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美景3

往往(王钧)

今天去圆明园,走大宫门,这里是长春圆的宫门。长春园在圆明园东侧,始建于1745年(乾隆十年)前后。此地原为康熙大学士明珠自怡园故址,有较好的园林基础,两年后该园中西路诸景基本成型,1751年(乾隆十六年)正式设置管园总领。 长春园不是对圆明园的简单扩展和内部增建,而是在圆明园东侧另辟一所面积约一千亩的新园。与圆明园本园不同的是,长春园是一个事前精心规划设计的作品,是乾隆皇帝御制的园林杰作。《圆明园四十景图咏》完成之后,乾隆皇帝的建筑热情暂时消歇。不过,仅仅过了不到一年的时间,他的造园热情再次勃发。这一回,按照乾隆皇帝自己的说法,他是要给自己兴建一座退位后宴居的所在,尽管这个时候他还只是一个三十四岁的年轻人。因此之故,颐养和休闲就成了长春园最大的主题。不妨这样说,长春园是乾隆皇帝亲手为自己营建的老年活动中心。 长春园内有许多注明建筑,不少是乾隆多次下江南游历时,将具有魅力的园林和景点绘图仿制。乾隆探访了许多著名的江南园林。他随时都带着工匠和艺术家,他们负责仿制乾隆皇帝喜爱的园林建筑,并计划在长春园内重新建造出来。事实上,乾隆经常要求园林的设计者,尽可能去仿制江南园林。最后,至少有五座完整的江南园林在长春园内仿建。 长春园最北边的一组西洋式建筑现在是一片废墟。勉强还留下了一些大理石构建。<div> 西洋楼观水法巴洛克石门长春园的北部是著名的西洋楼,是一组欧式宫苑建筑群,占地约6.7万平方米,设计者是传教士郎世宁、王致诚、蒋友仁等人。这是中国的皇家宫苑中第一次大规模仿建的西洋建筑和园林。它始建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至二十四年(1759年)完成,包括六组西洋式建筑、三组喷泉和无数庭院小品。整个景区呈东西轴线布局,自东向西依次有线法墙、方河、线法山、远瀛观(中轴)、海晏堂、方外观、谐奇趣、养雀笼、蓄水楼、万花阵和大水法、观水法等喷泉。它的建筑、环境和式样采用了巴洛克式风格,而装饰细节上则有具有东方的神韵。</div><div> 可惜被英法联军一把火烧得只剩了些大石头。</div> 这里天鹅夫妇费劲巴拉的只孵出了一只小天鹅,成了名副其实的独生子女。 含经堂中的牡丹已经尽数开放,因为这里离大宫门停车场很近,所以外地旅游的人很多。 含经堂是规模很大的一组建筑,从现在的遗存地基就可以看出来。它的主体建筑约建于乾隆十二年(1747)前后,是长春园内较早开始建造的工程之一。 含经堂建筑群的主体建筑是含经堂,相传是供乾隆诵经礼佛之处,乾隆三十五年(1770)至三十七年(1772)添建淳化轩、三友轩、理心楼等建筑,同时将《钦定重刻淳化阁帖》144块石刻镶嵌在淳化轩外的回廊里。乾隆四十五年(1780)将《四库全书荟要》第二分书贮藏于霞翥楼(味腴书屋)内。嘉庆十九年(1814)改建原有仓库为扮戏房、戏台,修建“神心妙达”看戏殿。咸丰十年(1860),这里同圆明园内其他大部分建筑一同毁于英法联军大火。 现在的含经堂,成为了牡丹园,现在花开正美。人也不少。 含经堂的东北角出来,过桥,就看到了几棵很大的文冠果树。 介绍说,文冠果原产于中国北部干旱寒冷地区,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西北及山东等地。 它耐严寒、耐干旱,耐半阴,喜阳,对土壤适应性很强, 野生于丘陵、山坡等处。 文冠果是中国特有的一种食用油料树种。 <br> 文冠果营养价值高,可作蔬菜食用。 《本草纲目》中记载:文冠果可治疗风湿性关节炎,也可有效预防高血压病, 具有改善记忆、改善心血管、抗病毒、抗艾滋病活性等功效。 它 树姿秀丽,花朵稠密,可于公园、庭院、绿地孤植或群植。 另外, 文冠果象征长寿、吉祥。 这里的文冠果树枝繁叶茂,只是有点要凋谢了。 对面是一个小岛,玉玲珑馆就建在上面。 占地面积9000平方米。<div> 玉玲珑馆景区在乾隆十二年(1747)就已基本建成,小岛曲桥与岸上相通,岛上大多数建筑为南北向,殿与殿之间有游廊相连接,组成多个大小不同的院落。</div> 北边还有一片牡丹 在水边,更好看。 下午天气好热。出大宫门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