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而皇之的"错别字"

老暴

<p class="ql-block">  错别字是错字和别字的总称,错字指写得不正确的字,而别字则是用其他字代替应写的字。华夏历史久远,古迹众多。细看旅游景点的匾额楹联,它既是与古典建筑的有机结合,也是文学艺术与建筑结合的完美体现。而那些恰到好处的错字别字楹联匾额,是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它们或是有意为之,或是工于匠心,或是别有韵味,或是寄予厚望。无论是书写者的笔误,还是传承者的期望,都展现了古人对中华文字运用的别具匠心,也算对文字文化的一种韵味。</p> <p class="ql-block">  华夏人杰地灵,人文荟萃,一块块小小的匾额楹联,或挂于庙堂,或悬于祠院,装饰着大江南北旅游景点,反映当地特殊的风土人情。联匾的字或少一笔,或缺一点,或改一些,但无不显露出笔者的智慧和情怀,将做人之道付诸笔端,更寄托于一副副楹联、一块块匾额、一个个文字作品上,让后代子孙耳濡目染并时刻铭记在心。我将带你走进祖国的山山水水,庙堂建筑,看看那些饶有趣味的错字别字联匾,领略特有的文字文化魅力。</p> <p class="ql-block">  北岳恒山悬空寺脚下的“壮观”二字就是一例。悬空寺位于恒山西侧的翠屏峰上,是全国著名的以“奇、悬、巧”闻名于世的奇险建筑。寺内曾留下不少文人墨客的笔迹,在悬空寺脚下的峭壁上,有“壮观”二字,是唐朝大诗人李白在唐开元二十三年亲笔所写。但人们会发现,这个“壮观”的“壮”字比正确的写法多了一点。</p> <p class="ql-block">  孔府大门错字联又是一例,此对联是出自清朝乾隆年间纪晓岚之手,细看之下就会发现,上联的“安富尊荣”的“富”字上面没有一点,下联的“文章道德”的“章”字中间的“曰”字写成了“田”,其实将“宀”写成“冖”取“富贵无头”的寓意,让“曰”变“田”取“文章通天”的寓意。寓指孔子及其学说“德侔天地、道冠古今”,圣人之家的“礼乐法度”与天地并存、日月同光之意。</p> <p class="ql-block">  晋中市王家大院有一块“规圆矩方”匾额。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大家都懂。尤其深宅大院的王家人更懂,所以更讲规矩。红门堡的这处匾额,奇特的是"矩"字上多了一个点。这不是笔误,而是刻意为之,意在要求王家人正品立身,规矩不妨多一点。</p> <p class="ql-block">  平遥日昇昌有一块匾额上面写着“汇通天下”四个字,这句话是出自清代道光皇帝对日昇昌的赞誉,这块匾中“汇”字也是一个错字,三点水应该在旁边,却写在里面。这既是晋商的智慧,也是日昇昌的独特之笔。古人把水当成财,聚水就是聚财。对于汇字的肥水当然不能外流,圈到家里才好。同样一个汇字,意寓财源广进,水不外流。</p> <p class="ql-block">  平遥县衙 “亲民堂”这个牌匾一眼望去,就能发现“民”字上面多了一点。这也是笔者的良苦用心,希望县官能够亲政爱民多一点。通过匾联文字中的加一点,我们推开了错字文化的大门,感受了中华文字的博大精深与魅力。</p> <p class="ql-block">  山西晋祠在子乔祠的中殿悬挂着一块“槐荫裕后”的匾额,这四个字中“槐”字少头上的一撇。晋祠子乔祠是供奉王氏始祖王子乔的祠堂,也是海外王氏回乡恳亲的祖庭所在。有人说“槐”字右边是鬼字,缺一笔可避之。而笔者更多的含义是希望槐荫无边际,庇佑不到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山西晋城市皇城相府有一处功德牌坊,正面刻有“冢宰总宪”四个大字,仔细看看就会发现“宰”的下面多写了一横。原来这块匾额是对陈氏家族官文化的整体概括。“冢宰”是宰相的别称,“总宪”为都察院左都御史的别称。陈廷敬先后在朝担任四部的尚书,后入阁拜相,成为一代名臣。后人立牌坊时,感觉“宰”字杀气太重,所以刻意在下加了一横。“辛”字下部变“羊”字,缓解煞气,喜气洋洋,彰显文人的人文关怀。</p> <p class="ql-block">  山西洪洞大槐树景区有一处照壁,上面写着一个大大的“根”字。照壁两边写着“饮水思原”四个字,大家再看“饮水思原”中这个“原”字,不是应该有三点水吗?它的含义是指原始的,不忘祖宗功德,让我们追本溯源,而这个追溯的源头就在这里——山西洪洞大槐树。</p> <p class="ql-block">  山西五台山在黄庙首领庙菩萨顶就留下一处写着“灵峰胜境”的牌坊,这块匾额就是康熙皇帝的御笔题字。可是,"灵峰胜境”的“峰”字少了一横。民间相传,康熙曾来到五台山,寻找生父顺治皇帝,偶遇到一位高僧。上前询问法号,高僧没有言语,在地上写了八加一个乂。康熙很是纳闷,为何高僧是此法号,走出好远,恍然大悟。原来八乂,合在一起便是一个“父”字,就这样康熙皇帝与父亲顺治失之交臂,无缘再见。康熙甚感失落,故而在题写“灵峰胜境”时,有意将“峯”字下面的“丰”少写了一横,寓意为“父子缘薄不相识,人生有憾难圆满”。</p> <p class="ql-block">  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匾乃是康熙皇帝亲笔御书,悬挂于避暑山庄正宫内午门中门上方。一眼看去就会发现,“避”字右边的“辛”下部多写了一横,成了错字。康熙皇帝为何多写一横,据史料记载,康熙皇帝特意加了一笔,是他认为:“此是避暑之避,不是避难之避”。 原来,皇上是忌讳“避”字有“逃避”的意思,不吉利。</p> <p class="ql-block">  江苏扬州大明寺《风流宛在》匾乃是清光绪初年两江总督刘坤一,为追念曾在扬州任主政官员的欧阳修所作。欧阳修在扬州时是个“风流太守”,在扬州美女石榴裙下曾弄出了不少韵事。刘坤一把“风流宛在”中的“流”有意少写一点,“在”字多一点,用意不言而喻,希望少点风流,多点实在,极富哲理,同时婉转点出欧阳修当年行为上不检点,妙在多一点少一点中。</p> <p class="ql-block">  陕西西安的《碑林》匾,乃清代林则徐所书,很明显“碑林”中的“碑”字,上面少了一撇。林则徐成名于禁烟,也因禁烟而惹祸,遭到了怕战派的诬陷,结果被道光皇帝革职,林则徐在赴伊犁、途经西安时,路过碑林,希望从前人的墨迹中寻找点人生的安慰,并认真写下了“碑林”二字。当时心境的自然流露:“碑”字头上的一撇没有了,寓意自己丢了乌纱帽。</p> <p class="ql-block">  天津蓟县独乐寺《报恩院》匾,乃大清咸丰皇帝所题。据说,当年咸丰驾临独乐寺,当家的和尚便想沾个荣耀,请咸丰为寺内四合院题写个院名。咸丰皇帝便即兴写下了“报恩院”三个字。但字写好后,咸丰才发现自己“献丑”了,最后一个“院”少写了一横。正在众人疑惑时,咸丰开了金口,说人啊要知恩图报,这恩一生是报不完的,所以“完”字的笔画不能写全。因此传为佳话。</p> <p class="ql-block">  清末红顶商人“胡庆余堂”的主事胡宏方过五十大寿时,他的儿子问及父亲人生的体味时,他写下“快乐每从辛苦得,便宜多自吃亏来”的联文。上联“快乐每从辛苦得”中的“快”字少一竖、“辛”字多一横;下联“便宜多自吃亏来”中的 “多”字少一点,“亏”字又多一点。胡宏方告诉儿子,他的成就是辛苦、吃亏比别人多一点,而安享快乐、占的便宜比人少一点而得来的,以此告诫后人。</p> <p class="ql-block"> “花港观鱼”是西湖十景之一,那块“花港观鱼”碑,就是康熙的御笔。碑上的繁体“鱼”字下的四点变成了三点,少了一点。这里有一个传说,原来康熙信佛,有好生之德,题字时他想“鱼”字下面有四个点不好,因为在旧时四点代表“火”,鱼在火下烤,还能活吗?这是杀生啊,于是有意少写了一点——三点成“水”。</p> <p class="ql-block">  南京的明太祖朱元璋明孝陵保护碑上,“明孝陵”写成了“眀孝陵”;在陵墓宝顶正南面的石砌墙体上写有“此山眀太祖之墓”,这两处的“明”字却写成了“眀”。这两个“眀”与少一点的“鱼”和多一横的“避”不同。“鱼”、“避”那是皇帝创作,具有“合法性”,这个“眀”字则是因为出自书法家之手,可以归结为艺术字,或是书法体。</p> <p class="ql-block">  成都的武侯祠匾额上“明”字很有意思,左边不是“日”,而是“目”,传说这是为规避清代文字狱忌讳明朝而故意为之。</p> <p class="ql-block">  济南的“趵突泉“石碑,“突“字最上面少了一点。比较平常的一种说法是,题字者这么写,是希望趵突泉永远"咕嘟咕嘟"喷涌下去,没有尽头。</p> <p class="ql-block">  上下五千年来,我们伟大的祖国传承了我们历史最悠久、使用最为广泛的奇珍异宝,那就是一一汉字。汉字,古色天香,盖世无双,是我们祖先留下的一笔无比宝贵的财富。通过堂而皇之的"错别字"来体味汉字的博大精深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