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般人以家有豪车而沾沾自喜,我却以家藏万卷书而无比自豪……所以,这辈子我几乎到处淘书、见爱书即买。事实上,一个人一辈子要挣上一、两百万元(人民币)钱都千难万难,而我迄今却花了十余万元钱去买一万卷书,究竟是人家疯了还是我疯了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言归正传。那天,因为遇见一个小摊主而买了一本旧书、好书、奇书,我与女摊主与该书可谓“八百年同船共渡”,因缘殊胜啊。为什么我那天会误打误撞地到这里来?而这位女摊主也偏偏出现在此并且这本书还居然摆了大半天而无人问津!这本小书莫非从生下来就冲着我而来的?正如我28岁时的益镇命妻躲都躲不开。出于对历史、文化与时代的厚爱,我迅即蹲下,然后双手捧起这本薄薄的有38年历史的有些陈旧的书,绝大多数时间都被尘封的比我还寂寞的一本书!我随手粗略翻看到其中好几首传统诗,深感写得还不错,便心如鹿撞……此时,一脸晦暗、约摸50余岁的穿着朴素的女摊主在与其他顾客说话,并未注意到我的举动异于常人。我矮人一截地在地摊边一直蹲着,虽然气候有些炎热,我还是双手捧着那本旧书不放,生怕一松手就会被另一位同样喜欢的顾主发现,又好像只有这样才能拉近我对历史、文化与时代的距离。一一在这个文化极端贬值的特殊年代与末法时代,我敢打赌说,到这里淘宝的99·99%的人都不会向这本旧书投去“惊鸿一瞥”,他们甚至连如厕都不会想到这本书的特殊纸张功能。此时,有些沉重的曾经翻动过无数书籍的双手因莫名激动而微微颤抖着!我深恐她注意到我的一些异常及某些心理上的细微变化,便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甚至“王顾左右而言他”地喃喃自语,TMD,好热啊好热……过了一会儿,我双腿已有些麻木了,简直快要支撑不起整个身体了,便悄悄地极不情愿地把那本书轻轻放回到地上,连忙站起来伸了一下腰杆,然后再次蹲下去随手翻看其他并不喜欢的旧书。这种做贼似的有些矛盾的不够明朗的自作自受的行为实在有些痛苦,对我来说是一种极大的折磨。最后,犹豫片刻,我还是指着那本书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本……2元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怎么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隐约意识到自己的命运完全有可能因此小书而彻底改变!想及此,我差点从地上蹦跳起来……刚打开这本书,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晚明万历年间长沙府推官陈大绣简介,江西浮梁人,从未听说过的一位万历年间的举人……推官,又是推官!也是今年,我与晚明两个长沙府推官(府衙设推官一人,正七品。另一位是崇祯时期的进士蔡道宪,1615~1643年10月8日,福建晋江人,1643年张献忠攻长沙,拒降被杀,葬于长沙市里仁坡。赠太仆少卿,卒谥忠烈,有《诲后诗集》)一前一后在不同载体与背景下得以知晓、认识,实是因缘殊胜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本读书种子,有时购书原因十分简单,而且按照今天的物价水平有些旧书并不贵,就像绝大多数二手女人喊不起价……1986年5月,湖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本薄薄的涵盖几百年(历宋元明清)的《岳麓书院历代诗选》,我当时想我只要盯上其中一位诗人的一首诗即可购下,我也知道在某些情况下一些默默无闻的诗人也往往因为一首诗而名垂千古。</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5元,只要5元……这是我父亲几十年前买的,你看上面有他的名字“惠生”与购书时间、地点。女摊主说。听罢,我忍不住心头狂喜,我仿佛越来越深切地意识到该书的份量以及我自己在整个历史长河中他人无法替代的地位与作用!世界纷繁复杂而又矛盾重重,有人暴殄天物,有人瞒天过海,有人偷梁换柱,有人过河拆桥,有人以蠡测海,有人盲人摸象,有人掩耳盗铃,有人守株待兔,有人一叶障目,有人用一把尺子量到底,有人一篙扫一船人,有人把宝贝当垃圾,有人把垃圾当宝贝……唉,唉,为什么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无机缘无慧眼无火眼金晴去发现眼前这件无价之宝呢?为什么绝大多数人只看得见形而下的东西却看不见形而上的东西呢?该书除了扉页中下部的圆珠笔字落款外,其余好像从未翻动过似的,正如你面前匆匆而去的陌生女子,你简直无法判断她到底耍过男朋友或结婚与否?全书品相也还不错,每一页每一首诗都暗藏一个无法预卜的不可控的宏大的时代及作者的某些情绪……我与旧书主人从未谋过面,但我可以想象他儒雅的气质当与此书有关,他也像我一样看见此书便心花怒放么?他家里也有不少藏书吧?此时的我并未正面回答女摊主,因为我还在咀嚼、回味那首诗,就像在茫茫人海中好不容易窥见一位绝代佳人,想再次撩起她绯红色半透明的裙子……浮想连翩,想入非非呀!此诗确实不可多得、非同凡响、鹤立鸡群,为该书增色不少,来自江西景德镇浮梁、举人出身的长沙府推官陈大绣可谓因此诗而扬名立万。</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好吧……我心头还在怦怦作响,我没再与女摊主讨价还价,他(她)们也挺不容易的!我于是果断购下《岳麓书院历代诗选》(谭修  周祖文 选注。湖南大学出版社,1986年5月版,价格0.95元)一书。</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举人陈大绣所写《尊经阁》五律如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旧是谈经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幽芳自不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山空云气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枝袅鸟声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圣道宁今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亭台殊故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悠然归去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清典满江津</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好一首五言律诗!好一个长沙府推官!他当然不知道自己的命运比后来那个被张献忠擒杀的28岁的长沙府推官的命运好多了……读罢该诗,我深感震撼!我仿佛看见万历年间繁华的老长沙街头游人如织,湘江千帆竞渡……读罢该诗,我如见其人,如享文学大餐。该诗实有唐人遗韵,非天赋异禀写不出此诗。诗不轻写,诗不空写,诗不易写,诗不乱写……毕竟诗如其人,非其人写不出此诗,非到此写不出此诗,非其境写不出此诗!该诗空灵飘逸,意境深远,俗中见雅,对仗工稳,朗朗上口,炼字炼句炼意炼篇不落窠臼、别出心裁……今天,我们可以想见万历年间粹然纯儒的长沙府推官陈大绣在湘江边上与同僚登岳麓山时是如何“长袖飘飘,有说有笑,风流倜傥,诗意盎然”的。虽则江西一名举人,其诗却胜过许多进士、举人之诗!他登山四望,来到尊经阁前,诗思潮涌,大笔一挥,五律《尊经阁》片刻乃成。诗如其名,恍若湘绣!陈大绣不经意间便“绣”成一幅袖珍版的陈氏“大好河山”,为岳麓书院乃至中华文化作出了不朽贡献……写文易,写诗难;写七言律诗易,写五言律诗难。谁知他写就如此经典的《尊经阁》一诗之前不知写过多少首成功与失败的诗歌呢?!更不可思议的是他在写此诗之前不知读过并翻烂过多少本书了。正所谓杜甫所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严羽《沧浪诗话·诗辩》云: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洵非虚语。有时候,进士写的诗真的不一定比举人的诗写得好。我细读此诗,便深感此诗比书中许多进士、举人出身所写的诗好许多……客观地说,该诗是我那天最后决定买下此书的重要原因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如不信,请看其中一位乾嘉时期衡岳举人彭坊所写的桀屈嗷牙、晦涩难懂的掉书袋的学问诗,深陷于那个特定年代典型的形式主义者所写的诗!如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岳麓大成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寻芳独自步江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宫殿嵯峨拥翠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东国文章悬斗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西京钟鼓振湘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千秋著述经垂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万古英才乐备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半滴泉源谁会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回头莫向木犀参</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再看该书出版时间与价格。那一年,1986年3~7月,也是该书诞生前后,我正好从长沙远赴贵州并在云贵高原深山大川中的贵州遵义县乌江水电八局子校读高三下学期,不久便顺利考上贵州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谁料38年时间一晃即逝,却在2024年4月初在一地摊上喜购38年前湖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本旧书,思及此,我窃喜……试想,全世界70多亿人口,而且各种纸质书籍虽然浩如烟海,全球或曰整个宇宙该年度该书却仅印10500册,而38年以后的今天据我保守估计该书存世量可能不足100册了吧?绝大多数都损毁了或被当成废品卖掉了,而这100册中我就拥有一册,而且是别人帮我悉心收藏了38年的保存完好的一本二手书,那或许是今年中国文化界发生的匪夷所思无比幸运的一件大事吧?!</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从书籍的纸张、字体大小与书籍的装潢设计来看,从几万年有文字记载的纵向历史上看,该书的印制正逢我国印刷史上的低谷时期,没有之一……而且1980年代的家庭要买上一本书,是十分困难的事情。那时国人月均工资恐不足30元,而该书0.95元。从今天国人一般月均工资数千元的收入看当然不算贵了,而我与摊主一番讨价还价,2元,3元……最后以5元钱购下,当然千值万值,就算10~20元,我也会毫不犹豫地买下来的。摊主说的没错,这书是她父亲早年买的,扉页上面有她父亲名字“惠生”,笔迹清秀规整,一看就知道是个比较优秀的湖湘知识分子。1980年代,那是个经济落后且知识饥渴的年代,能够买下此书的人绝对是个读书种子。所谓“惟楚有材,于斯为盛”,他是配得上这句话的……我猜测可能是她父亲刚过逝不久,只是未明说而已,因为匆忙我并未详加核实,也不想去触动她那颗有些伤感的心!感谢俩父女为我留下此书,没有父女数十年的薪火相传我今天是得不到这本旧书的。</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再看该书封面体现的时代特征。出版时间是1986年5月,那是空前地把国家引向灾难的文革十年之后改革开放初期。众所周知,文革期间“一切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大背景下我国国民经济一度处于崩溃边缘,文革后,百废待兴,文教事业迎来新的发展“窗口期”,但从比较寒碜简陋的封面设计可以窥见当时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之低下,毕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啊……而那时要买上这么一本书又确实算是有钱人家了,虽然只是0.95元。</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那天,我因缘殊胜,如获至宝。手捧此书,仿佛捧起一段无比厚重的历史!是为记。</span>(2024年4月12日,江湖绕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 陈 明(1967~ ),男,曾用笔名文痒生、夜郎笑笑生、川黔渝、觉梦真人、无尘道人、江湖绕客等。汉族,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客家人,教师,编辑,诗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者,学有所成,一生不仕。一个长期在贵州遵义打拼而今旅居四川泸州的外地人,多年来以独特的视角审视並弘扬、求证贵州茅台酒历史文化与川南千年古县“符邑”的文化工作者,曾有新、旧体诗获全国性诗歌奖,编著有《国酒茅台五十春》(2003年版,中国轻工业出版年鉴社)《茅台酒诗典》(点评赏析本)(2017年1月版,团结出版社)等书籍。代表作《童年未死》一文收入上海作家、上海高级中学语文教师杨宏伟主编的《童年与故乡》(上、下册,2018年1月版,文化艺术出版社)一书中。一个不务正业、主要以徒步丈量大地、行走四方的骑行客並耐得寂寞且善于拾时间之“荒”的长于务虚的注重精神层面的学人、思想者,热衷公益,长于布施……一般游走于川黔渝滇交界处一百余县地市,钟情于中华传统文化尤其川南黔北古城古镇古村落建筑文化与赤水河、长江上游奇石赏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