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墓竹简重写上古史:尧舜禹禅让的真相和忠臣贤相的真面孔

【湖湘之子】

<p class="ql-block">  一个盗墓贼在一座古墓中挖出了一批竹简,而竹简上的文字震惊了当时的史学界。因为这是一部不一样的中国先秦史,尧、舜、禹、伯益、伊尹等人的形象在我们的视野中逐渐模糊,而充满阴谋和血腥的历史真相却跃然纸上。那么,这部竹简上到底写了些什么,会颠覆人们对历史的认知呢?</p><p class="ql-block">古墓中挖出的竹简颠覆了许多人的历史认知</p><p class="ql-block">西晋的时候,盗墓贼就是在这里----魏安釐王的墓葬中挖出了那批竹简。这是春秋战国时期,晋、魏两国史官撰写的史书,用先秦的蝌蚪文撰写,比《史记》还要早200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先秦时期流行的蝌蚪文</p><p class="ql-block">晋武帝司马炎组织当时最著名的古文学家和历史学者对这些文字进行破译。几年后,一部崭新的先秦史书横空出世,被命名为《竹书纪年》。与《史记》、《春秋》、《战国策》等先秦史书相比,这部书有三处重大的不同。</p><p class="ql-block">“羊车望幸”并不影响司马炎维护古籍方面取得的成果</p><p class="ql-block">第一,在《竹书纪年》中,尧舜禹的禅让就是个神话。据竹简记载,舜以尧失德为名把他囚禁在平阳,夺取了他的帝位。这还不算,舜还把尧的儿子丹朱放逐到丹水,不让他和自己的父亲相见。舜本来是尧一手提拔起来的臣子,又是尧的女婿,但为了权力他囚禁尊长、夺取帝位,足见其残酷无情。</p><p class="ql-block">《史记》中记载,舜是通过尧的禅让取得君位的</p><p class="ql-block">不过,舜的结局还不如尧。据《竹书纪年》记载,舜晚年的时候,想把帝位传给儿子商均,不料被已掌握军事实权的大禹夺取了帝位。舜被大禹放逐到荒凉的九嶷山,最终因疾愤交加而死,这也算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舜晚年死于九嶷山,图为位于湖南宁远的舜帝陵</p><p class="ql-block">据《史记》记载,伯益曾拒绝大禹的禅让,躲进深山,把帝位让给大禹之子启,书中的大禹大公无私,伯益高风亮节。</p><p class="ql-block">《竹书》上反映的是伯益与大禹的对决</p><p class="ql-block">而《竹书纪年》中的大禹表面上禅位于伯益,却暗地里把军权交给了儿子启。而伯益也并非善类,他不但没有交还权力,还拘禁了启,结果却被启反杀。这段历史,被后来出土的一批战国楚简印证。</p><p class="ql-block">战国时期楚国的一批竹简证实了伯益和启的斗争</p><p class="ql-block">第二,《竹书纪年》中的忠臣贤相也是个童话。《史记》中的商王太甲是个昏君,伊尹是个贤臣,伊尹为了让太甲悔过,就把他囚禁起来,让他反思。三年后太甲终于改过自新,伊尹就把国家交还给了他。</p><p class="ql-block">但《竹书纪年》中的伊尹是个“反贼”,他囚禁了太甲后自立为王。三年后,太甲逃出幽禁地杀死伊尹,重新夺回了王位。但太甲没有搞清算,善待了伊尹的后人。看来太甲是圣君,伊尹才是奸臣。</p><p class="ql-block">在《竹书》中太甲靠自己夺回了王权</p><p class="ql-block">由于颠覆史书的记载,《竹书纪年》的真实性被广泛质疑:它比《史记》早200年也并非就是真历史。但是,后世出土的甲骨文和青铜铭文却给它做了证。</p><p class="ql-block">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为古墓竹简作证</p><p class="ql-block">例如,《史记》上记载商朝一共有31王,中宗名“太戊”;而《竹书纪年》记载商朝一共有29王,中宗名“祖己”,正确答案只能有一个。河南出土的青铜器铭文显示,商朝确实为29王,中宗名“祖己”,和《竹书纪年》完全一致。</p><p class="ql-block">据《竹书纪年》记载,第三代商王文丁杀死了周文王的父亲季历。但《史记》里的第三代商王叫太丁,没有文丁这个人。而殷墟出土的甲骨上写的是“文武丁”,《竹书》比《史记》更接近原始记录。</p><p class="ql-block">殷墟出土的一片甲骨上有关“文武丁”的记载</p><p class="ql-block">再比如,《史记》上说盘庚迁都是从黄河以北迁到黄河以南,而《竹书纪年》中恰恰相反,是从黄河以南迁到黄河以北,安阳殷墟的发现证明,《竹书纪年》又对了。</p><p class="ql-block">盘庚把都城从黄河以南的奄迁到黄河以北的殷</p><p class="ql-block">再比如,据《竹书纪年》记载,商朝有位先祖叫王亥,因在有易国行淫乱被杀。而《史记》中没有这个人的记录,但却在殷墟出土的祭祀甲骨中得到了印证:王亥不但是商朝先祖,还是受祭祀最隆重的一位。</p><p class="ql-block">《竹书纪年》还纠正了一处史书上的理解谬误。据《史记》记载,国人暴动后,周厉王被驱逐出国都,周公和召公一起联合执政,历史上叫作“共和”。但是,根据时间推算,此时的周公、召公已死去100多年,怎么可能联合执政呢?</p><p class="ql-block">《竹书纪年》则作出了纠正:所谓共和,并非两个贤臣联合执政,而是由共国(位于今河南省辉县市)的国君“共伯和”进行摄政,他才是那段时间西周王朝的真正统治者。而《吕氏春秋》和战国清华简上的相关记载和《竹书》完全符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西周时期的共国是各小国,但国君却把持朝政</p><p class="ql-block">记载着2000多年历史的《竹书纪年》,在地下侥幸躲过秦始皇的焚书之火,又避开两汉和三国500年的战乱与兵祸,是保留至今的宝贵的史料。权欲往往会遮挡住人性的光辉,历史虽然冰冷,但真相不容篡改。他为我们眼中的历史,以新的启示。</p><p class="ql-block">躲过焚书和战乱的古墓竹简给我们更多的历史真相</p><p class="ql-block">埋进去的历史,挖出来的真相,揭秘古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