瞩目北京:这样的智慧和文化,这样的寺

老接

<p class="ql-block">  智化寺(北京文博交流馆),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禄米仓胡同5号内,始建于明正统八年(1443年)。</p> <p class="ql-block">  寺院坐北朝南,其排列布局具有明代特点,建筑风格则保存宋代向明清过渡的明显特征,并开清代建筑风格先河。北京现存明代木构古建筑,多为单体建筑,而智化寺竟聚集了八座明代木构建筑群。最令人注目的是寺中主要殿宇红墙之骑皆为歇山黑琉璃筒瓦顶,这在国内现存寺院中尚不多见。明清琉璃瓦等级是黑色排在黄色和绿色之后,但在使用中又略有区别:明皇家寺院、敕建寺院,主要使用黑琉璃瓦;清皇家寺院、敕建寺院,则使用黄或绿琉璃瓦。寺院用黑色瓦覆顶,依据佛经而来。佛经上有“四种色”之说,“息灾为白”、“增益为黄”、“敬爱为赤”、“降伏为黑”、喻“地、水、火、风”之四大。黑者,象征风大之色,风为大力之义;如来成道时,亦以风降伏恶魔。此义正与“智化”相对,上以“风”降伏恶魔,下以“智”度化众生。寺内自山门开始依次为钟鼓楼、智化门、智化殿、大智殿、藏殿、如来殿、大悲堂等。</p> <p class="ql-block">  智化寺建成于明正统九年(公元1444年),它建立之初是明英宗皇帝的司礼监太监王振的家庙。王振在当时可是权倾一时,他先后服侍过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明英宗,并深受英宗皇帝宠信。智化寺用了官窑才能烧制的黑色琉璃瓦,并有豪华的顶饰、彩绘的漆金佛像。</p><p class="ql-block"> 在寺院的两个主要殿阁智化殿和万佛阁的造像上方,都装饰有豪华的蟠龙藻井。藻井是我国传统建筑中遮蔽室内顶部的构件,也就是常说的天花(板),而呈穹窿状的天花才称作“藻井”,这种天花板的每一方格为一井,又饰以花纹,雕刻,彩画,清代时的藻井较多以龙为顶心装饰,所以又称为“龙井”。古代寺庙大都会使用这种构件,很多都制作精美、保存完好,当然级别最高的还是故宫里的盘龙藻井。智化寺内原有三块尺寸巨大的藻井,造型独特、制作精良,称得上是巧夺天工,是寺内建筑最精美的部分,也是我国藻井装饰的极致精品,然而有两块已经遗失海外。那是在解放前,由于时局动荡、战乱不断,乱世说来说去倒霉的还是老百姓,而寺庙里的和尚、日子也好不到哪儿去。智化寺里的僧人要说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可能夸张点儿,总归是吃了上顿没下顿,于是就有人变卖寺庙宝物换取钱财。</p><p class="ql-block"> 寺中还有专门收藏佛经的藏殿,中央设有一个八角形的收藏佛经的柜橱,經藏底部为汉白玉石质须弥座。转轮藏是一种能旋转的柜橱,专门用来收藏佛经,取法轮常转的意思,比喻佛法,犹如车轮,辗转相传,永不停息。<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这些都显示出当年的地位和气派。</span></p><p class="ql-block"> 在藏殿内顶部中央,有一座精美的藻井,上圆下方,雕工精细。在斜板上,描绘36尊佛像,以及藏传佛教坛城图案。外沿以覆莲形式层层向上,到达最高处突然变成仰莲,一尊毗卢遮那佛端坐于莲心之上。</p> <p class="ql-block">  山门在智化寺最南边,砖砌仿木结构,拱券门,黑琉璃筒瓦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一间,通宽7.1米,门额上有石刻“敕赐智化寺”。山门前有石狮一对,门对面原有照壁,解放后拆除。</p><p class="ql-block"> 山门之内为钟鼓楼,分列东西,形制相同,黑琉璃筒瓦歇山顶,面阔、进深均为7.1米,下层为拱券门,单昂三踩斗栱,上层四壁为木障日板,四出门,单昂三踩斗栱。</p><p class="ql-block"> 在钟楼的二层,悬挂着明正统九年(1444)铸造的一口大铜钟,高度169厘米,口径105厘米,唇厚9厘米。顶部中央是蒲牢钟钮,肩部装饰一周莲花瓣,每朵莲瓣上铸有梵文真言,中间铸有“皇图永固 帝道遐昌 佛日增辉 法轮常转”等铭文。</p><p class="ql-block"> 现全面开放,成为目前北京地区惟一一处钟、鼓楼全部对外开放的寺庙。钟鼓楼内有钟、鼓藏品的图片展示和细节说明。</p> <p class="ql-block">  正对山门是智化门,为第一进院落主要建筑,面阔三间,宽13.3米,进深二间,约10米。单檐歇山顶,黑琉璃简瓦屋面,檐下施以单昂三踩斗拱。南北均为障日板壶门式门窗装修。门楣上方悬挂华带匾,上书“智化门”。智化门原先就是天王殿,前供弥勒,后置韦陀。左右两厢以木栏区隔,前有二金刚分列东西,后部塑四大天王像。</p><p class="ql-block"> 建筑前面东西分列钟门前左右各立一方石碑。分别为“敕赐智化禅寺报恩之碑”、“敕赐智化禅寺之记”碑。根据《敕赐智化禅寺报恩之碑》记载,王振自掏腰包建智化寺的原因就是:“天地虽未尝责报于万物,而万物自不忘生成之德;圣人虽未尝责报于臣下,而臣下之心自不能忘恩德之重”。嗯,为了感谢祖先的庇护和为皇帝、百姓祈福。</p><p class="ql-block"> 走进智化门,内部是智化寺历史展,它讲述了寺庙的历史兴衰故事。</p> <p class="ql-block"> 智化寺落成后明英宗亲赐寺名“敕赐智化寺”,也就是以佛的智慧度化众生的寺庙。因为是皇帝敕赐的寺庙,所以智化寺自创立后直至清康熙的近300年内,它的每一代主持都是皇帝亲封的僧官。看出当年它的显赫至极。</p><p class="ql-block"> 史料记载,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不顾群臣反对,接受了王振的建议亲自北征瓦剌。在此之前,瓦剌和其他诸蒙古一直各自遣使来明朝贡,明廷也都予以承认和接纳,分别给予赏赐。但是在正统十三年十二月,瓦剌的也先和诸蒙古首领遣使向明朝贡马,虚报了使臣人数,企图冒领明廷赏物。王振在核实使臣人数后对贡马进行了削价处理,且仅仅付给蒙古索求诸财物的五分之一。也先因此召集蒙古诸部,进攻侵扰明朝的北部边境。英宗偕同王振率军御驾亲征,讨伐也先。但是土木堡一战,最终以王振被杀,英宗被俘,明军武将重臣多人战死告终。英宗被俘后,代宗朱祁钰即位(1449-1457),英宗于被俘的一年后终于回到北京。1457年正月,英宗趁代宗病重,发动“夺门之变”,重新夺回皇位,代宗亦于同年不久后去世。英宗复位后,重回智化寺,为王振建造了旌忠祠,又用香木为王振雕像。他还为王振举行了葬祭,树碑刻像,这块碑保留至今。1462年,英宗特地颁赐智化寺大藏经一部及经橱并立碑记。</p><p class="ql-block"> 清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御史沈廷芳路经智化寺,他发现智化寺不仅香火旺盛,而且寺中还有明英宗谕祭王振的石碑褒奖其忠义。沈廷芳深知王振“窃柄弄权”、“罪恶滔天”,他立刻上奏皇帝,请求捣毁王振塑像、拉倒石碑“以示惩创”。最后,乾隆皇帝命人将英宗谕祭王振石碑中与王振相关的文字悉数抹掉,从此智化寺衰落下来。</p> <p class="ql-block">  智化殿是寺庙中的主要建筑,类似大雄宝殿。面南朝北,为单檐歇山顶,黑琉璃简瓦屋面,面阔三间,宽18米,进深14.5米,殿后接有卷棚顶抱厦,檐下施以重昂五踩斗拱。建筑装修明间五抹隔扇门,次间三抹槛窗,均为三交六碗建筑雕饰,抱厦为正十字格装修。殿内原供奉释迦牟尼佛、燃灯佛、弥勒佛和十八罗汉坐像。</p><p class="ql-block"> 智化殿最重要的应属位于殿内明间正中的方形藻井,边长四米,面积达到了十六平方米,其形制为内圆外方,时称“斗八”,外雕卷云。莲瓣,内为数攒如意斗拱相连,中央作圆形,雕刻龙云蟠绕,线条流畅。天花藻井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流失美国。</p><p class="ql-block"> 智化寺在八国联军打进北京时遭到破坏,民国时期进一步衰败。当时时局动荡、战乱不断,寺里的和尚日子不好过,于是就有人偷偷变卖寺中宝物换取钱财。<span style="font-size: 18px;">智化寺原本共有三部藻井,分别位于智化殿、万佛阁以及摆放转轮藏的藏殿。</span>趁着黑夜下手,他们拆下了智化殿号称“斗八”的藻井,还有万佛阁藻井,就连顶棚上是天花彩绘都扣了下来。据说此举导致天怒、瞬间雷声不断,暴雨如注,但贪婪的人们还是没禁住利益的诱惑;<span style="font-size: 18px;">当时游走于北京城内淘换古董的文物贩子——纪小辫,盯上了智化寺的藻井。这位贩子真实姓名已经不可考,人称纪三爷。偷盗者</span>将这些文物偷运出寺、卖给这位叫“纪三爷”的文物贩子,共换了八百块现大洋。姓纪的这位又将它们转手美国古董商,就这样,这两块堪称国宝级的精美建筑构件被运到了美国,其中那块金碧辉煌的斗八藻井现存于美国费城博物馆、为镇馆之宝;万佛阁那块现存于美国纳尔逊阿金斯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智化殿后有抱厦,内存明代壁画《地藏菩萨与冥府十王》。</p><p class="ql-block"> 《地藏菩萨与冥府十王》壁画色彩绚丽,与法海寺的壁画一脉相承,都是宫廷画师的杰作。</p><p class="ql-block"> 此幅“地藏菩萨与十府冥王”壁画,高约三米,宽四点六七米。中央所绘地藏菩萨,头戴花冠,身穿袈裟,全身璎珞珠宝装饰。右手持锡杖,表示戒行精严,爱护终生;左手持摩尼宝珠,表示满众生愿望。菩萨两侧各有六人,其中左侧身穿袈裟的比丘是道明和尚,右侧与道明和尚对应的是闵长者,左右侧其余十人为冥府十王。整个画面人物众多,构图严谨,色彩绚丽,线条流畅。尤其是地藏菩萨,肌肤柔美,神情端丽,给人以超凡脱俗、清新明净的艺术享受。</p> <p class="ql-block">  智化殿前有东西配殿,东为大智殿,西为藏殿,形制相同,黑琉璃筒瓦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两间。</p><p class="ql-block"> 在藏殿内设转轮藏一具,故名藏殿。“藏殿”中可是隐藏着国宝级的文物。</p><p class="ql-block"> 北京现存三副转轮藏,雍和宫和颐和园的转轮藏都是清代所制,而智化寺的转轮藏则是来自明代,已经有560余年的历史。为智化寺三宝之一。转轮藏中间为金丝楠木的藏经柜。每面各有上下9排纵向5列共45个藏经的抽屉,八面总计三百六十个,可藏三百六十部经卷。每个藏经抽屉表面都雕着一尊佛像,坐在双层莲花座上。藏经抽屉按照千字文的顺序排列,更适合汉族佛教徒的检索习惯。 这个北京仅有的明代转轮藏,建筑结构严谨、雕刻艺术精湛、佛教涵义深奥,极为罕见。其顶部藻井做工考究、刻意工求。藻井和转轮藏的组合,尽显明代工匠的智慧。</p><p class="ql-block"> 八角形转轮藏,底部是汉白玉须弥座,中部藏经柜,每面横九排竖五列四十五个抽屉,抽屉里存放大藏经,每个抽屉按照千字文的顺序排列,外刻一尊释迦像。</p><p class="ql-block"> 另外,藏经柜的八个角柱上雕有天龙八部,上沿是六拏具,顶部莲花座上是毗卢舍那佛。佛顶上的藻井绘有坛城。精美华丽,叹为观止。 转轮藏八根圆形角柱,其表面刻满精美的图案。角柱下面雕象和狮子,中间是飞马,上面或是菩萨或是金刚。</p><p class="ql-block"> 智化寺虽然属于临济宗,其实有着不少藏传佛教的元素,这与当时朝廷对藏传佛教的热衷大有关系。这些藏传佛教的元素在藏殿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藏殿的名字就来自于殿内那具精致的转轮藏。转轮藏为八角形,每面有四十五个小抽屉用以安放佛经。这具木制的转轮藏固定在白石须弥座之上,并不能转动,而是通过人来绕着它转以达到「转轮」的效果。转轮藏上的木雕水平非常高,主要雕的是藏密中的六拏具。每一面的顶部有大鹏金翅鸟与龙女,分别来源于印度教中的迦楼罗和娜迦。每面之间的角柱从下往上雕有大象、狮子、羊头翼兽与神王,中间夹杂着莲瓣、卷云,非常精致。这种六拏具的图像在许多地方都能看到,北京另一处比较有名的就是居庸关云台上的石雕。每个小经屉上还雕有佛像,细节都很棒。</p> <p class="ql-block">  为什么在后人看来祸国殃民、人人喊打的王振,英宗自己被俘,丢了皇位,还要为王振立祠纪念,我们从藏殿里可以一探究竟。 从位置上看,藏殿的位置正对紫禁城太和殿(当时为奉天殿),距离大约3公里,在儒家思想里,天和佛是划等号的,也就是时候皇帝代表的天和佛是一样尊贵的,王振当时的想法是,进入藏殿参拜毗卢遮那佛时,他心里知道,在佛身后的数里之外,正是奉天殿里的天子明英宗,而英宗身后的万里之遥,正是信徒心中的“西方极乐净土”。 不止如此,王振的心思也体现在藏经的柜体上,每面柜体9层,每层5个,象征着皇帝的九五之尊,而智化寺之所以要这么快的完工,就是为了得到皇帝钦赐的佛经。 可见,王振将英宗的马屁拍到了极致,也将皇帝的心思揣摩到了极致,英宗对其念念不忘也就不难理解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智化寺最著名的,是里面流传了数百年的佛乐。当年,寺内的乐僧只收13岁以下小孩做门徒,要学习七年音乐,每天练习听音、发音,在很窄的板凳上练习吹奏和打击姿态,连续练四、五个小时,一直练到字正腔圆、声满韵真才算合格。智化寺乐僧所学习的原本是宫廷音乐,大部分曲牌于明永乐年间编成,因此也被称为京乐。王振凭借自己独特的地位,将宫廷音乐带出皇宫,传入自己的私庙。由于始终采取口口相传的方式、严酷的训练,加上智化寺具有一定的封闭性,艺僧们不与外界接触,使得这些曲调空灵神秘、古朴典雅的明代音乐完整地、原汁原味地延续到如今。</p><p class="ql-block"> 时至今日,它仍然完整的保留了原有的记谱方式、曲目、曲牌及乐器等。据说北京音乐来源于故宫,继承于智化寺,融合了故宫音乐、佛教音乐和民间音乐。它与西安太庙鼓乐、开封府大昭寺音乐、五台山黄青寺音乐、福建南音音乐并叫做中国“五大古乐”。被誉为“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2006年,智化寺京音乐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  从侧门进入智化寺第三进院,是一座黑琉璃筒瓦庑殿顶重楼。同一座建筑上下层异称:下层名叫“如来殿”,上层名叫“万佛阁”,该楼是智化寺内最高建筑。</p><p class="ql-block"> 如来殿面阔五间,四抹斜方格菱花隔扇。门上悬华带匾,上书“如来殿”三字。殿正中设八角形木制须弥座,上奉释迦牟尼佛。佛前二立侍,左持拂麈筐者为梵王,右持宝杵者为金刚。</p><p class="ql-block"> 三尊佛像的造型圆润饱满,面容慈祥,形态逼真。身上的纹饰流畅、华美,可见是明代佛造像中的极品。除了这三座巨大的佛像以外,在佛像的两侧和后边还有九千多座小佛龛。据说整个殿内所有的佛像加起来有9999座,再加上自己心头坐的那尊,合称万佛。</p><p class="ql-block"> 堂内还有明英宗1462年颁赐的经书碑和经厨。经橱下有木制须弥座,雕工精细,上部额枋有包含梵字和八宝的彩画,带有藏传佛教的特色。</p><p class="ql-block"> 万佛阁位于全寺的中心,重檐庑殿顶,黑琉璃筒瓦屋面。上层面阔三间,阁内供奉三身佛。建筑内壁遍布佛龛,供奉木质漆金小佛像9000余尊,故得名万佛阁。 由于智化寺特殊的历史背景,其彩绘和雕塑艺术不仅表现出强烈的宗教色彩(如转轮藏),又带有浓重的世俗社会气息。</p> <p class="ql-block">  “智”指佛所持有的智慧,“智化”即以佛智度化众生之意。佛教认为,在见道之前尽管也有多种佛教修习,但当未获得认识上的根本转变仍属世间智慧,故名“有漏智”;而进入见道之后,经断惑、证理所得为“无漏智”,即断除了凡夫往来的“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烦恼,证得佛“真理”的智慧。智化寺奸佞之徒的阿谀臭气早已在历史风霜中散去,来到这里仿佛走在空明静清之地,洗去了闹事的嘈杂和心中的块垒,让人平心静气地欣赏沧桑岁月的遗迹。“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同其它古刹比起来,智化寺更像一位看透了世事炎凉,大彻大悟的隐者,道行高深却不张扬。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