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云铁矿—翡翠之眼

京郊王海春

<p class="ql-block">北京是三面环山,一面平原。只要有山就会有矿,房山门头沟的银矿、煤矿,延庆的铜矿、昌平、怀柔、密云、平谷的金矿,还有密云最多的铁矿。另外啥萤石矿、叶蜡石矿、钨矿、石棉矿……等。但绝大部分矿藏都需要深挖洞,相对来说难度与危险也更大。但也有几处是露天开采的,历经几十上百年的开采,形成了巨大的矿坑。</p><p class="ql-block"> 在进入二十一世纪,由于政策的调整,这些矿基本上全部关停了,但也因此留下不少矿业遗迹,成为探秘者的乐园。尤其是那些露天开采矿坑,由于停产后,地下水脉复涌,没过多少年就形成了小型湖泊。而且因为湖水中均含有很高的矿物质,再有湖水深浅不一,阳光照射角度及阴暗有别,会形成浅蓝、湛蓝、湖蓝等不同色差,拍出来都宛若喀纳斯湖般的神秘。</p><p class="ql-block"> 这里名气最大的就是房山大石窝高庄村的翡翠湖,其实就是停产的汉白玉矿坑。原本荒野之地,这两年居然邻湖建起露营基地,甚至起了个很酷的名字——蓝色之眼。而我今天要说的却是另一处位于密云更像“蓝眼”的——首云铁矿。</p><p class="ql-block"> 首云铁矿位于密云巨各庄镇豆各庄村,始建于1959年,1970年建成投产,是集采矿、选矿、竖炉焙烧连续生产工艺为一体的国有中型冶金矿山企业,曾隶属于北京市冶金局和首钢总公司,是原首钢铁矿冶金部重点矿山企业之一。曾经有多位国家领导人带外国友人前来参观。</p><p class="ql-block"> 原首云铁矿矿长曾讲述:“1959年建矿时的起点,位于海拔246.8米的山顶。1959年到1971年基本没有出过矿,1972年开始出矿,1982年开始稳定产量,每年能达到六七十万吨铁矿石,八十年代末达到年产量100万吨,九十年代初处于半停工状态。2003年恢复到100万吨年产量,2002年更是达到了130万吨。“现在的矿底海拔是8米。从1971年开始计算,35年累计产量2300万吨。”</p><p class="ql-block"> 2005年,首云开始创建铁矿博物馆。博物馆刚对外时我曾经参观过,利用声光电技术,全面展示了从开采到冶铁的过程,另外还有很多实物展示,办公用的手摇电话、黑白电视、天平、铅字打印机、手动印刷机。采矿用的钎子、铁锤、手持式凿岩机、潜孔钻机用的钻头和冲击器,还有不同时期的工作服。室外还有东方红推土机,和一辆3节挂斗的铁矿石运输机车。可惜如今无论是矿山公园还是那个博物馆如今都已停业了。</p><p class="ql-block"> 我是从一条小道开始爬山的,山坡上有不少栗子树,还有些矿区绿化修复种植的树,几只斑腿蝗不时从脚下蹦起。山的坡度有点大,但幸亏不算太高,终于到了山顶。到了上面,发现地面出现不少巨大的裂缝,需要跨过去才行。这里没有树木,到处都是碎石渣土,杂草丛生。</p><p class="ql-block"> 那裂隙与裂隙间,成阶梯状向下,看来是因为开采形成的沉降导致的。恐怕如果无人管理早晚要一塌到底。滑下一道高高的碎石坡后,终于那一湖的湛蓝出现在眼前。而身前就是百丈绝壁,再不敢向前探身,生怕被这山顶的强风裹挟而下。</p><p class="ql-block"> 按原矿长的说法,这矿应该最少有238米的深度,这掉下去必然粉身碎骨。但站在悬崖之上,远眺这人定胜天的矿业奇迹,也是感慨颇多,我们所在的多少高楼大厦、铁路桥梁都是从这里的山石中运出去的。</p><p class="ql-block"> 环绕着翠湖有着一层层、一圈圈的矿坡。据说这露天采矿的开采方式,是水平分层阶段开采、汽车平峒溜井运输。也就是开出与矿脉垂直的主平峒、阶段平峒,平峒间有竖向的溜井。再利用重力将矿物从溜井跌入下面的主平峒,统一运出的模式。</p><p class="ql-block"> 其实这矿业公园的想法还是很好的,既能让人们了解钢铁的前生,又能对当地经济发展做贡献,可惜也许是因为经营思路的问题,也许是宣传推广的问题,总之在投入了大量资金后,终归打了水漂。另一家怀柔的金矿公园也是如此。真希望京郊这些停产了的矿业遗址,能再获新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