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诗鉴赏之八十九】袁枚《遣兴二十四首.之七》赏析

自由关东行者

<p class="ql-block"> 灵犀一点是我诗</p><p class="ql-block"> ——袁枚《遣兴二十四首·之七》赏析</p><p class="ql-block"> 自由关东行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遣兴二十四首·之七</p><p class="ql-block"> 袁枚</p><p class="ql-block"> 但肯寻诗便有诗,灵犀一点是吾师。</p><p class="ql-block"> 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都为绝妙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赏析】</p><p class="ql-block">《遣兴》是清代诗人袁枚创作的一组七言绝句。这组诗作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表现作者写诗的态度和见解。笔者选择这首诗进行赏析,是因为这首诗化用了李商隐“心有灵犀一点通”的诗句,所以让这首诗具有了哲理的内涵,归类于哲理诗了。</p><p class="ql-block">袁枚在这首诗中的上联,就诗歌创作发表了两点意见。首先他认为诗歌的题材是很广泛的,“但肯寻诗便有诗”,风花雪月、旅行山水、怀古论今、交朋会友、儿女情长、闲情逸致、人生际遇、悲欢离合,等等,都可以成为诗的源泉。生活中到处都有诗,只要是发诸内心,大可不必舍近求远,搜肠刮肚。接下来诗人谈了灵感的问题:“灵犀一点是吾师”,诗歌的创作不需要老师传授,老师传授也没有用。老师只能传授诗歌创作的章法、规则,能不能写出诗歌,特别是能不能写出优秀的作品,关键是诗人是否善于捕捉灵感。诗人一旦悟入,灵感爆发,必文思泉涌,挥洒自如、妙语连珠。如果神思阻滞,则冥思苦想,也难以成篇。</p><p class="ql-block">袁枚还认为,这种灵感的能力非一般常人所能具备。他曾在自己其它作品里提到:“鸟啼花落,皆与神通。人不能悟,付之飘风。惟我诗人,众妙扶智。”诗人们长期注意思考和观察大自然,才有这种灵机和妙思。</p><p class="ql-block">这首诗的下联:“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多为绝妙词。”。袁枚认为,夕阳花草这样的普通景色,人们天天见,习以为常,很难触发人们的新鲜感和灵感,包括诗人也一样。灵感不是随便就能闪现的,关键是“解用”,而“解用”说白了,就是一个“悟”字。假如悟出这些平常事物中蕴含的“道”和“理”,就会写出“绝妙词”——说别人未说之妙语,思别人未思之思,言别人未言之道理。这样写出的诗歌,才能强烈地打动读者。</p><p class="ql-block">诗歌创作的“灵感”是很重要的。诗歌作为文学作品的一个种类,区别于小说、散文、戏剧,主要在于诗歌是充满灵性的文字,是鲜活的、灵动的,属于形象思维中灵性思维的产物,最忌讳八股一样的呆板说教、无病呻吟。但是,诗歌作为一个文学种类,自然也挑不出文学的基本规律: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一位诗人人生阅历、社会实践,精神境界,最终决定诗歌作品的厚度和高度,光靠灵感是写不出好作品的。</p><p class="ql-block">诗歌创作,与其它文学作品一样都需要积累素材和文化积淀、思想修养。比如,毛泽东的诗词大气磅礴,想象力超群;其诗词的艺术感染力之强,思想内涵之厚之高,是千百年来无人企及的。原因就在于毛泽东是中国数千年少见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哲学家,其人生阅历之丰富多彩,也是无人企及的。又如李白青年时代就仗剑出游,一生未归故里,其诗篇大都是旅行中的所观所感所思。如果他仕途得志,留在宫廷中享受荣华富贵,他只能是个歌功颂德的宫廷诗人,不会成为“诗仙”。“诗圣”杜甫亦然,一生不得志,经历安史之乱,又笃信孔子、孟子的仁学仁政思想,所以他才能写出那么多不朽的厚重的现实主义诗歌。</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1、《遣兴》是清代诗人袁枚创作的一组七言绝句。这组诗作于公元1791年(乾隆五十六年),表现作者写诗的态度和见解。2、但肯:只要肯。3、灵犀:古代传说,犀牛角有白纹,感应灵敏,所以称犀牛角为“灵犀”。意思是比喻心领神会,感情共鸣。灵犀,也泛指灵感。4、一点通:意思是,只要稍加点拨就明白了。5、解用:解,懂得,明白。解用,指诗人在灵感触发下,遣词造句运用自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