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情节“催情”

庄园

<p class="ql-block">抓典型思辩(14)</p><p class="ql-block"><b> 有</b>的典型材料事迹很厚重,但却打动不了人,原因就是缺情节或情节不够生动,煽不起情来。<b>典</b>型事迹最打动人的方式是讲故事。要把故事讲的打动人,需要有生动的情节。</p><p class="ql-block"> <b> 情节</b>指事情的变化和经过,是事件按因果关系的逐步展开,是构成故事的重要节点,是激情的要素。如果说细节是典型材料的“光点”,那么情节则是典型材料的“纬线”和血脉,是人物思想的“窗口”,是动人心弦的“<b>催情剂</b>”,是生动故事的“<b>味源</b>”,是典型材料情感的爆点。没有情节就没有故事。没有生动情节的故事就出不了感人的典型材料。所以,典型材料尤其是汇报材料和报告材料,必须善于抓住典型事例,运用贴切的表达方式,叙述好具有典型意义的故事,尤其是最根本的开端、发展、起伏、高潮、结局等关键节点的情节,揭示出所记述的人物或事件所蕴含的深刻意义。</p> <h5></h5><h3><b>升华思想的情节</b></h3><h3> 典型的思想,不仅需要事例表现,更需要典型的情节升华。如《新时代的英模》一书中“爱国拥军模范”李祖珍的典型材料里有这样一段情节,李祖珍的丈夫是个残疾军人,夫妻俩只有一个儿子叫李军,李军要当兵走时,有下面这样一段对话:</h3> <font color="#9b9b9b">军军问我:“妈妈,很多同学参军的时候,他们的妈妈都哭了,我明天走,你哭不哭?”<br></font> <font color="#9b9b9b">“军军,妈妈不哭。”<br></font> <font color="#9b9b9b">“你为什么不哭?”<br></font> <font color="#9b9b9b">“军军,你走的是一条正路,妈妈应该高兴地送你上路啊!”<br></font> <font color="#9b9b9b">“妈妈,要是我去打仗,真的牺牲了,你哭不哭?”<br></font> <font color="#9b9b9b">“军军,你如果为国家光荣地牺牲,妈妈不哭;但是如果你当了逃兵,妈妈就要哭哇,因为妈妈为国家输送了一个罪人,妈妈能不哭吗?”<br></font> <font color="#9b9b9b">军军笑着说:“妈妈,你放心,我绝不会当逃兵。”</font><br><h3> 李军在前线作战勇敢光荣牺牲后,李妈妈赴云南前线为儿子扫墓,材料中有这样一段叙述:</h3><h5> <font color="#9b9b9b">到了烈士陵园,我见到了英雄李海欣的墓碑,见到了英雄张大泉的墓碑,见到了其他许多烈士的墓碑。当我看到儿子军军的墓碑时,我疾步走上去,把墓碑摸了又摸,看了又看。我想,我这个妈妈,今天可以来为儿子扫墓,可还有很多的妈妈今天没有来,我要代表她们把每个孩子的墓碑都要看一看,都摸一摸!因为我是妈妈呀!</font></h5><h3> <b>这</b>两段情节的叙述,把一位烈士母亲的高尚情怀生动地展现出来。<br><br></h3><h3><b>体现人物特色的情节</b><br> <b>正</b>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典型也必然是五彩缤纷的。即使是同种类型的典型,也一定各有特点。把“这一个”与别的典型最不同的点展示出来,就会给人打上这个典型的特别“印记”。如在好军嫂<b>李凤梅</b>的事迹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她为了不分丈夫的心,自己到乡下婆婆家收麦,借人牛车用时,牛却不听她这城里妹子的使唤,她便用自己学英语的小录音机录了老农吆喝牛的声音,用来赶牛。这一情节使城市军嫂的形象跃然纸上。<br> <b>被</b>誉为“兵王”的火箭军某旅技术营班长<b>王忠心</b>的事迹材料中,有这样一段情节:</h3> <font color="#9b9b9b">在一次对抗性模拟实弹发射中,导弹在离发射窗口不足3分钟时突然出现异常,数十个警报灯同时亮起……有人提议立即叫停演习,赶紧排除故障,以免给国家和军队造成更大的损失。<br> 危急关头,这不失为一种明哲保身的办法。可王忠心不这样想,虽然是模拟实弹发射,但所有的武器装备用的都是实装,所有的发射流程都已按照实战状态走完。这个时候出现故障,如果不及时排除,后果不堪设想。<br> 箭在弦上,分秒必争。王忠心斩钉截铁地说:“不行!要是在战时,我们能叫停战争吗?”只见他一个箭步冲上导弹发射车,迅速打开控制面板,在一连串让人眼花缭乱的操作动作中,奇迹般地找出了故障,整个过程用时不到2分钟。当他排除完故障,撤到安全地域时,导弹呼啸“升空”,精准“命中”目标。</font><br><h3> <b>这</b>样的情节,怎能不深深地刻烙在受众的印象中。习近平主席视察当时的第二炮兵某基地时,在军史馆看到王忠心的照片,立刻对身边人说:“这个兵,我认识。”其实,这时习主席只见过王忠心两次,一次是集体会见第二炮兵党代会代表,一次是参加全国人大解放军代表团讨论。可见王忠心的事迹在习主席心中印象之深。</h3> <b>有强烈感染力的情节</b><br> <b>故</b>事的感染力首先来自于情节的感染性。如每年春节,李凤梅都在腊月二十八这天去看婆婆。前年的这一天,正巧下大雪,当时李凤梅在部队休假。丈夫因为事多走不开,就劝她别回去了,因为估计他家那里雪肯定更大,而且下了车还要走好几里山路。可李凤梅想,每年这个时候回去,婆婆都在村头等着,今天不回去,又没法通知婆婆,不是让老人白等了吗?于是,李凤梅还是上了去婆家的公共汽车。她冒着大雪往村里走,老远就看见婆婆站在村头老地方等着,身上落了厚厚一层雪。她急忙扑过去,跟婆婆抱在一起,埋怨说:“妈,这么冷的天你还在这等什么?”婆婆说:“孩子,这么大的雪你怎么还来啊!”婆媳俩说着说着,泪水就止不住了。这一情节把李凤梅与婆婆的深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也必然会使受众澘然泪下。<br> <b>报</b>道<b>李素丽</b>的通讯《岗位作奉献,真情为他人》有这样一段描写:<br><h5> <font color="#9b9b9b">对待一些不讲理的乘客,李素丽也是以礼待人,以情感人。有个小伙子上了车就往干干净净的地板上吐了一口痰。李素丽轻声提醒他不要随地吐痰。不想气乎乎的小伙子又吐了一口。这时,李素丽没有再说话,走过去,掏出纸把地板上的痰迹擦干净。在全车人的注视之下,小伙子脸红了,下车时连连道歉:“刚才全是我不对,请大姐原谅。</font>”</h5> 这一情节,通过细致地描述小伙子和李素丽两人的动作,“用事实”表明了高尚品质的感染力。<br><br><div><b>揭示典型思想动机的情节</b><br> <b>人</b>的行为必有一定的动机。典型的事迹固然感人,但人们都会想:他为什么要这么做?能揭示好这个疑问,就会使典型形象更完善、更可信。如<b>张海迪</b>随父亲到山东莘县十八里铺公社尚楼大队落户后,在刻苦自学文化的同时,自学医术义务为群众看病,她这么做的动机是什么?张海迪的事迹材料中有这么一段:<br><h5> <font color="#9b9b9b"> 村子里有个叫孟方的孩子常常躲在玲玲(海迪的小名)的窗户洞上看,轻声问道:“玲玲姐,你老呆在家里看书,闷吧?”一会儿,他抓来个小虫,说:“玲玲姐,它会磕头,你玩吧。”一会儿又摸出一个鸡蛋,说:“这是俺妈给俺煮的,你吃吧。”多么可爱的孩子啊,玲玲和小孟方建立了深厚的感情。<br> 一天,小孟方翻着白眼,口吐白沫,脖子向后挺着。玲玲忙对孟方的妈妈说:“大婶,快,快送医院。”可是,医院离村子还有二十里啊!<br> 呆会儿,玲玲听见惨痛的哭声,一怔:“呀,不会是小孟方吧?!……不,不会的,他还会来叫我玲玲姐,还会给我捉磕头虫的……”<br> “玲玲,孟方死了,孟方死了……”<br> 真的?这是真的!姑娘的心冰凉了!<br> ……<br> 晚上,玲玲在煤油灯下写日记。她写道:“我要学医,我要为你们减少痛苦,不让村里再出现小孟方这样的悲剧……”<br> 于是,玲玲开始学针灸</font>。</h5> <b>张</b>海迪为民义诊的动因在揪扯人心的情节中感染着受众,同时也诠释了她日记中“能使大多数人幸福的人,他自己本身也是幸福的。我想做这样的人”的真诚。</div> <h5></h5><h3><b>凸显典型品质的情节<br></b> <b>俗</b>话说“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在严峻的考验下,才能显示出谁是强者。为了反映典型的高尚的思想品质,就要不遗余力地挖掘“疾风”“烈火”中的细节,这样才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br> <b>报</b>道“模范军医”<b>吕士才</b>的通讯《党的好儿子,人民的好军医》中的一个情节正是这样处理的。吕士才不顾自己身患结肠腺癌,隐瞒了领导,坚决要求参加战地医疗队,到了广西前线。通讯中有这样一个情节:</h3> <font color="#9b9b9b">手术台是用学校的课桌拼成的,显得那么低矮。吕士才身高一米八,眼睛又是深度近视,他得把腰弯得很低才能工作。没站多久,他的腰就痛得像要断裂似的。他请别人给束上金属支架腰围,一分钟也没有停止手中的工作。<br> 腰痛刚刚对付过去,阵阵腹痛又向他袭来,豆大的汗珠从额上浸出。他是多么需要休息一会啊!可是他明白,眼下时间就是战士的生命。他全神贯注地做着手术,努力把自己的痛苦忘掉。直到实在熬不下去时,才举起戴着橡皮手套的双手,用双肘顶住腹部,在手术台前稍稍蹲上一二分钟。<br> “吕大夫,你休息一会吧。”配合手术的护士劝他。<br> “战士在流血,我不能离开。”吕士才回答。<br> 护士找出了一个凳子:“吕大夫,你就坐着做吧。”<br> 吕士才一只脚踏在凳上,用大腿压住疼痛的腹部,顽强地坚持着手术。实在站立不住了,他才稍微坐一会儿。<br> 就这样,他从早上到下午,又从下午到深夜,连续在手术台上工作了十几个小时,直到外面没有伤员抬进来,才脱下手上的橡皮手套</font>。<br><h3> <b>这</b>段“紧针密缝”的凸现本质的情节描写,活脱脱地展示了吕士才为救死扶伤而忘我的风采,读者不能不被吕士才的事迹所感动。如果没有这个情节,人物的形象就会黯然失色,缺乏生动、具体、感人的力量。<br><br></h3><h3><b>展示典型精神境界的心理情节</b><br> <b>典</b>型的崇高精神境界,固然可以从其行为中展示,但相当多的往往要通过其心理活动或语言来体现。如解放军第88医院副院长兼传染病科主任<b>张光曙</b>因受出身不好的困扰,从提出入党申请到入党,经历了24个年头,而他的岳父定居美国并有丰厚的资产和很高的名望,他的爱人和小女儿也已移居美国,他的岳父两次为他办了移居手续,但都被他谢绝了。那一年,世界“转移因子之父”、美国医学教授劳伦斯特特邀张光曙赴美当面交流学术。期间劳伦斯特破例领着张光曙参观了他的实验室,并诚恳地表示,只要他愿意,可以留在他那里搞研究。张光曙谢绝了他的好意,临回国时,全家人都动员他留居美国。老伴没有说服了,又把3个女儿召集来劝说。下面是这段情节:</h3> <font color="#9b9b9b"> 从洛杉矶赶到纽约的二女儿含着泪对我说:“爸爸,您还是留下来吧!您不知道,家里每次聚会、妈妈总是摆上您的碗筷,给您留出位置。为这,妈妈不知流过多少泪。您留下来,咱家就团圆了,我们做儿女的也能对您尽点孝心。”听着女儿情真意切的话,看着老伴深情期待的目光,我心里也很激动。说实话,我爱我的妻子和女儿,也希望一家人团团圆圆。但我张光曙不属于我自己。我是个医生,首先是共产党员。我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十八医院副院长兼传染病科主任、党支部书记。我的岗位在中国,我的事业和追求在中国。10月2日,我按期登机回国</font>。<br><h3> 这一段情节,把一个共产党员矢志不渝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情怀真切地展露了出来。</h3> <b>富有人情味的情节</b><br> <b>人</b>情味既是使典型“接地气”、活起来的“润滑剂”,也是使典型材料贴近受众的佐料。新华社年度好稿《自信·自强·自尊》,在描写模范思想政治工作者<b>熊元启</b>临终前对妻子、对孩子深沉的爱时,摒弃了“高大全”的作法,而注入了人伦之情:<br><h5> <font color="#9b9b9b">熊元启中年谢世,膝下尚有未成年的孩子,最大的15岁,最小的10岁。昏迷中,他呼喊着“孩子!孩子!”在武汉治病期间,他知道不久将与亲人永别,望着妻子深陷、忧郁的眼睛,他内心阵阵痛楚:“玉珍,我这病难治好了,一起生活了15年,我对你关心太少了……”他哽咽着,坚持要为妻子买一双称心的皮鞋。他摇摇晃晃,靠着妻子的搀扶,走几步,歇一阵,还没有走到商场,就蹲在地上起不来了。成玉珍再也忍受不住了,自己跑进商场,随便买了一双皮鞋就匆匆转来。熊元启听到她说满意,痛苦的脸上泛起了笑容,而成玉珍的泪珠止不住落了下来</font>。</h5> <b>读</b>了这段情节,谁能不心如刀割,悲天悯人?优秀的政治工作者原来也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人,而不是铁石心肠、不近人情的神。“无情未必真豪杰”,熊元启在弥留之际对妻儿能如此珍爱,正说明他意识到平时对亲人关心得不够;对妻儿都不珍爱的人还能热心于做别人的思想政治工作吗?可见,真挚的、富有人情味的情节对表现一个人物的真实面貌是多么重要。<br><br><b>透视人心的情节</b><br> <b>人</b>的心理是无法直视的。但通过一个人的代表性言行也可以大致看出来。如介绍中国十大女杰之一、河南省登封市公安局原局长<b>任长霞</b>的事迹时,在叙述了她铁腕破案,抓了王松黑社会团伙、捕了“砍刀帮”,破获了一大批积案,赢得“女包公”、“任青天”的美誉后,又叙述了她柔情的一面:<br><h5> <font color="#9b9b9b">石坡爻村一起重大案件告破。在囚车缓缓开动时,一个姑娘抱着个小男孩死命地追赶着囚车。小孩一声声哭喊着“爸爸”“爸爸”!听到孩子的哭叫,犯罪嫌疑人痛苦地将头埋在怀里。见此情景,任长霞走过去让民警把犯罪嫌疑人从囚车上押下来,说:“打开手铐,让他们父子再见上一面。”犯罪嫌疑人抱起儿子嚎啕大哭。这时,长霞蹲了下来,用双手抚摸着孩子的脸,从兜里掏出100元钱,递给旁边的人说:“给孩子买点吃的,以后孩子有啥困难就去公安局找我,我叫任长霞。”说完扭头就走了。当我见到任局长时,发现她在悄悄地抹泪。任局长说,“唉,孩子没罪啊!女人泪窝浅啊!见不得孩子哭。</font>”</h5> <b>在</b>扫黑除恶时刚正不阿、铁面无私的公安局长,原来也是一个女人,也有柔弱到“泪窝浅”的一面,受众能不从中看出任长霞“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的心理吗?<div> (摘自拙著《典型炼成经验》)<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