,笔力强劲洞达,每至一处,求书者络绎。1951年,湖南省人民政府聘为省文史馆馆员。1957年病逝,享年七十九岁。</p><p class="ql-block">  李燮和(1873~1927),字柱中,派号代钧,湖南安化县兰田(今属涟源市)人。早年追随黄兴参加反清革命活动。在上海结识陶成章,加入光复会。1910年12月,参与广州起义失败后,脱险赴上海,此后数月李燮和于上海锐进学社设立光复会机关,联络淞沪各地湘籍防营官兵,积极准备起义。1911年8月武昌起义爆发,李燮和在上海联络策动防营清军在吴淞、闸北起义。9月13日,陈其美率敢死队进攻江南制造局,为清军所俘。李闻讯,立即率闸北军警赴援,攻占制造局,救出陈其美。后李任吴淞军政分府都督,组编光复军,自任光复军总司令,参与苏、浙联军会攻南京和西征援鄂。[1][2]1912年南北和议成功,李燮和即自解兵权,辞职归湘。1913年3月后寓居北京。1915年,袁世凯阴谋复辟帝制,在杨度邀约下,列名发起筹安会。1916年袁世凯死后,他退隐家园,不闻政事。1927年病殁,年54岁。</p><p class="ql-block">  龚翼星与李燮和为安化同乡。1911年李燮和在上海领导光复会起义时,龚翼星正在上海,亲见上海光复过程。龚在《光复军志》一书的自序中写道:“辛亥九月,翼星自燕徂南,憩于沪上,于时上海始宣独立,主其事者,为吾邑李公燮和,不数日而苏、杭回应,东南倾动,李公则开府吴淞,创设光复军,联师苏、浙,进复金陵,西援武汉,北出烟台,睹其军容,为景慕焉。”</p><p class="ql-block">  1913年龚翼星返回北京仍任职中央政府,客住李燮和家。由于辛亥革命后,社会上各种传言四起,革命党人内部也对辛亥革命中事非功过议论不一,李担心日久这段历史混淆不清,故向龚翼星详细叙说了上海南京光复起义的内幕,并嘱龚为后人留下一段信史。翼星先生受其托,查阅整理资料,“因旁稽卷牍,征讨遗文”,又专程赴南京、上海,“复躬历宁、沪,询之故老,与夫往日部属,条其本末,较其同异,”访问当事人,核正事实,精心撰写《光复军志》一书,成为记录这一段历史的珍贵文献。</p><p class="ql-block">  二、《光复军志》和三篇序言</p><p class="ql-block">  《光复军志》全书只两万多字,但文字精炼详尽,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确有信史风范。该书分为八篇,详细介绍了革命党人光复上海前后历史。该书第一篇“会党篇”介绍辛亥革命前后同盟会、光复会发展历史及李燮和参与其中革命活动之事迹;第二篇“上海上篇”讲述李燮和于1911年初到上海后立即开展策动革命的过程;第三篇“上海下篇”介绍李燮和、陈其美等革命党人在上海相应武昌起义、领导发动上海起义的经历;第四篇“吴淞篇”讲述李燮和策划并领导光复军控制占领吴淞要塞,成立吴淞分督府,拱卫上海安全的经历;第五篇“攻宁篇”介绍光复会控制上海、吴淞后,李燮和组织配合革命军与清军激战攻占南京的经过;第六篇“北伐篇”讲述在南北议和成功前革命党人策划组织以李燮和为总司令的北伐军经过;第七篇“解兵篇”详述1912年初南北议和成功后,李燮和主动解散军队、辞去军中职务的缘由经过。第八篇“军用篇”介绍光复会及光复军军需后勤等内情。[1]清末著名学者王闿运着《湘军志》一书详论曾左彭胡领导湘军剿办太平天国的一段历史,文笔洗练,实事求是,结构严谨,曾风靡一时。《光复军志》在体例风格上多仿《湘军志》。迄今所查阅到该书最早版本为1914年6月铅印本,有龚翼星自序。据龚翼星后人介绍,该书第一版由龚翼星自费印了500本,分送亲友同志,应是这一本。该书印出后,受社会各界重视,因此1919年再版。再版内容未变,仍为铅印,印数不详。但再版时加入了章炳麟、叶德辉和陈瑛写的三篇序。[1]</p><p class="ql-block">  章炳麟(1869~1936年),字枚叔,号太炎。浙江余杭人。早岁入诂经精舍,从俞樾学经史,后入强学会,投身戊戌变法。1910年2月,章太炎与陶成章等人在东京重组光复会,章太炎任正会长,陶成章任副会长。辛亥革命后,任孙中山总统府枢密顾问,1917年护法军政府秘书长。在学术上,他涉猎甚广,在经学、哲学、文学、语言学,文字学、音韵学、逻辑学等方面都有所建树。[3]</p><p class="ql-block">  章炳麟的序标明写于民国二年(1913)。据龚翼星后人介绍,1913年章炳麟冒险进京,并当面讥讽袁世凯,袁怒而将章软禁在北京龙泉寺及钱粮胡同长达三年。章炳麟羁留北京这段时间,龚翼星受李燮和等友人之托长期看顾章炳麟,并在龙泉寺陪章住了一段,向章学习训诂小学,还为章研究《说文解字》之著作作注,后出版为《说文部首韵语音注》一书。作为光复会的领导人和李燮和的革命战友,章的序更有为光复上海之功业、为《光复军志》背书的意味。章在序言中点明李燮和嘱龚翼星撰写光复军志的缘由:辛亥革命后,“同盟会诸君子规模稍隘,(陶)成章死,光复会亦暗不章。燮和惧天下人人异言,乃与同志论次其事,为《光复军志》八篇”。章在序中虽然肯定李光复上海之伟功,然而也告诫李“幡然与卑贱小人游处……习为侧媚,……斯亦生人之大耻也。燮和为是以垂法工戒,其亦愿人深思之乎?”充满激愤之言。[1]从序言内容和观点看,此序应是1913年章炳麟被袁世凯软禁在北京龙泉寺时龚请章写的。但1913年秋龚翼星初版《光复军志》时,鉴于当时章被软禁的敏感身份,因此不敢或不能在书前刊登章的序言。到1919年再版《光复军志》时才将章序补入。</p><p class="ql-block">  第二篇为叶德辉序,写于1914年。叶德辉(1864-1927),原为江苏吴县人,后迁居长沙,以湘潭为籍。光绪18年(1892)中进士,授吏部主事。后辞官回湘,以藏书、编书、刻书闻名。叶德辉政治思想倾向保守,1927年因写对联辱骂长沙农民协会,被农协法庭处死。</p><p class="ql-block">  叶序较长,前清遗老之情溢于言表,对革命党人时有讽刺,称之为“乌合之众”,并认为辛亥年时,清朝的军政实力尚存,如果不是满清贵族的集权聚财,革命党人则难以成功。该序对李燮和赞誉有嘉,称赞李勇于任事,光明磊落,功劳卓著,功成身退,不贪权位。[1]</p><p class="ql-block">  第三篇为李燮和的同学陈瑛序。</p><p class="ql-block">  陈瑛与李燮和曾为求实书院的同学(该学院的前身实时务学堂,由康有为、梁启超、熊希龄创办),该序说李燮和参与了多次起义,“出生入死,备尝险阻”。该序认为,武昌起义,清军中已有革命党人的组织,已有一定的基础;而上海起义全凭李燮和个人上下活动,振臂一呼,在关健时带领少数党人夺取了上海军械局进而又控制了吴淞口炮台,扼长江险要,不但使上海光复成功,而且影响江西、江苏、浙江、福建接连光复。因此,陈瑛认为辛亥革命中李燮和的功劳远胜于他人。[1]</p><p class="ql-block">  三、《光复军志》的史学意义</p><p class="ql-block">  辛亥革命虽首义在武昌,但武昌并未守住,终被冯国璋的新军攻占。只有光复会攻占的上海南京守住了,且成为革命党人与清庭抗衡,进而宣布成立中华民国的立足之地。从这个意义上说,光复上海、南京的功绩不亚于武昌首义,李燮和领导光复上海起义的历史地位应是彪柄史册的。但在上海光复过程中就出现了光复会领导人陶成章被暗杀、李燮和也遭人暗杀、侥幸逃脱的事件。辛亥革命后,同盟会刻意抬高孙中山的领袖地位,压抑光复会等其它革命团体的历史地位。因此,章炳麟在序中有“同盟会诸君子规模稍隘”之讽。事实上,国民党很早就将辛亥革命纳入中国国民党史的范畴,回避或矮化了光复会在光复上海、南京中的重要作用,淡化光复上海、南京对成立中华民国的重要意义。因此,光复会的历史作用被刻意淡化。以至百年来在研究辛亥革命的文献海洋中,很少有详细深入探讨沪宁起义的史学大作。据笔者查询,龚翼星先生的《光复军志》是当年由学者撰写有关上海南京光复历史的唯一史书。</p><p class="ql-block">  1915年李燮和寓居北京时,由同乡杨度约邀下列名参加鼓吹袁世凯称帝的筹安会一事,一直为世人所诟病。连带李燮和光复上海的伟大历史功绩也淡化了。事实上,当时列名筹安会的不止李燮和一人,还有蔡锷。1998年,清史专家、湖南师范大学饶怀民教授在《李燮和与沪宁光复》一书中,已论证李燮和与蔡锷一样在杨度等人要挟之下,不得不虚与委蛇,并没有参加筹安会的活动。[4]</p><p class="ql-block">  由于国民党一直树立孙中山为国父的法统,抬高同盟会/国民党一系的历史地位,这需泯灭光复上海的历史意义。幸而龚翼星先生的《光复军志》详细、真实记载了上海南京光复的历史过程。因此,龚翼星先生为辛亥革命史,为近代中国史做了一件大有功德的事。</p><p class="ql-block">  参考文献:</p><p class="ql-block">  [1]、龚翼星.《光复军志》[M], 1914年铅印本、1919年天津华新书局铅印本</p><p class="ql-block">  [2]、李举民.《李燮和、李云龙研究资料汇编》[M]自印本</p><p class="ql-block">  [3]、《辛亥革命在上海史料选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p><p class="ql-block">  [4]、饶怀民.《李燮和与沪宁光复》[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p><p class="ql-block">(此文发表于台湾《湖南文献》2011年第四期)</p> <p class="ql-block">寻找“龚翰林”故居</p><p class="ql-block">诗/李郁林</p><p class="ql-block">悠悠岁月费钩沉,僻壤曾居龚翰林。</p><p class="ql-block">耿直文渊传梓里,率真品性见丹心。</p><p class="ql-block">寻来雅韵诗如画,留得遗风贵似金。</p><p class="ql-block">舍此追踪何处觅,况从天外听清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