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庄子(24)《齐物论》(二)吵架等于浪费生命

青帝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1 为什么有是非对错?</b></p> <p class="ql-block">  庄子认为,世界上存在着一种无形的力量,可以叫它自然法则、自然规律,也可以像庄子一样,叫它“天籁”“真宰”,或者“道”。</p> <p class="ql-block">  这种力量无时不在,无处不有,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却实实在在地创造着大千世界。“道”所创造的世界,是完全客观的,春夏秋冬,日月星辰,全都是自然而然,无心而生,本没有什么好坏高低之分。</p> <p class="ql-block">  可是,为什么我们眼中的世界,却各有不同呢?同样一个天气,有的人觉得太热,有的人还嫌太冷;同样一件事情,有的人觉得是天大的好事,有的人却觉得罪大恶极。如果,世界确实是客观的,那么这些真实存在的差异,又该怎么解释呢?当我们遇到观点不同的人时,又该怎么处理呢?</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有之?愚者与有焉!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适越而昔至也。是以无有为有。无有为有,虽有神禹且不能知,吾独且奈何哉!</b></p> <p class="ql-block">  理解这一句话的关键,在于“成心”二字。现在用这个词,来表示故意或者刻意,比如:“你是不是成心要跟我对着干?”但在这里,庄子所说的“成心”,指的是一种心灵固化的状态。它的反义词不是“无心”“无意”,而是“自由”“无形”。</p> <p class="ql-block">  在庄子看来,每个人出生时,心灵都是无比纯粹、无比自由的。这颗心无所谓善,也无所谓恶,只是本能地在观察着世界,适应着世界。而随着人一天天长大,一天天与外物相接触,渐渐地,人们会分辨出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判断出什么是对、什么是错。</p> <p class="ql-block">  表面上看来,是长大了,懂事了。但实际上,是人们已经形成了一套以自我为中心的判断标准,然后一点点被自己局限住,画地为牢。就像是给自由纯粹的无形心灵,上了一道人为的枷锁,让本来可以无拘无束的心,变成了一个固定的、有形的状态。</p> <p class="ql-block">  这就叫“成心”。不管你是教授、学者,还是小学生、文盲,都有不同的成心。</p> <p class="ql-block">  那么,什么叫“随其成心而师之”呢?这个“师”,不是老师的意思,而是表示一种标准。就是说大家都把自己的“成心”,当作判断事物的标准。</p> <p class="ql-block">  所以说,有了成心,就有了成见,也就会以自己的喜好为标准去评判万物,给客观世界贴上各种标签,人人都觉得自己才是最高明的。结果,你的成心、我的成心,碰来碰去,互不相让。小到家庭矛盾,大到国际纷争,世界上很多吵闹和纷争,不就是这么来的吗?</p> <p class="ql-block">  那么反过来,有没有人可以没有成心,却也能分辨出是非对错呢?庄子想了想,这个问题,就好比是说“<b>今日适越而昔至也。</b>”相当于你说今天去纽约,我问你,什么时候到啊?你说,昨天就到了。</p> <p class="ql-block">  本来,应该是先有成心而后才有是非,就像旅游,应该是先出发,然后再到目的地。指望谁能“没有成心就能分辨是非”,那不就和今天出发,昨天就到一样,逻辑大大的不通吗?违背了客观的规律。</p> <p class="ql-block">  可是,难道说“没有成心就能分辨是非”它是错的吗?庄子觉得,虽然逻辑不通,但也不能说一定是错的,毕竟,这样的事情,大概理解不了,但不能说绝对不存在。</p> <p class="ql-block">  像鸠摩罗什大师的弟子僧肇法师,曾经写过一篇《物不迁论》,里面有一句话,和“今日适越而昔至”有异曲同工之妙:“<b>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b>”</p> <p class="ql-block">  大风刮起来能把山吹倒,可是僧肇法师说,它其实一点儿都没动。长江、黄河,日夜奔腾不息,可僧肇法师说,水其实一点儿都没流。人有自己的主观观念,形成了心目中的是非。但是,天地间有没有绝对的、不需要人来评判、一直就存在的那个“是非”呢?</p> <p class="ql-block">  有,那就是泯齐是非的是非,是看起来没有是非的是非。也叫“无有为有”,也就是把“没有”当成“有”。不过,这种境界,可能就算神仙下凡也难以理解。所以,庄子就暂时忽略了这种情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