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车行至虎门大桥,透过车窗,遥望古炮台角上那一片绿荫里的鸦片战争博物馆,我的思绪仍然流连在历史的烟云中,定格于销烟池旁“英雄之地,觉醒之门”八个大字上。博物致知,让观者得滋养,使文化得传承,是创建博物馆的重要使命。然知易行难,如何做到博而有序,物尽其用,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虎门鸦片战争博物馆位列国家一级,是鸦片战争专题博物馆。其专,是纵向体现在专项史实的深度;其博,是横向展示相关史料和知识的广度。纵横之间,紧扣主题,让人受益很多,心存感佩。</p> <p class="ql-block"> “润物无声”比较切合愽物馆。博物馆毕竟不是学馆会堂,居高临下的说教灌输会让人很不舒服。但是,态度和立场是必须要有的,至于游客买不买帐,那只能是见仁见智了,因此引导就显得很重要了。销烟池边立了一块广告牌,上书“英雄之地,觉醒之门”八个大字,旨在传达一个观点,即鸦片战争的耻辱让中国逐步觉醒,一个几千年来妄自尊大不思进取不求改变的中国,终于因为一场剜心之痛开始反思并开启救国图强的历史进程。这是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上看历史看虎门,进而得出的历史方位和评价。不少观众驻足八个大字之前,有刚进来的,更多是从展馆出来的。不论每个观众心里最终是怎么理解的,这种提纲挈领的引导和潜移默化的润泽足见主事者用心用功了。</p> <p class="ql-block"> 回应关切,展示真相,还原事实,让观众释疑解惑,有所裨益,这是参观愽物馆最有意思的地方。虎门这个愽物馆是以林则徐销毁鸦片这一历史事件作为主展内容,进而全面反映鸦片战争的始末及历史意义。相信绝大部分观众都知道销烟这件事,但具体到底是怎么弄的?为什么要这么操作?林大人又是怎么想出这个办法的?估计绝大部分观众都搞不清。我也是抱着这个最大的悬念进馆的。虎门博物馆内在原地复原了两个销烟池,并通过各种史料和扫二维码线上讲解,将上述问题解答得非常清楚。“至销烟之法,向用火烧,唯焚烧后,必有残膏余沥糁地,积惯熬煎之人,挖地取土,竟能十得二三,其流毒仍难尽绝。”林则徐为此广谘愽采,“知悉鸦片最忌盐卤和石灰”,“投以灰盐,即成渣沫,不能成膏”。又因架锅销毁效率太低,故建造两口水池,专门挖掘构建了导引海水的车水渠和排泄管道。销烟时先引海水入池,再将鸦片倒入池中浸泡,然后加入生石灰,同时组织民工捣烂鸦片,经全面浸泡腐蚀后,乘海水退潮之际全部排入大海点滴不留。销烟之法科学高效,237万多斤鸦片,自1839年6月3日起至25日,历时22天,在官员、洋商和群众的共同见证下彻底销毁。站在销烟池边,导水渠清晰可见,池边四周绿草如茵,古树参天,15丈见宽正方形的两口水池静默无声,以方正格局和姿态不仅彰显国法森严,而且似乎也记录了一代英豪林则徐贤良方正的品格。</p> <p class="ql-block"> 历史的细节最耐人寻味。很多年前,有一次参观故宫博物院,看到了一份雍正皇帝给年羹尧上的感恩折上作的朱批。内容大体是年羹尧的父亲病了,雍正命人送去药品,同时还赐年一只鼻烟壶。为此年羹尧千恩万谢,通篇是倍感皇恩浩荡,感恩戴德、万死不辞等豪言壮语。雍正的朱批,小楷端庄,除礼节性问候一下年父病情外,特别强调了那只鼻烟壶。大意是,你不是喜欢把弄鼻烟壶那些东西吗,特别赐你一个。你不是和廉亲王(八阿哥胤祀)很说得来吗,这个烟壶就是廉亲王府的……看着这份历史原件,斟酌血红朱批的字字句句,顿感脊背发凉。清宫政治的刀光剑影,波诡云谲,深不可测,跃然纸上。</p><p class="ql-block"> 虎门鸦片战争博物馆除全面展示销烟的主要史实外,也很在意细节的展示。下面两张图一张是当时道光朝军机处发给林则徐的上谕,针对林则徐上奏将近240万斤鸦片解押至京交朝廷处置意见,采纳了某御史的建议,为免劳民伤财、途中出错,指示林则徐就地当众销毁并以此教育各方。另一张图是林则徐坚决执行朝廷指示完成任务后,向社会发布的谕示。两份史料虽不起眼,但仔细读来,可感受到当时政务机关办事的作风,有些方面也还是值得肯定的。</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博以致知。横向拓展介绍一些与主题相关的知识,让观众打开眼界,是虎门鸦片战争博物馆又一个特点。走进馆内,首先介绍的是鸦片的知识,如鸦片从原产地到蔓延全球的过程,鸦片的种类和成分,因含有15%的吗啡和3%的可待因,故具有巨大的成瘾性。还有鸦片的危害,指出我们的祖先早就警示过鸦片的毒害作用。“其止病之功虽急,杀人如剑,宜深戒之。”在毒品泛滥的当下,古人之言震聋发馈。</p> <p class="ql-block"> 注重真实性、知识性、生动性的融合,以历史的高度,观众的视角,做好主题博物馆的策展与维护,非有心者不能为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