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建湖县境内有一座七里桥,它的东边连接近湖镇吴舍村和武陵村,西边连接颜单镇七里村,是贯穿里下河东西两岸的交通要道。但由于年久失修,到七三年初我上高中时已荡然无存,七里桥演变成了七里桥渡口。</p><p class="ql-block">我家住在近湖镇胜利村,1973年2月,15岁(虚岁)的我考到了颜单镇走虹中学高中部,开启了高中学习生涯。由于七里桥渡口是从家去学校的必经之路,所以对于求学的我,具有特殊的意义。尽管它给人们的出行带来很多不便,但没有它,我就不可能顺利完成学业,它伴随我度过了两年半的学生时光,成为我高中生活的一部分,也见证了我们农村孩子上学的艰辛。</p><p class="ql-block">73年放暑假的前一天,我和班上的几个同学放学后途经渡口,离岸不远时,渡船不知什么原因漏水、倾斜,几个同学都掉到了河里,我游啊游,明明离岸边不远,但是很难游向前,待我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游到对岸时,才发现张德萍仍拽着我的书包带呢。</p><p class="ql-block">有一天早上,外面淅淅沥沥的下着雨,我冒雨赶往学校,待到七里桥渡口时,大雨如注,我大声呼喊,都不见摆渡人的身影,无助的我只能从原路返回家(我家离渡口约有七到八里的路程)。</p><p class="ql-block">七里桥渡口的摆渡人,都是七里村临近渡口生产队社员轮流担任的,每次二分钱。高一时我们住校,每周往返一次,高二时半膳,周一至周五每天回家,一周往返五次,所以我们就跟摆渡人交涉,每次1分钱,大部分摆渡人都认可,但也有少部分不答应,为1分钱吵来吵去是常事。高二下学期的某一天(天气较热,穿的单衣),我和马如萍、刘芹书、张晓宁一起放学回家,渡船载到河中央时,双方又为1分钱争吵起来,摆渡人一气之下,将船又原路摇回让我们上岸,当时我们面面相觑,毫不犹豫地向北走,见到一段较窄的河面,下水游到了对岸,年轻的小姑娘偶尔也会淘气一次。</p><p class="ql-block">七里桥渡口,折射的是一段岁月,承载的是一段历史,留下的也是一段难以忘却的记忆。谢谢你,七里桥渡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