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访古12 伯先公园

心平气和

<p class="ql-block">D5 2024.2.14</p><p class="ql-block">伯先公园坐落在云台山东南麓,为纪念镇江籍民主革命先烈赵声而建立。由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创始人冷御秋倡议筹建,园林专家陈植教授设计。1926年开工,1931年6月建成开放。</p> <p class="ql-block">伯先公园初名赵声公园,后更名伯先公园,并将公园前的南马路,改名为伯先路。</p> <p class="ql-block">宋庆龄先生亲题“伯先公园”四字勒石于公园大门右侧。</p> <p class="ql-block">原孙中山先生秘书田桓亲书《赵伯先简历》刻嵌于公园大门左侧。</p> <p class="ql-block">“天地有正气;园林无俗情”这幅对联原为于右任先生写于陕西三原县城北的隋唐大将李靖故居旧址正门上的。</p> <p class="ql-block">云台山古称“蒜山”,因山上生长泽蒜而得名。公园依山势而造,犹如一把巨型的太师椅,里面有各类古树名木,空气新鲜,环境幽雅。</p> <p class="ql-block">赵声铜像面对大门。铜像基座正面原有文史专家、邑人柳诒征题写的“赵公伯先之像”六字及碑文。可惜此碑已无,现由著名书法家、康有为的女弟子萧娴题书碑文 “赵公伯先之像”。</p> <p class="ql-block">赵声戎装站立南望,威风凛凛。柳亚子曾写过一首《哭赵伯先》:“寻常巷陌奈君何,忍唱尊前青兕歌。海岛田横心自壮,天门陶侃翼空摩。千秋北府兵无敌,一水南徐夜有波。何日黄龙奠杯酒,髑瞵饮器发横拖。”</p> <p class="ql-block">沿着砖阶上山</p> <p class="ql-block">山腰腹部为五卅演讲厅,这是民国14年(1925年)镇江各界为纪念五卅惨案建造的。整个建筑全长28米,宽19米,共两层。</p> <p class="ql-block">1925年5月30日“五卅”惨案在上海发生。6月5日镇江举行了规模宏大的游行示威,6月下旬,镇江各界掀起了抑制日货的活动,对藏有日货的奸商处以罚金数万元。为了纪念镇江人民的爱国壮举,经各界会商,用罚款建造“五卅”演讲厅。演讲厅于1926年落成,墙基南北两面各有白石题刻一方,题有相同字样“中华民国十四年八月镇江各界纪念五卅惨案建筑此厅永示不忘”。</p> <p class="ql-block">演讲厅不开放,廊下是群众的休闲场地。</p> <p class="ql-block">演讲厅一侧是运动场</p> <p class="ql-block">运动场旁有一架银白色的歼-5甲型退役飞机,1985年由南京军区空军某部赠予伯先公园,用于国防和爱国主义教育展览展示。</p> <p class="ql-block">继续上山,这一层是体育器械。</p> <p class="ql-block">绍宗藏书楼很不好找,问了这位老人,他指着这条荒凉的小路说,在里面。</p> <p class="ql-block">踩着厚厚的落叶走到小路的尽头,就看到了这个院子,铁栅栏大门紧闭,左右门柱上嵌有石刻“绍宗国学藏书楼”和“中华民国二十二年立”字样。</p> <p class="ql-block">藏书楼为西式二层,中间顶部有阁楼,楼周为庭院,前有大门。藏书楼原在金山,名“文宗阁”,是分藏清代《四库全书》的七阁之一,太平天国年间被毁。上世纪30年代初,吴寄尘先生重建藏书楼于此,并得到柳诒徵、尹石公、冷御秋、严惠宇等人的大力赞助。楼中曾藏书达8万册,是镇江近代尚存的较大的私人创办的藏书楼。</p> <p class="ql-block">绍宗,继承文宗之意,寄托着诸先生赓续文脉、发扬传统的殷殷期盼。</p> <p class="ql-block">石阶上落满枯叶 ,很长时间没有人来过了。</p> <p class="ql-block">仔细看,这石阶还是刻有花纹的。</p> <p class="ql-block">踩着落叶又走出来,继续上山,山顶就是重建的伯先祠了。</p> <p class="ql-block">伯先祠没有匾额,门前一幅对联:“翰墨丹青尽染六朝春色,金戈铁马催生万种风情”。隔着窗户望进去,里面空荡荡的。</p> <p class="ql-block">伯先祠背面也有一幅对联,“南徐树有情长风犹载黄花梦;北府兵无敌灏气直击赤线天”。</p> <p class="ql-block">伯先祠旁的小亭依山而名,原叫“蒜亭”。据说三国时,诸葛亮和周瑜曾在此山上共商火烧赤壁大计,人们就称此山为“算山”,山顶的亭子便叫“算亭”了。</p> <p class="ql-block">走过算亭,就看到云台阁了。</p> <p class="ql-block">这便是去云台阁的小路</p> <p class="ql-block">云台阁为仿古建筑,坐落于云台山北峰,总建筑面积1800m²,是由阁、亭、轩共同组成的一组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阁楼自上到下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匾额分</span>别为:<span style="font-size:18px;">“云台阁”匾,由</span>清华大学教授、博导、国家一级美术师言恭达先生题写;“城市山林”匾,据说北宋时期四大书法名家之一的米芾晚年居住在润州(现镇江),曾题写“城市山林”匾额,不知此匾是否是米芾手迹;<span style="font-size:18px;">“冠山枕江”匾,由</span>镇江市书法家协会原主席、当代书法家朱正伦先生题写。</p> <p class="ql-block">云台阁前厅为三间歇山顶建筑,正中门檐下悬挂“祥开蒜岭”匾,是镇江市书法家协会原主席、著名书画家贾玉书先生题写的,两边门柱上挂着祝瑞洪先生撰联、朱正伦先生书写的楹联:“来西津渡,修道修儒修释,一生平安幸福;登云台阁,乐山乐水乐城,满眼盛世风光。”</p> <p class="ql-block">走进云台阁前厅,正中高悬镇江市书法家协会主席曹秉峰先生题写的"吴楚胜概"匾,两旁抱柱上挂着京口香南居士于文清撰写的楹联“城郭千年有情天地;云台万垒无限风光”,厅正中央摆放着云台阁柚木卯榫结构的微缩模型。</p> <p class="ql-block">左侧有《西津揽胜图》,掐丝珐琅画,宽355cm,高195cm。</p> <p class="ql-block">绕过前厅,后面是“镇江城市发展主体馆”,前面摆放着一个青铜宜侯夨簋的复制品。</p> <p class="ql-block">宜侯<span style="font-size:18px;">矢簋 </span>1954年6月出土于镇江大港镇烟墩山,簋腹内有铭文120余字,记载了宜侯矢受封的情况,及宜侯为感谢王的恩惠做此宝器的文字。“宜”是地名,“侯”是封号,“矢”是人名,为仲雍的后代。“簋”是商周时期的食器。镇江有文字依据的最早地名即为“宜”。此青铜簋高15.1cm 口径22.5cm 足径17.9cm,原件在中国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走进一层,可见一幅巨型玉雕《云台阁颂》,由镇江著名书法家宇文家林手书,祝瑞洪创作。高380cm,宽320cm。</p> <p class="ql-block">《云台阁颂》前,是一个青铜铸造的《三国铁瓮城》模型,宽200cm,长300cm,由王锐先生制作。三国铁瓮城遗址位于镇江北固山的前峰,公元209年由孙权所筑,周围六百三十步,开南、西二门,内外皆固以砖壁,是镇江历史上最早的城池。</p> <p class="ql-block">一层还有三幅大型壁画:瓷板画《六朝京口城》,高220cm 宽8000cm。京口城在三国铁瓮城的基础上东扩南进,为东晋徐州及晋陵郡、南朝南徐州及东海郡治所所在。</p> <p class="ql-block">金箔画《唐东西夹城图》,高220cm,宽800cm。唐文宗大和年间(827-835年)润州刺史王璠筑东西夹城,因紧贴子城(即铁瓮城)东西,故称夹城。唐代镇江城市规模在前朝的基础上进广步扩大。</p> <p class="ql-block">瓷板画《宋罗城》,高220cm 宽8000cm。宋罗城为僖宗乾符年间(874-897年)润州刺史周宝始筑,南宋嘉定七年(1214年)镇江郡守史弥坚重修,是镇江古代城池中地域范围最大的一座。</p> <p class="ql-block">一层的天花和藻井</p> <p class="ql-block">二层有紫铜浮雕《明镇江府城图》,高260cm 宽300cm。镇江府城于明初洪武元年(1368年)由镇江卫指挥宋礼主持建造,由此奠定了近代镇江城区的规模和格局,许多地名如弥陀寺巷、磨刀巷、演军巷至今仍在沿用。</p> <p class="ql-block">楠木木雕《清镇江城》,高260cm 宽300cm。清代镇江城厢基本沿袭明府城的格局,1853年,太平军出于军事防御的考息,在原府城北侧及西北构筑新城一座,长六余里。</p> <p class="ql-block">蒙古黑影雕《民国省会镇江城》。</p> <p class="ql-block">三层是一个小放映厅,循环播放介绍镇江的视频。</p> <p class="ql-block">四层有一幅《云台胜景图》漆壁画,宽635cm,高4350cm。</p> <p class="ql-block">四层的藻井很漂亮,中央顶部围绕着金色的莲花,彩绘有8个西津渡昭关石塔内发现的观音曼陀罗像、四周有数十个小像,寓意祈福平安。 </p> <p class="ql-block">四楼开了一扇门,室外有回廊。</p> <p class="ql-block">门外有“天水环碧”匾,两旁对联:“高阁起云台葱茏林木留嘉客;大江开画境浩渺烟波带古城”。</p> <p class="ql-block">这是是观景的好地方,可以看到焦山。</p> <p class="ql-block">长江</p> <p class="ql-block">下面就是西津渡</p> <p class="ql-block">英国领事馆旧址</p> <p class="ql-block">走下云台阁,前面平台上有人在锻炼。</p> <p class="ql-block">这好像是一间茶舍</p> <p class="ql-block">从云台阁后面的小路下山</p> <p class="ql-block">半山亭</p> <p class="ql-block">在亭子里看到了西津渡</p> <p class="ql-block">山路下来就到了西津渡的待渡亭,古人等待摆渡的地方。古时候这里应该是江边的,现在江水已经退得看不见了。这个亭子是1999年重修的。</p> <p class="ql-block">都说这是乾隆帝的题字,但是没有落款。</p> <p class="ql-block">待渡亭对面有唐朝诗人张祜的塑像,塑像旁边有一块诗碑,上刻有张祜的作品《题金陵渡》:“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西津渡三国时叫“蒜山渡”,唐代叫“金陵渡”,宋代以后才称为“西津渡”。</p> <p class="ql-block">小山楼曾经是唐代金陵渡一家客栈的名字。晚唐诗人张祜曾经夜宿小山楼,留下了七绝《题金陵渡》。现在的小山楼是重建的,里面是一家国际青年旅社,楼檐上有余秋雨先生题《金陵渡》牌匾。</p> <p class="ql-block">“一眼看千年”石刻下面,玻璃罩里是一个考古挖掘坑,坑内是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的道路断面。</p> <p class="ql-block">“清代路面”由不规则石块铺设,“明代路面”是规格一致的灰砖,“宋、唐路面”是夯土层,最底层唐代之前的路面是在山体上凿出的“原始栈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