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青年》我的最爱

青山绿水 合好

<p class="ql-block">  最初接触并阅读《辽宁青年》是在1996年。我从弟弟的书桌上看到的一本崭新的1996年第6期《辽宁青年》。我拿起来随便翻阅了一遍,立刻对她爱不释手,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后来,在县城的小书亭里便留意了这本杂志。留意,让我一直坚持了十多年,至今书橱内还保存着当初购买的杂志。她是我的一种精神上的寄托,每次打开书橱,便有一种见到老朋友似的。</p><p class="ql-block"> 《辽宁青年》,它不仅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处女作《新龟兔赛跑》刊发在了2002年第7期《辽宁青年》上。</p><p class="ql-block"> 同一年,我去北京干活儿,跑遍北京大街小巷的各个书亭也没买到杂志,后求助媳妇,给杂志社打电话等曲折的购书经历,写成了《为了一本辽宁青年》稿件,又在第14期《辽宁青年》上刊发。</p><p class="ql-block"> 在那十年当中,曾有两次机会参加了杂志社举办的“读者夏令营”活动,分别是1999年和2006年。2006年在杂志社的办公大楼里。像张鹏、尹正茂、穆青、王玮、潘树声等在杂志上很熟悉的老师们的名字,也在此一一对座入号了。和老师们进行了一次零距离地接触和交谈,彼此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营员们都是来自祖国各地聚集到沈阳,这也是缘分。至今为止,我们还建立着营员微信群。</p><p class="ql-block"> 给杂志社投稿件被采用、参加读者夏令营广交天下朋友,令我深受感动。也带动了身边的同事喜欢上了杂志。我们工作之余,多了聊天的话题。在2007年杂志社举办的“心灵日记”有奖征文活动中,我的《知识莫留疑》获得了三等奖。同事们从杂志上看到获奖消息后很激动。后来又寄来了《荣誉证书》,同事们再次轮流欣赏。我感到有《辽宁青年》相伴真得很自豪。再次感谢一生中遇见了我的知心朋友——《辽宁青年》,我的最爱!</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保存着的部分《辽宁青年》</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