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四月天 寄语2404篇·林徽因的家国情

李学苑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9b9b9b">也许你在清晨和我沐浴着同一缕霞光,</font></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9b9b9b">也许你在夜晚和我仰望着同一轮月亮。</font></b></div><font color="#9b9b9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39, 45, 52);"><font color="#9b9b9b">我把每周的心语封装,寄到你的身旁,</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39, 45, 52);"><font color="#9b9b9b">你把我的牵挂和祝福,带在你的路上。</font></b></div></font></b></h1><h5 style="text-align: right;"><b><font color="#9b9b9b">——摘自《每周寄语》2023年版题记。</font></b></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 人间四月天 @</b></h1><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寄语第2404篇·林徽因的家国情</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2024年4月19日(周五)阴</b></p> <p class="ql-block">今年2月中旬到3月初去东南地区旅游观光,有机会到福建福州市的林徽因家族的故居和广东江门市的梁思成家族的故居参观,身临其境地面对那些文物,照片,书画和史料,对林家和梁家有了更多的了解,同时也对林徽因有了更多的认识。</p> <p class="ql-block">这是在福建博物馆拍下的照片。福州历史名人录中,就有<b>建筑才女林徽因</b>以及他的父亲<b>护卫国权林长民</b>和叔叔<b>为民谋福林觉民</b>三人。</p> 林觉民家族故居,后来成了冰心家族故居。 <p class="ql-block">这是在梁启超故居纪念馆拍下的照片。梁启超包含梁思成在内的九个子女,都是国家建设的栋梁。</p> 梁启超故居留影。 梁思成与林徽因夫妇。 进入四月的第一天,想起林徽因【注1】。因为1955年的这一天,是她去世的日子。同时,也想起了她的一首诗《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br>笑响点亮了四面风;<br>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br><br>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br>黄昏吹着风的软,<br>星子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br><br>那轻,那娉婷你是,<br>鲜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br>你是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br><br>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br>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br>柔嫩喜悦,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br><br>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br>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br>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林徽因与儿子梁从诫。 这首诗发表于1934年的《学文》上。关于这首诗有两种解读:一是为悼念徐志摩【注4】而作,一是为儿子梁从诫【注3】而作,我认为,也希望是后者。 <p class="ql-block">林徽因人美,心灵美,诗歌也美,这是我所知道的;她又是著名的建筑师,清华大学建筑学教授,这也是我所知道的。而通过这次参观,更多地了解了她深重的家国情怀。</p> <p class="ql-block">建国初期的1953年,城市建设百废待兴,很多方面学习苏联。也就是这个时候,一个苏联的建筑权威专家提建议说:你们的一些古建筑经过战争岁月的摧残,已经破旧不堪,很容易造成坍塌,危及人们的生命安全。现在你们已经是建立了新的中国,应该撇弃一切旧的东西,才能彰显出你们那种革命到底的坚决态度。随后,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和史学家郭沫若发表声明支持这位苏联专家的意见。</p><p class="ql-block">时任北京副市长吴晗,组织召开古建保护座谈会。在会上,他提议将北京的所有牌楼全部拆除。但林徽因和梁思成【注2】夫妇则发出了不同的意见:我们这些老建筑的一砖一瓦都发散出中华文化那种深厚的底蕴和悠久的历史,若是拆除,就是对中华文明的巨大破坏和浩劫。双方也因意见不合,一直争执不下,但支持郭沫若和吴晗的还是占多数,林徽因夫妇的建议没有被采纳。</p><p class="ql-block">最后,一向温婉的林徽因发怒了,对着在座的众人怒吼道:<b>现在拆除了这些古建筑,将来早晚有一天你们会后悔的!</b></p><p class="ql-block">但她的大声疾呼却没有引来人们的关注和同情,反而遭到了郭沫若和吴晗的无情嘲讽:你们是一群旧社会的破落贵族,没资格站在这里说话!听到这些不友好的言论,林徽因一反常态,她手指着吴晗的脸怼到:<b>我们林家满门忠烈,你算是个什么东西!</b></p> 一句话就把郭沫若和吴晗怼的哑口无言。在场的人也都静默无言。参观梁林两家故居后,我更加理解这句话的分量。 <p class="ql-block">林徽因与父亲林长民。</p> 林长民(1876年—1925年11月24日),林徽因生父。清末民初政治家、外交家。<br>林长民为中国宪政派,属于“研究系”,先后参加统一党、共和党、进步党,历任徐世昌国务院参议、汪大燮内阁司法总长、总统府外交委员会委员兼事务主任。<br>宣统元年(1909年)从日本留学回国,任福建官立法政学堂教务长兼咨议局书记长。1920年,与梁启超等倡组讲学社。民国一十四年(1925年),林长民充奉系将领郭松龄幕僚,参与讨伐张作霖的战事,被流弹击中身亡。著有《铁路统一问题》《敬告日本人》。<br> 林徽因的三位叔叔林觉民、林文、林尹民和弟弟林恒。 在“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就有林徽因同族三位叔叔:林觉民(1887年—1911年4月27日)、林尹民(1887年-1911年4月27日)、林文(1887—1911)。林觉民就义前写给妻子的《与妻书》感动着千千万万的几代人。 林恒(1916年-1941年),林徽因同父异母弟弟。1935年,林恒从老家福建到北京报考清华大学机械系。1935年,“一二九”运动爆发,当时林恒已是清华大学机械系大一学生。放弃清华的学业,报考了航空学校,成为中央航空学校第十期学员。1940年,结业后,全级一百二十五人,他的结业成绩名列第二。结业后,林恒来到成都,执行飞行任务。1941年,于成都空战中牺牲。 其实,除了弟弟林恒以外,林徽因还有另外8个空军战士的弟弟。 1937年11月,日寇轰炸长沙,林徽因一家险些遇难,只得乘汽车取道湘西,逃往昆明。行至晃县,已经无车可乘,林徽因又患上急性肺炎,高烧40度,梁思成着急的四处找旅店,只求一张能让林徽因躺下来休息的床。<br>但是,难民太多了,一铺难求,偏偏这时候又开始下雨,正在走投无路无比沮丧之际,突然从雨夜中传来一阵优美的小提琴声,演奏的全都是西方古典名曲。<br>梁思成顾不上那么多了,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敲开了这所客栈的房门。乐曲戛然而止,梁思成惊讶地发现,自己面对的竟然是一群身着空军学员制服的年轻人,8双疑问的眼睛正望着他。这些青年们却出乎意料地热心,立即腾出一个房间给林徽因养病。<br>自此,梁林夫妇跟这8位从沦陷区跑到昆明报读空军学校的飞行员学生们结下深刻的情谊。<br>在空军学校的毕业典礼上,这8个人由于家人都在沦陷区无法来他们的毕业典礼,林徽因夫妇便代表他们家长参加了,此后便顺理成章的把这8个可爱的大小伙认作了弟弟。<br>1938年,林徽因的亲弟弟林恒为了实现报国梦也进入了空军学校,于是,林徽因就有了9个空军弟弟们。<br>按照惯例,他们每个人出征前都要留下亲人的联系地址,以备身后之用。这些年轻人的家多在敌占区,不便联系,后方没有亲属,他们留下的也是梁家的地址。<br>然后,梁家开始一次又一次收到部队寄来的阵亡通知书,以及他们的私人遗物。每一次接到遗物,作为“名誉家长”的林徽因都捧着它们,泣不成声,心都“炸成了窟窿”。<br>1940年9月13日,晃县雨夜拉小提琴的黄栋权战死在重庆上空,因飞机被打爆,无法收尸。不久“小提琴家”黄栋权的遗物也寄到了李庄……林梁夫妇对于黄栋权的死特别悲痛,因为当初正是他的琴声才使我们同这批飞行员结下了友谊之缘的。<br>一个又一个的牺牲,到了1944年,林耀成为8人中最后一个幸存的了,他难道真的没有一点害怕吗?曾经的兄弟们已经全部战死在祖国的天空了,我想他心里也的确是怕的,但对他来说有些东西比死亡更可怕。已经升任29中队队长的林耀率领战机轰炸日军运输船队,虽然成功炸毁多艘日军船只,但他的飞机也被击伤了,为了保存这架美国援助的P—40战机林耀不想跳伞,因为在他眼里这架战机远比他的性命珍贵,最后在寻找迫降地点的时候飞机无力翻越山峰撞山身亡。<br>至此,林徽因的9个弟弟全部阵亡,其实不仅仅是她的9个弟弟,当时同批20多名学员无一幸存。<br> 当时,在四川李庄生活的梁思成和林徽因生活得非常困窘,到最后梁思成只能跑去宜宾典当衣物、金笔、手表;林徽因病得只能长期躺在床上工作,梁思成负责了大部分的家务。林徽因的闺蜜费慰梅写信劝他们去美国,梁思成和林徽因回答:<b>“我们的祖国正在灾难中。我们不能离开她,假如我们必须死在刺刀或炸弹下,我们要死在祖国的土地上。”</b> 至此,我感觉到了“林家满门忠烈”这句话的重量,明白了包含吴晗在场的所有人面对林徽因的怒怼,为什么静默无言。 然而,他的建议和呼喊并没有被政府采纳,很多珍贵的建筑被拆毁。两年后,林徽因含恨去世。后来的历史证明她们夫妇的建议和呼喊是多么有远见,然而惨痛的损失已经不可挽回。 梁思成为林徽因亲自设计的墓碑:建筑师林徽因墓。 <div>林徽因葬礼上,各界名人送的挽联中,大半生追恋林徽因的金岳霖【注5】的尤为显眼:</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b></div><div>至今,这段话,依旧被认为是对林徽因一生的最好诠释。<br></div> <h5 style="text-align: right;"><b>2024年4月19日(五,阴)于北京海淀。</b></h5><p class="ql-block"><br></p> <b>【注1】林徽因</b><br>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原名徽音,汉族。祖籍福建闽侯(今福建福州),出生于浙江杭州。林徽因是清华大学教授,为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作家,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杰出女性”。<br>民国九年(1920年)随父林长民赴欧洲游历。民国十二年(1923年)参加新月社活动。民国十三年(1924年)留学美国,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选修建筑系课程,获美术学士学位(将于2024年获追授建筑学学士学位)。后就读于美国耶鲁大学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民国十七年(1928年)与梁思成在加拿大温哥华结婚。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与梁思成圈阅批注中国营造学社藏本《大唐西域记》(数百处唐代建筑及地名),发现唐代建筑——五台山佛光寺。解放后,林徽因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和景泰蓝工艺革新等方面做出了贡献,著有《林徽因诗集》《林徽因文集》。<br>1955年4月1日,林徽因与世长辞,享年51岁。<br><b>【注2】梁思成</b><br>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1972年1月9日),籍贯广东新会,生于日本东京。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护,是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之父。<br>梁思成曾任中央研究院院士(1948年)、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设计处处长,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等作品的设计。<br>梁思成第一任妻子是林徽因,1919年相识,1928年成婚,育有一女(梁再冰)一子(梁从诫);第二任妻子是林洙,1948年相识,1962年再婚。<br><b>【注3】梁从诫</b><br>梁从诫(1932年8月4日—2010年10月2日),男,祖籍广东新会,出生于北京市。祖父梁启超,父亲梁思成,母亲林徽因。曾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中国文化书院·绿色文化分院)创办人、会长。1999年,获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和香港地球之友颁发的“地球奖”,以及国家林业局颁发的“大熊猫奖”。2010年10月28日下午4时,在北京病逝,享年79岁。<br><b>【注4】徐志摩</b><br>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美国时改名志摩。曾用过的笔名有南湖、诗哲、海谷、谷等。浙江海宁硖石人(今嘉兴市海宁市硖石街道人),中国现代诗人、作家、散文家、新月派诗人、新月诗社成员。<br>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克拉克大学学习银行学。十个月即告毕业,获学士学位,得一等荣誉奖。同年,转入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院,进经济系。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奠定其浪漫主义诗风。1923年成立新月社。1924年任北京大学教授。1926年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大学教授。1930年辞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职务,应胡适之邀,再度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br>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搭乘“济南号”邮政飞机北上,途中因大雾弥漫,飞机触山,不幸罹难。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br><b>【注5】金岳霖</b><br>金岳霖(1895年8月26日—1984年10月19日),出生于湖南长沙,祖籍浙江诸暨,字龙荪,中国哲学家、逻辑学家、教育家,民盟盟员,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景星学社社员,生前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一级研究员、副所长。<br>金岳霖于1917年获得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士学位;1918年获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硕士学位;1920年获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1920年—1921年任教于美国乔治城大学;1921年12月赴英国伦敦大学学习深造;1922年9月—1925年先后在德国、法国、意大利游历;1925年12月回归中国;1926年—1952年任教于清华大学;1931年休假出国,在哈佛大学游学;1937年随清华大学南迁,先后任教于长沙临时大学、西南联合大学;1943年—1944年赴美讲学和访问;1946年任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哲学系系主任;1952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1953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并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一级研究员、副所长;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4年10月1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br>金岳霖长期从事逻辑学、知识论等领域的研究。<br><div><b>【注6】以上注记均选自百度网,个别图片也选自百度网。</b></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