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物件】百年棉絮

老小孩

<p class="ql-block">  我家的老物件不少,最老的是这床有百余年的棉絮。这床棉絮是我外婆的嫁妆之一,它伴着我母亲从小到大,又伴着我从少年到如今的耄耋之年,今年农历七月十五,母亲诞辰107周年。我至今保存着,说它是”百年棉絮”名符其实,毫无夸张。</p> <p class="ql-block">  我早想写这床老棉絮的故事,但几次提笔又几次放下。在我以前发布的多篇文章中,从未提及这床棉絮,緣于对那个特殊年代的苦涩一言难尽,又怕人家笑话,有一种自卑感。现在细想:“我们终于挺过来了,就是胜利。写写岁月的真实,无可厚非呀!”于是,重新握起笨拙的笔,大胆写写这床历史悠久的棉絮。</p> <p class="ql-block">  旧话重提,解放初,我家的阶级成份是错划的“地主”。社会的变革,矫枉过正。我家七口人,只留下一张不足四尺宽的旧木床和一床旧棉絮,其余财产全部被没收。冬天,父母带着三个幼小的儿女挤在木床上,一床棉絮根本不能盖住五个人!外婆见状,就把她家的棉絮送了一床过来,两床棉絮勉强盖住大小五个人。我和二妹没有地方睡觉,母亲心疼不已,就在灶门口铺垫一层金黄的稻谷草,姐妹俩晚上就睡在稻谷草上,母亲脱下她身上带着体温的棉袄,轻轻地贴在我俩身上,再搭上一张蓑衣,蓑衣是棕片做的,有保暖的作用。早上醒来,抖掉身上的稻草,又开始新的一天。从1951年冬到1955年春,我和二妹没有接触过棉絮。岁月的磨砺,养成了我随遇而安,简单生活的习惯。后来大弟笑着调侃:“大姐和二姐是从黄金屋里走出来的。”</p> <p class="ql-block">  1955年秋,我进入云中初中部读书,国庆节放假回家,返校时,需要拿一床冬天御寒的棉絮,家徒四壁,父母和四个弟妹共两床旧棉絮,其中一床还是外公外婆给的,哪里有我拿的棉絮呢?外婆知道了,又毫不吝啬地给了我一床旧棉絮。这是本来就贫穷的外公外婆救济我家的第二床棉絮。这床棉絮被老鼠咬穿了一个拳头大的洞,外婆用旧时的双人枕头的枕顶把洞的两边都补上,枕顶较硬,但绣着花,很好看!还外搭一床粗布被套。真是“雪中送炭”啊!不知道可怜的外公外婆自己是否还有棉絮?!</p> <p class="ql-block">  我背着外婆给的被子到云中,初中三年,除了夏天用不上棉絮,春、秋、冬三季,每天晚上用棉絮裹着身子睡觉,寒冬腊月,冰天雪地,也不感冒,到校几个月了,还不知道医务室在哪里?因棉絮带着外婆的怜爱,抵御了寒冷 ,身体暖暖的,内心世界也是暖暖的。每年放寒假时把棉絮背回家,春天开学时又背回学校。尽管山路遥远,把棉絮背来背去是无奈的选择。若不是有这床棉絮,初中三年的寒冬难逃挨冻的厄运!</p> <p class="ql-block">  1958我参加工作了,将外婆给的这床棉絮翻弹,弹去了岁月的尘埃,拆除了补上去的枕顶,加了一斤左右的新棉花,成了一床柔软的棉絮。晚上还是用棉絮裹着身子睡觉,过着随遇而安的简单生活。结婚生子后,这床棉絮成了褥子,温暖着我的小家庭。</p><p class="ql-block"> 1966年文革期间,社会动荡,避“武斗”前,我怕丢失这床棉絮,就把它寄放在学生家中。返校后,又进行了第二次翻弹。后来,每隔十年八年又翻弹一次,每年夏天盘伏,在阳光下晒晒,拍拍打打,视若宝物。</p> <p class="ql-block">  时间久远,棉花的纤维老化,这床棉絮不再柔软了,颜色灰白,失去了使用价值,成了一件珍贵的纪念品。它是一个文件夹,保存着百年岁月的沧桑,人民生活从地狱到天堂的巨变;保存着外公外婆对女儿和外孙女儿我的倾情大爱;保存着父母在那个特殊时期的难言苦楚;也保存着我童年和少年时代受到的磨砺。它又是一个护身符,69年一来,不仅给我永恒的温暖,还陪伴着我漫步人生路,一路顺风顺水,走到了阳光灿烂的今天,走到了快乐幸福的迟暮之年。</p><p class="ql-block"> 感恩您,我的百年棉絮!</p><p class="ql-block">图片 第一图 自拍;第二图 网络。谢谢原作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