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画品录》--谢赫六法

杨燕民 画家

<p class="ql-block">【原文】夫画品者,盖众画之优劣也。图绘者,莫不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虽画有六法,罕能尽该。而自古及今,各善一节。</p><p class="ql-block">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唯陆探微、卫协备该之矣。然迹有巧拙,艺无古今,谨依远近,随其品第,裁成序引。故此所述,不广其源,但传出自神仙,莫之闻见也。</p><p class="ql-block">【译文】“画品”是用来区分众画优劣的。图画是为了标明善恶、显示褒贬的,虽过往千年,历史邈远、寂寞空旷,批阅古画仍可以从中得到鉴戒。唯画有“六法”,能够做到尽善尽美的很少,从古到今的画家,大都只能各擅一节。“六法”是什么呢?一是气韵生动,二是骨法用笔,三是应物象形,四是随类赋彩,五是经营位置,六是传移模写。只有陆探微、卫协能兼备。然而,画面的形似技巧虽有巧拙之别,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却无古今之分。现谨依照时代远近来品评高低、排列等级,剪裁资料、撰成序引。故而这里所记述的,不广泛地追究来源,只说是出自神仙之手,谁都未曾见过。</p><p class="ql-block">中国画品评风气,在魏晋已开其端,到南北朝而大盛。东晋顾恺之(348年—409年)《论画》,当推为画品最早文献。南朝齐梁时期画家、绘画理论家谢赫(479年—502年)的《古画品录》是我国第一部有科学性、系统性的画品专著。他在这部著作里提出了有名的“六法”论: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足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并以此为准则,将三国到萧梁的二十七位重要画家的艺术,按“优劣”分为六品,一一作了评价。这里,“六法”的“法”,决不能单纯作为绘画技法、方法来解,而是指一种内在的尺度、准绳。“六法”是中国古代美术品评作品的标准和重要美学原则,也是一个初步完备的绘画理论体系框架——从表现对象的内在精神、表达画家对客体的情感和评价,到用笔刻画对象的外形、结构和色彩,以及构图和摹写作品等,总之创作和流传各方面,都概括进去了。自六法论提出后,中国古代绘画进入了理论自觉的时期。后代画家始终把“六法”作为衡量绘画成败高下的标准。宋代美术史家郭若虚说:“六法精论,万古不移”(《图画见闻志》),从南朝到现代,“六法”被运用着、充实着、发展着,从而成为中国古代美术理论最具稳定性、最有涵括力的原则之一。</p><p class="ql-block">“气韵生动”是把生动地反映人物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作为艺术表现的最高准则。就是画面上表现的东西要有韵律,有生命,有思想感情,总而言之就是要“神似”,有一种感人的力量打动每一个观赏者。如何达到这种境界呢?要看画面所表现的“骨法用笔”如何,即线条勾勒是否得体到位,整个形象是否显出骨力等等。如果用笔不当、失度,违背规律,就会使画面失去精神。用笔从何而来的呢?是来自客观物象本身,并非臆造。所以要“应物象形”。就是看它轮廓是否正确如实,神采是否一致,不能画虎类犬。做到了这点还要看“随类赋彩”如何。要看画面的颜色是否合于该物象应有的色彩,就是必须以自然为师才行。“经营位置”是看看画面上的整体结构布局是否合适,是否疏密得体、轻重适宜、大小合度、远近得法。这就需要依据客观实际,又要从内容出发,合乎规律的进行构图才行,使物体互相联系成为一个主题突出、个性鲜明的完整作品。“传移模写”,是指除了以上师法自然外,还要以古人为师和吸取别人的好经验,对优秀作品进行临摹和复制,这是任何从艺者艺术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六法”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气韵生动”是画品的最高美学准则,谢赫把它视为“六法”之首,其他五法是达到“气韵生动”的必要条件。谢赫提出的“六法论”,对书法艺术也具有启发和借鉴作用。其中蕴藏着书法艺术的主要因素:用笔、用墨、结体、章法,及学习书法的重要手段—临摹,更重要的是“气韵生动”也可作为书法艺术的最高标准。“气韵生动” ,揭示书法艺术本质的一个完整概念,它包括有畅达的气息、浓郁的诗情与和谐的律动等等含义,是书法艺术应遵循的不二法门, 已深深凝铸为中华民族的心理结构。“气”是指我们先人认识世界的一种最高观念,万事万物都以“气”为其本源。书法家贯“气”于心,从而作品中方能具有与宇宙相通的混融之气。“韵”指旋律、韵律,是主体通过书法的创作和欣赏对线条的一种有节奏的抒发、感受。王僧虔《笔意赞》曰:“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黄庭坚云:“书画以韵为主。……收书画者观予此语,三十年后当少识书画”。可见,“气韵生动”已成为书法艺术的生命线和主要特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