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东平湖地标</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东平湖的前世今生</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文/张吉勇</p><p class="ql-block"> 东平湖是一个富有历史文化内涵的天然湖泊,它的前世今生复杂多变,丰富多彩,展现了一个历史地理与水脉文化演变的历史过程。东平湖因河而生,为河立命,保护着黄河的安澜和两岸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宁。既有“大野既潴,东原厎平”无私奉献的千年过去,又有108个水浒英雄故事的发生;既有蓄水济运的奇功而造就了东平为国为路为州的辉煌历史,又有三河(黄河、大汶河、大运河)交汇,三水(黄水、汶水、江水)相聚,滋润齐鲁惠及京津冀,而造福四方百姓的今生。东平湖铸就了山东黄河下游防洪安全的一张王牌,并发挥了南水北调东线输送水与航运旅游的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东平湖的前世</b></p><p class="ql-block"> 东平湖的前世可谓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其前身可追溯到远古时代的大野泽、北宋时期的梁山泊和明清时期的北五湖。清咸丰五年(1855)黄河自铜瓦厢决口冲断运河夺大清河入海后,安山湖以北山丘之间的条形洼地,逐渐形成了百余平方公里的积水区,被称之为东平湖。也就是现在的东平湖老湖区,绝非昔日的安山湖。</p><p class="ql-block"> 大野泽时期:大野泽是古九泽之一,也称巨野泽。形成时间无从考究,至五代后晋年间,经历了数千年的漫长历史演变,由泽变泊,又由泊变湖。水小时南北30里,东西100余里;水大时南北300里,东西100余里。当时,东平湖原是大野泽最东北边缘的一部分,当时并不称东平湖。大野泽一直与济水相连,虽不与黄河直接连通,但历史上济水与黄河恩怨情仇,交织不断,有时“河济共舞”水沙俱下,波涛汹涌的洪水注入大野泽,浟湙潋滟,浮天无岸。</p><p class="ql-block"> 说大野泽就得说济水,说济水就必须说黄河。济水、黄河原本是两条互不相交,各自独立入海的河流。远古时期,大野泽与济水相连,济水是发源于济源市的一条独流入海的大河,它沿途连接荥泽、菏泽、大野泽。出大野泽,过梁山东会汶折北,过济南又北东经广饶注入渤海。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在史前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黄河上中游湖泊连通,干流形成巨大水量,涌入古三门湖,致使湖水位不断上升,湖水切穿三门峡冲出孟津流向东南黄淮大平原,行走济水和淮河之间,与沂沭泗河流共用一个入海口,注入黄海。由于自晚更新世以来的数万年间,地壳轻微上升,加之黄河淤积和海侵反淤影响,平原地势抬高,黄河南流受阻,便从荥阳选择北上,将太行山前的水系济水截断,进入河北大陆泽,至天津入海,形成了史记最早的大河——禹河。</p><p class="ql-block"> 济水是一条历尽沧桑,三分南北,自上而下,呈阶段性逐步断流而被黄河湮灭的河流。一分南北被河截,二分南北南早亡,三分南北称清河,南清河后称牛头河(郓城至鱼台入泗水),北清河(济古渎)后改称大清河,1855年被黄河所灭。</p><p class="ql-block"> 黄河把济水截断后,分成北济和南济,黄河以北为北济(后被其支流蟒河所代替),黄河以南为南济。据《尚书·禹贡》记载:“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于荥;东出于陶丘北,又东至于菏;又东北,会于汶,又北,东入于海。”意识是说济水原名沇水(古时“沇”作“兖”,故兖州居于沇水流域之地)。沇水经过疏导,东流为济,即北济。入于河,溢于荥;是说北济水注入黄河与黄水汇合后,溢出于荥泽,并携带大量的泥沙沿着南济东流而去。然而,南济出荥泽后又分为南北两支。北支经原阳南、封丘北,至山东定陶西,进入菏泽与大野泽。南支经原阳南,封丘南,经开封西北,小黄县故城(陈留)北经定陶入菏泽,出菏泽东注入菏水,流至金乡南、鱼台北合泗淮注入黄海。至东汉时,南济干涸成无源之水,后来被颍、汴、涡河所替代,南济随之早亡。</p><p class="ql-block">北支出大野泽,经梁山东,会汶北折,过济南东北入渤海。由于大野泽以上济水被黄河泥沙不断淤积,到隋唐时期已是时涸时流,断断续续,直到北宋干涸湮灭时,大野泽以下济水,由于大野泽蓄水较多,加之其支流濮水的供给,黄河泥沙经大野泽的沉淀,大野泽以下济水仍潺潺流水不断,流至须城(东平)安山(今梁山小安山)水比较清澈,故名大清河。</p><p class="ql-block"> 金元以后,大清河在郓城南又分南北两支。南支为南清河,至鱼台会泗淮注入黄海,元明时称南运河,清咸丰时称牛头河。北支称北清河,即禹济会汶故道,因济汶合流,经清河门向北至庞口,偏东北至济南后,别济水下游故道(今小清河),而寻山东漯河故道入海,名为大清河。大野泽经过长年的泥沙淤积抬高,至五代后晋年间,水面开始向梁山方向推移,遂形成以梁山为主要标志的周围大水泊,大野泽西南部渐渐涸出。</p><p class="ql-block">梁山泊时期:五代后晋开运元年(944)河决滑州,洪水环梁山合于汶,与南旺湖连成一片,由于多年的黄水时冲时淤,形成了“周围港汊数千条,四方周围八百里”“山排巨浪,水接遥天”的八百里梁山水泊。期间,黄河桀骜不驯的秉性仍然未改,在开封与鄄城河段又不断溃决冲淤,梁山泊在水面扩大或缩小间摇摆不定。直到南宋建炎二年(1168)开封留守杜充决河以阻金兵,黄河南流入淮。从此,黄河形成了北流入渤海,南流入黄海的态势。</p><p class="ql-block"> 至金明昌中,北流即绝,河水全部南流,加之贾鲁导水复汴,梁山泊水面渐渐退缩移出,北至安山湖(古时小洞庭湖,明时改称安山湖),东南至南旺湖,元末明初,梁山泊涸陆为田。</p><p class="ql-block"> 北五湖时期:宋末元初,黄河一直南流,时有北犯。洪水冲入安山一带,元会通河、安山湖、南旺湖皆淤。大运河靠大汶河堽城坝引汶入洸至济宁向北分流艰难,漕运时常搁浅。故明永乐九年重开会通河,修戴村坝引汶济运至南旺,并开辟四大水柜(安山、南旺、马场、昭阳湖)蓄水济运,将南旺湖一分为三(南旺、马踏、蜀山湖)改建为南旺湖水柜,成为南旺水利分水枢纽,成就了“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的分水济运格局,将大运河漕运事业推向了鼎盛。从此,把安山、南旺、马踏、蜀山、马场湖称为北五湖。济宁以南南阳、独山、昭阳、微山湖称为南四湖。北五湖在明清时期为济宁至临清大运河段的航运作出了突出贡献。</p><p class="ql-block"> 至清咸丰五年(1855)黄河夺大清河入海,大运河、北五湖皆淤,漕运中断。北五湖湖底淤高,蓄水济运功能尚失,只为滞涝之用,安山湖涸陆为田。安山湖以北山丘之间条形洼地由于黄河、汶水常年滞蓄,遂成东平湖。</p><p class="ql-block"> 东平湖时期:东平湖形成后,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百年的时间里,由于黄河行走北部边缘,大汶河贯穿南北入黄,一直(1938—1947年除外)是河湖连通,水进即成泽国,水退涸陆为田,东平湖老百姓处在“东平州十年久不收”的灾难困境之中。加之清末民初,日本入侵,不断战乱,老百姓过着食不果腹,民不聊生的悲惨生活。直到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0年平原和山东两省就开始了初步治理,1952年黄河水利委员会对东平湖统一规划进行治理,老百姓才逐步恢复了正常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东平湖的今生</b></p><p class="ql-block"> 东平湖的今生可谓艰难曲折,波澜壮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东平湖走过了由自然蓄滞洪区、水库、蓄滞洪区三个历史变化过程,经过了自然蓄滞洪区治理、水库建设、基本防洪治理、超标准运用治理、除险加固和综合治理功能提升等六个治理阶段,开启了从自然无序分洪到人工控制有序分洪,从人工控制单一分洪二级运用,再到综合利用多功能提升的历史新征程。现已是集“防洪抗旱、调水输水、航运旅游”于一身的多功能蓄滞洪区,成为名副其实的山东黄河防洪的一张王牌工程,南水北调东线调水航运的重要水利枢纽。</p><p class="ql-block"> 自然蓄滞洪区治理阶段:1949年9月,黄河花园口站发生12300立方米每秒的大洪水,洪水自然进入东平湖,淹没面积达2000平方公里,涉及周边东平、梁山、郓城、巨野、南旺、嘉祥、汶上、济宁等8个县(市),经济损失巨大。为了有效控制淹没面积的无限扩大,1950年黄河防总确定东平湖地区为黄河自然蓄滞洪区。1950—1957年,平原、山东两省进行了东平湖自然蓄滞洪区治理,相继修复了大陆庄民埝、运河西堤、运河东堤、旧临黄堤,新修了金线岭堤、新临黄堤等。按照“维护一道防线,确保二道防线”的运用原则,并分别对一、二道防线按超高1949年洪水位1.5米和2.0米进行加高培厚。1952年经过统一规划治理,形成了分级(第一蓄滞洪区面积223平方公里,第二蓄滞洪区平原省面积624平方公里、山东省面积96平方公里)运用的格局,控制蓄水总面积943平方公里,自然调蓄能力35亿立方米。至1958年汛前,自然蓄滞洪区包括东平、梁山、郓城及汶上4个县,人口40万,耕地116万亩。</p><p class="ql-block"> 水库建设阶段:1958年山东省结合黄河位山枢纽工程开发建设,以综合解决山东黄河防汛、防凌、灌溉、航运、发电、渔业等综合性蓄水调水用水任务。动员全省25万多人,将东平湖自然滞洪区缩建为兴利型反调节平原水库。1958年8月至1960年东平湖试蓄水前,相继修筑完成了东平湖百公里的围坝堤防、黄湖共用堤、山口隔堤和东平湖围堤等,并且加修了石护坡,建设了徐庄、耿山口两座进(出)湖闸和陈山口出湖闸,以及张坝口引水闸等,形成了总面积为626平方公里的平原水库(初建总面积为632平方公里,1968年3月,因修建大运河国那里穿黄闸,湖西围坝北端东移,相应减少了5平方公里的面积,21世纪航测东平湖老湖面积又减少了1平方公里),设计蓄水46.0米(大沽高程,下同),相应库容40亿立方米。基本防洪治理阶段:1963年随着黄河位山枢纽大坝的破除,遂将东平湖水库改建为“以防洪运用为主”“有洪蓄洪、无洪生产”二级运用的蓄滞洪区。开始了基本防洪治理,相继修复了二级湖堤并加修了石护坡,先后建设了十里堡、林辛和石洼进湖闸,以及清河门出湖闸,还先后建设了流长河、码头泄水闸和王台排水闸等,为了解决湖区抗旱排涝问题,修建了宋金河、马口、辘轳吊排灌闸等,对东平湖围坝险点险段进行了加固处理,形成了东平湖单一蓄洪“二级运用”的格局。1964年以后,经国务院批准,防洪运用水位暂定为44.0米,争取44.5米,相应库容27.7亿立方米。</p><p class="ql-block"> 超标准运用治理阶段:1975年8月,淮河大水向黄河敲响了警钟。东平湖蓄滞洪区开始了超标准运用治理阶段。按蓄水46.0米高程背河堤脚地面压盖1∶10浸润线出逸点为帮修标准,修筑了23.6公里的东平湖水库围坝大后戗,分别改建了石洼、林辛、十里堡三座进湖闸,增建了司垓退水闸,建设了刘口排灌闸,并对围坝薄弱堤段等进行了一系列加固处理措施。由于资金问题,到1979年只完成投资的26%。为此,又编报《对东平湖水库工程超标准运用的规划意见》,到1990年底只完成规划的48.9%。可见,要真正实现东平湖蓄滞洪区超标准运用的任务是相当艰巨,而且是长期的。</p><p class="ql-block"> 除险加固阶段:根据黄委黄汛〔2002〕5号文《关于东平湖运用水位指标及管理调度权限等问题的批复》,老湖设防水位46.0米,相应库容为12.28亿立方米;新湖设防水位45.0米,相应库容23.67亿立方米;全湖运用水位45.0米总库容33.83亿立方米。从1991—2005年先后进行了东平湖蓄滞洪区除险加固治理,完成了围坝截渗加固、石护坡翻修等、二级湖堤加高帮宽以及堤防道路硬化,新建庞口防倒灌闸、改建清河门、陈山口出湖闸和八里湾泄洪闸等,拆除徐庄、耿山口进(出)湖闸,并按黄堤标准进行了堵复。</p><p class="ql-block"> 综合治理功能提升阶段:2006年开始了东平湖蓄滞洪区综合治理,特别是2009年,国务院进一步确定东平湖为黄河流域唯一的重要蓄滞洪区后,并结合南水北调东线的开通,加大了东平湖综合治理力度,为提升东平湖老湖区的使用功能,增强二级湖堤石护坡防风浪能力,将二级湖堤石护坡改建为混凝土叠梁护坡和部分段堤顶防浪墙建设,对庞口防倒灌闸又进行了扩建。同时,对石洼、林辛和十里堡三座进湖闸进行了改建,以及对临黄堤(黄湖共用堤)、围坝、二级湖堤、大清河等堤防和小型涵闸(洞)除险加固、修筑堤防道路为沥青路面等。为应对黄河可能出现的大洪水,做好了工程准备。</p><p class="ql-block"> 近年来,东平湖蓄滞洪区从自然蓄滞洪区治理,经过70多年艰苦卓绝的综合治理,是东平湖已成为确保山东黄河下游防洪安全的王牌工程,造福人民的平安湖、幸福湖。随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东平湖得到了更多地关注和保护。2019年山东省政府批复了《东平湖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专项规划(2020—2035年)》,旨在保护东平湖的生态环境,实现高质量发展。规划期限从近期到2025年,中期到2030年,远期到2035年,远景展望到2050年。</p><p class="ql-block"> 总的来说,东平湖的前世今生展示了从历史自然形成到人工改造,再到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演变。在演变的历史过程中,体现了人水和谐共生与自然规律的演进过程,逐步达到综合利用多功能提升的明显效果。东平湖蓄滞洪区的演变历史,正像蝴蝶破茧而出,历经磨难,绽放出独特的诱人魅力与无限生机,变的越来越神秘,越来越美丽,越来越重要。</p><p class="ql-block"> 如今,东平湖已成为黄河下游唯一的重要蓄滞洪区,南水北调东线输送水和航运的重要水利枢纽,同时也是山东省水利风景名胜区和水浒旅游线路中的重要景区,未来将成为全国大水网建设布局的重要节点,具有黄河防洪安全、调水蓄水和大运河航运旅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价值。</p><p class="ql-block"> “一湖平,万户宁”一直是东平湖人民的翘首企盼,也是黄河东平湖治理工作者的多年夙愿。相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乘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强劲东风,东平湖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宏伟目标一定能够实现,东平湖前途无量,未来可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