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他们从北京、贵州、云南回来,回到祖国大陆最南端的雷州半岛,回到父亲的家乡,想看看父亲曾经在这里战斗过的地方,追寻父亲革命足迹。他们是张典桥的5个儿女及其家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张典桥,1926年5月生于徐闻县下洋镇边坡村,自小好学,在村学堂旁一边放羊一边听课堂上老师讲课,10岁才开始读私塾,第二年进下洋中心小学三年级插班就读。他读书用功,成绩优异,被选为学生会主席。1940年,徐闻县第一位共产党员林飞雄到下洋中心小学任教,1941年,共产党员谢兆秀、何婉莹、王惠莲等同志受上级党组织派遣也先后到下洋中心小学任教。张典桥就在这些共产党员的教育引导下,作为学生骨干参加了进步师生组织的读书会、歌咏队、足球队等组织及其活动,阅读进步书刊,组织学生歌唱抗日歌曲,通过出墙报等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在王惠莲老师的带领下,张典桥等进步学生在边坡村、姑村和西湖村等村庄创办夜校,组织农会,开展抗日救国宣传,传播进步思想和革命火种。1943年初,以学生会名义,组织学生反对校方无故开除进步学生,举行了影响较大的罢课和游行活动,迫使校方撤销开除学生的通知。革命斗争锻炼和考验了张典桥!在这方红色革命热土,张典桥很快就成长为一名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敢于斗争 ,追求真理的进步青年。1943年8月,经王惠莲同志介绍,张典桥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p><p class="ql-block">1944年4月,王惠莲身份暴露被迫离开下洋,从下半年开始,中共徐闻县特派员陈醒吾成为张典桥的直接领导,张典桥也就成了陈醒吾在下洋一带活动的带路员和情报员。陈醒吾在边坡村张典桥家建立秘密联络点,开辟了曲界、前山、下洋、边坡、白茅、新寮等线路的地下通道。1944年,张典桥考上徐闻中学(即徐闻县第一中学,时址迁在曲界),他组织进步学生阅读共产党的刊物,宣传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发动学生积极参加抗日救国活动和革命斗争,校长张光斗怀疑张典桥为首的几个学生是共产党员,于是勒令张典桥、张文俊等3名学生退学。</p><p class="ql-block">根据中共徐闻县特派员陈醒吾的指示,张典桥回到家乡边坡村一带开展革命活动,在边坡村成立党小组,建立革命据点。这是徐闻县抗日战争时期第一批成立党小组的党组织。边坡村党小组3人,党小组组长张典桥,党小组成员张敬相、张文俊。张典桥的家就成了党小组秘密开会、集会的据点。边坡村党小组成立后,广泛联系群众,积极发动群众、宣传群众,在边坡村一带掀起了广泛持久的抗日救亡运动。他们在边坡村办起夜校,编写了通俗易懂的夜校课本,教青壮年人认字写字,教唱《在松花江上》《我们在太行山上》《黄河颂》《大刀进行曲》等抗日歌曲,宣传全国抗日救亡的大好形势,宣传我党的抗日方针政策。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边坡村一带的人民群众思想觉悟有了极大提高,广大青壮年群众纷纷投身到抗日救亡队伍中来。边坡村成立了抗日游击小组、农会、妇女会、青年会、武术队和各种球队,其中成立抗日游击分小组有4个,成员共45人,枪支43支,手榴弹5枚。党组织还安排共产党员张敬相打入国民党下洋镇公所六保当保长,负责筹措枪支弹药,加强边坡村一带游击队的装备。同时党组织安排张文俊负责组织联络工作,主要通过边坡村游击小组成员,加强与周边及附近的田西湖、田西村、后坑村、喊口村、后典村、奄下村、白茅村和姑村等村的联系。游击队员们手臂扎红毛巾,集中一起开展军事训练,学习基本军事知识和技能,组织队员进行射击、投弹、操练和班排进攻等。将损坏的枪械秘密送往外罗埠修理,改换新弹药。在边坡村党小组的组织领导下,边坡村一带的抗日武装游击队成为当时徐闻县最活跃的一支革命队伍,在当地有着较为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战斗力量。</p><p class="ql-block"> 1944年底,中共南路特委为加快开展徐闻县抗日武装斗争,建立抗日游击根据地,特派遣南路人民抗日解放军第一支队第一大队(即朱强大队,大队长支仁山,化名朱强)到徐闻。由于当时下洋镇边坡村是徐闻县革命活动最活跃的革命活动中心,组织决定徐闻县抗日队伍在下洋镇边坡村集中,准备成立徐闻抗日武装游击大队。</p><p class="ql-block">1945年2月20日,朱强大队和抗日游击队员400多人集结于边坡村,边坡村群众杀鸡宰羊款待人民子弟兵。游击队员们踊跃排队报名参军,边坡村张氏祠堂门庭若市,好不热闹。这时,国民党第四战区雷州独立挺进支队副司令、徐闻县县长陈桐正在纠集遂溪、海康、徐闻的反动武装800多人,兵分三路,将边坡村抗日人民武装部队团团包围并发起围攻。人民武装部队解放军和游击队员与国民党反动派武装展开激烈战斗。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寡不敌众,于当天傍晚6时许,抗日人民武装部队和游击队开始向西边突围。在激战中,边坡村党小组成员张文俊、抗日游击小组组长张显才等24名同志光荣牺牲。张典桥在战友的掩护下冲出重围,枪林弹雨把他的裤子打了好几个破洞,他乘夜黑潜到白茅村二姐家,换上二姐夫一条新裤子,然后乘坐二姐夫的渔船到广州湾,随部队撤离,西征十万大山。</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国民党反动派恼羞成怒,砸烂张典桥家里的东西,火烧了张典桥的家屋和边坡村张氏祠堂。张典桥全家人被迫躲进深山密林。他们在山林里过着野人的艰难生活,恶劣的环境致使张典桥哥哥张典谦未满两岁的女儿张来娣患疟疾死去。张典桥弟弟张典本在山林里患伤寒病逝。张典桥父亲因长期在山林生活患肺病回村里逝世。</span></p><p class="ql-block">革命先辈饱尝了多少的艰辛,受尽了多少的磨难,付出了多少血和泪。我们一定不忘初心,不忘来时的路,继续前进,走好新时代的光辉之路。</p><p class="ql-block"> (张典桥外甥 王振锐)</p> <p class="ql-block">他们为什么这么爱故乡的军港?因为这军港里的所有军舰雷达都曾经二弟亲手安装和检测</p> <p class="ql-block">张典桥故居;抗日时期边坡村党小组成立地旧址</p> <p class="ql-block">故乡的路悠长悠长</p> <p class="ql-block">曲界,盛产菠萝。在曲界读中学时,张典桥曾组织学生“罢饭〞</p> <p class="ql-block">追寻,两代人的追寻。追寻革命,追寻足迹。</p> <p class="ql-block">边坡学堂旧址</p> <p class="ql-block">下洋中心小学旧址</p> <p class="ql-block">边坡张氏词堂旧址</p> <p class="ql-block">边坡战斗地旧址</p> <p class="ql-block">张典桥乘坐渔船离开徐闻后,随部队西征十万大山,追随刘邓大军转战左右江畔,离休后居昆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