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之春】NO:01砣矶 遥远的记忆

伟力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美篇名:伟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美篇号:76564024</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要说在我脑海里最遥远的记忆,那就是1957年初冬,4岁多的我,跟随母亲来到父亲驻防的位于渤海海峡中部的砣矶岛了。三年前随26军78师调长山列岛,已任海军长山要塞区团政委的父亲孟兆瑞,1957年在北京政治学院结业,到砣矶岛4团任政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是乘坐苏式墨绿色水陆两用车,行驶到离岸不远的运输艇旁停泊后上的船。那天海上有轻浪,车靠泊后因摇摆与船体形成的空隙,需大人抱着我从车边迈上船,很吓人。后来曾听一朋友讲,她母亲进岛时,在船上抱着襁褓里的大姐递给岸上的爸爸,船晃动没接住孩子掉到海里,是被捞上来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位于列岛中部的砣矶岛林木茂密,空气清新。春天五彩花朵漫山遍野,在清晨露水滋润下妩媚多姿。那时岛上果蔬主要靠大陆运进,母亲让如放羊般满山跑的我们采摘黄花菜,我与玩伴常结队去采摘,很快就会摘满一篮子。回来后经母亲的手烫熟后做凉拌菜,或晒干后炖菜吃,均十分可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岛上港湾很多,俗称“口”,一些村亦以“口”为名。我记得有吕山口村、井口村、后口村、磨石嘴口村,团部驻地在井口村。我家住的房子因位于高处,视野开阔。每天朝霞落日、云开雾散、海天一色种种景象很美。但来台风时海中掀起的巨浪高达数米很吓人。不听话就叫海浪把你卷走,成了海岛军人吓唬孩子们的常用语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入学前的几年天天疯玩的我们,常喜欢去团机关食堂。因为只要去了,食堂师傅总有好吃的等着我们,或红烧肉,或猪骨头、或大包子。记得有一次他们打了一只狗,红烧狗肉的味道老远就能闻到,师傅挺喜欢小孩,招呼我们过去吃狗肉,一丝一丝的沾着蒜泥吃,真是一个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砣矶岛是鱼类洄游必经之地,盛产对虾、鲅鱼、刀鱼、黄花鱼等几十种经济鱼类,以及鲍鱼、海参、海胆等160多种贝、藻类,恰好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部队副食的不足。特别春天每当潮水对路,一层层小银鱼就被冲上海滩,不一会就能捞满一桶,回来用油炸着吃味道相当鲜美。吃不了的海鲜,母亲就学着当地渔家晒成干。冬天围着火炉烤鱼干,就着鱼干吃饼子的场景,至今想起来都会流口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60年我上小学一年级,学校就在井口村一庙宇里,黑板和桌椅十分简陋。我背着母亲缝制的书包,天天欢喜着上学。记得当时我左手写字,老师纠正几次老改不过来,当时还不服气,老是琢磨为什么不能用左手写字。后来老师只要看到我用左手写字,就用教鞭或粉笔头敲打,终于改过来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时的孩子,没有现在这多课外作业和活动,特别是在海岛更是闭塞。铁环、陀螺、玻璃球、元宝(用纸叠的方正分正反面,拍风掀翻为赢),就是我们的主要玩具。我们书包一半装着书本,一半装着这些玩具,下课玩,放学玩,经常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我最喜欢滚着铁环上学和放学回家,再就是打元宝和天天趴在地上弹玻璃球,干净衣服穿上一天就脏兮兮的,经常挨母亲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我们几个要好的玩伴,潜入部队堆放打坑道用的枕木垛旁,用一条条枕木搭建小房子,搭好后就在里面玩。傍晚要回家了,刚钻出来小房子就塌了,差点没把我们砸在里面。部队干部反映到家里,挨了父亲好一顿训,现在想想也是挺能作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生活在如春天般温暖的部队营房,天天听的是那嘹亮的军号声,以及部队操课时的口号声;经常看到的是他们训练时的摸爬滚打,施工时的满身灰尘。那个年代放的电影也基本上是如南征北战等战争片,这种环境耳濡目染,使我打小就有一种军营和军人情节,长大了报名参军就自然而然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电视连续剧《父母爱情》生动演绎了我们这些海岛军人孩子们的生活和成长情景。因为作者刘静就是生长在长山列岛军营,她剧中演绎的江德福等海岛军人孩子们的故事,同样不断在我们身上发生。有知道我们小时候海岛生活情况的一朋友曾说:《父母爱情》中那些调皮捣蛋鬼和丫头片子,居然就是你们,为你们父母骄傲,也为当年的你们喝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61年2月,父亲调已改为陆军的大钦守备区任职,我随父母离开已生活三年多的砣矶岛后,虽对砣矶总是梦牵魂绕,但直到2020年,时隔60年后才重返。当天天气很好,蓝天白云和碧波构成的唯美画面,海鸥随船翱翔不绝于耳的鸣叫,是那样的熟悉和亲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离开这里60年后再访旧地,一种岁月沧桑感油然而生。曾经的快乐时光早已逝去,但江山依旧,依然多娇。在砣矶,我还碰到两波重返这第二故乡的老兵。在父亲列岛工作最后居住过的南长山岛,我在与父母曾居住过的老屋前留了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现在长山列岛包括砣矶,正朝着休闲旅游和海钓理想之地方向发展,随着这方面建设的不断完善,定会吸引更多的人来这里看海景、玩海钓、品海鲜。</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