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一十四年,三顾洋州,看青山依旧、几度夕阳,到今天似乎才读懂青山两字的含义,只有春天的山才是青青的,她不是深绿、不是浓绿、不是大绿,只此青绿、多美!她是鲜嫩的、青葱的、可以掐出水来的绿,是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绿,是昂扬向上、充满希望的绿,也是温馨、迷人、醉人的绿。</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秦岭夜雨,滴滴答答都落在了心尖上,早起看,云雾中的青山又高出一截,生机勃勃的。苏子说一蓑烟雨任平生,对青山而言,根本不用蓑,一身烟雨又何妨,青一色岂不更洒脱。</p><p class="ql-block">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诗经》首篇《关雎》传唱了2500年,诗情画意,历久弥新,每一个文字读来还那么美,美的令人感动和落泪。文字可以传承,然关关之声何在,那美妙的似乎总萦绕于耳旁的“关……关……”在哪儿?</p> <p class="ql-block"> 有了,有了,找到了,听到了,也看到了,关关就在四月洋州,在汉水两岸,在姚家沟的稻田,在秦岭南麓美丽的朱鹮之乡,从1981年5月23日首次发现世界仅存的两对成鹮、三只幼鹮共七只野生朱鹮,到今天已繁衍分布于中国、日本、韩国等1.1万只朱鹮,近九成在中国,他们都从洋州起飞,洋州是他们的根和故乡。细听,几声“关……关……”嗓音洪亮而悠长,并带有磁性和引力,一关一声总关情,仿佛穿越6000万年时空,直击心房,令人怦然心动,这是远古的呼唤,并向世人宣告:我,朱鹮,回来了!</p><p class="ql-block"> 今日洋州,约有2000只朱鹮,加上周边佛坪等地数量更多,鸟儿或天空飞翔、或低头觅食、或栖息于大树枝头养育儿女,已是寻常模样,一派安静祥和、天人合一的自然生态景象,尤其傍晚时分,远望落霞与朱鹮齐飞、春水共长天一色的美丽动人的画面,久久不愿离去......</p> <p class="ql-block"> 她是美丽鸟,天生丽质,以所有美丽词汇来形容都不过分,其雄鸟通体白色,羽干及两翅与尾等均为粉红色;颈项上有很多长矛状羽毛,形成羽冠,耸立时非常夺目;嘴长而向下曲,呈黑色,先端朱红,脚的裸露部分亦呈亮红色。雌鸟羽色略同,但在繁殖期,背羽有鲜蓝色渲染,两翅的粉红色较浅淡。成鸟的脸部呈朱红色,双翅展开飞行时,翅膀后部和尾羽下侧也呈朱红色,耀眼而夺目。</p><p class="ql-block"> 她是爱情鸟,令人感动的是朱鹮同人类一样,实行“一夫一妻”制,且是经自由恋爱后,回到树林里共筑“爱巢”,一世相守、不离不弃,直到另一半死去,失去伴侣的朱鹮会独自过完下半生,是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忠贞不移的爱情象征。“良禽择木而栖”,朱鹮选择了洋州,洋州选择了朱鹮,双向奔赴,洋州就是朱鹮最大最温馨的爱巢,随处可见朱鹮与人类和谐相处的画面,这是“洋”人的骄傲,也是国人的自豪。当地人戏称,朱鹮与我们一样住“洋”房、吃“洋”饭、喝“洋”水,同享自然恩赐,日子滋润,洋洋得意。</p><p class="ql-block"> 她是长寿鸟,朱鹮栖息于温带山地森林和丘陵地带的邻近水源处,性敏感,单独或成小群活动。朱鹮用长喙探入水滨、泥潭中探寻食物,以小鱼、泥鳅、虾、蟹、蛙、昆虫及其他小型动物为食。朱鹮繁殖期在3-5月,营巢于僻静林地的高大乔木上,窝卵数通常3枚,卵灰蓝色带褐色斑点,寿命可长达30-40年,是当之无愧的长寿鸟。当年最初发现的几只鸟儿已制作成了带有脚环的标本,静静地站立在朱鹮展览大厅内,向来访者讲述着他们的故事,也注视着他们的子子孙孙幸福地生活。</p><p class="ql-block"> 她是吉祥鸟,关关雎鸠,事事如意。她属益鸟,在吃小鱼、泥鳅的同时,也消灭了稻田里的害虫,稻农是爱护他们的,同时,朱鹮亭亭玉立、气质高雅,颜值极高,且有活化石之称,给人类探索自然奥秘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机会。中国古代,人们认为朱鹮能带来吉祥,把朱鹮和喜鹊并列为“吉祥之鸟”。 1984年,我国邮电部门发行了一套朱鹮特种邮票,作为特殊的纪念。</p> <p class="ql-block"> 曾经一个时期,朱鹮因生存环境恶化、天敌威胁、自身生物学性质等原因导致濒危,成为中国特有物种,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其重视程度高于“秦岭四宝”中的大熊猫、金丝猴和羚牛,中国针对朱鹮的主要保护措施包括就地保护、异地保护和国际合作。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朱鹮被列为濒危保护等级。虽然目前总数已超万只,但远未达到自然种群发展需要的五万只以上的水平,仍需我们人类共同关心爱护,助力恢复发展。</p><p class="ql-block"> 回想1978年9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受国家林业部委托,开始寻觅在国内已消失十四年之久的朱鹮踪影。在近三年的时间里,中国朱鹮专题考察队在刘荫增教授带领下历尽千辛万苦,行程5万多公里,跑遍全国14个省的260多个朱鹮觅食分布地,只得到了5根朱鹮羽毛,在即将放弃的时刻,刘教授向所领导汇报,再给他批了2000元经费,最后再努力一次,在洋州,他成功了!后来,当地政府授予他“荣誉市民”称号,如今80余高龄刘先生已从北京定居洋州,关关绕梁,天天守着他的幸福鸟儿,安度晚年。</p><p class="ql-block"> 上海歌舞剧院历时四年,精心打磨、创作舞剧《朱鹮》在全国巡演十年,经久不衰,成为“爆款”剧。领舞朱洁静说,从模仿开始,观察朱鹮,寻找朱鹮的形态,把它的自然形态发展成演员的身体形态;第二重,神似,要去寻找朱鹮的内心世界,让它的灵魂附在演员身上,“你是鸟,你望过去的世界,你闻到的味道,都要用鸟的思维来感知,这就是演员的二度创作”;第三重,形神合一,“你要忘记你在跳舞,你在演鸟,你就是朱鹮,朱鹮就是你”。 他们忘我的投入使演出达到了形神兼备、人鸟合一的效果,备受观众青睐,并登上了2021年春晚舞台,让朱鹮形象深入人心,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更加爱护我们的国宝。</p> <p class="ql-block"> 春日洋州,青山下,朱鹮飞,他们两小无猜,相看无厌。青山如绿叶,朱鹮似红花,绿叶红花、天衣无缝仍绝配。洋州人是幸福的,他们始终守护着朱鹮,为朱鹮物种的延续发展、自然生态平衡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享受到朱鹮带来的欢乐、吉祥和如意,如关关之声,持续不断,声名远播......(朱鹮美图为网络下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