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奢香博物馆,位于大方县城北0.5公里处奢香陵园内的东南角,坐东向西,占地1600平方米。1993年5月1日奠基并动工兴建,历时11个月,于1994年4月16日竣工落成,是西南地区第一个以民族历史人物为名的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2024年4月6日上午,我们一行4人自驾游,来到奢香博物馆,旅游中只要时间允许,我非常喜欢看看博物馆,从中解了一个地方过去发生了哪些大事,从中学习一点点历史知识,特别是回来后进行一番认真的查询,对这个地方的认识有所加深,或多或少体现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道理,玩中学学中玩,相辅相成,记录旅游生活的一些感想,游与学相结合,避免老年人思维的停断,思想的僵化,自由给自己增加任务,退而不休,继续练习写作。</p> <p class="ql-block">刚走入大门,就看见红红火火的樱花,红色往往能激起热情,让人兴奋,精神焕发,好好看看奢香夫人一生,如何为国家为该地做出的巨大贡献,让人们怀念她,为她建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奢香博物馆位于贵州省大方县,是为了纪念历史上的彝族女政治家奢香夫人而建立的。奢香夫人生活在元末明初,她在1381年继承了丈夫的职位,成为贵州宣慰使,她在位期间,积极帮助明朝军队,促进文化交流和地方发展,对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做出重要贡献。</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的建筑风格体现了彝族传统建筑艺术,整个博物馆依山而建,分为三级平台,逐级升高,包括门厅、中堂、后楼和两厢廊房,其建筑特色包括青砖墙面、青瓦屋顶、红漆廊柱和雕花门窗,博物馆内还展示了奢香夫人的铜像和奢香墓,这些都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奢香博物馆不仅展示了奢香夫人的生平和贡献,还收藏了大量彝文古籍、金石文物和彝族社会传统文化艺术品,这些展品反映了彝族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文化。</p> <p class="ql-block">奢香夫人(1358年-1396年),彝名舍兹,四川永宁宣抚司、彝族恒部扯勒君奢氏之女。彝族土司、贵州宣慰使陇赞·蔼翠之妻,婚后辅佐丈夫处理政事。1381年(明洪武十四年),蔼翠病逝,因儿子年幼,年仅23岁的奢香摄理贵州宣慰使职。奢香摄理贵州宣慰使职后,筑道路,设驿站,沟通了内地与西南边陲的交通,促进了水西及贵州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当时的奢香夫人面临的困难有多大:其丈夫陇赞·蔼翠的祖先从陕西南下入蜀,后由蜀入滇,传至陇赞·霭翠时,正是元明朝交替时期。早在宋朝末年,霭翠家族以鸭池河为界,分贵州为水东、水西两部分。陇赞·霭翠家族世居大方,称为水西家。身在这样的家族中,丈夫的突然离世,奢香夫人面临的可不是打算以后的生活那样简单!首先,要面临家族内部的权力斗争,再就是来自于新起的明王朝的压力,在面临着这样复杂的境况下,她从容面对,用她的睿智将这一切处理的恰到好处。而且还给了水西人民一个比以前更加繁荣稳定的的坏境。</p> <p class="ql-block">时值明王朝新立,为了完成明朝统一大业,明太祖派大将傅友德、沐英等出兵,经贵州入云南,以讨伐元梁王巴匝剌瓦尔密的残余势力。在这个关键时刻,奢香夫人又一次用她的睿智审时度势,支持与让道明朝军队并说服了其他各部,明军顺利过境贵州征伐云南,对于明王朝的统一可谓功劳不小。</p> <p class="ql-block">奢香夫人有多聪颖,看看她处理的这个事件:1384年(明洪武十七年),明廷派驻贵州的都指挥马晔,由于民族的偏见,马晔视奢香为“鬼方蛮女”,对她摄贵州宣慰使职忌恨不满;马晔在役使官兵开置普定驿时,骄纵蛮横,大肆杀戮彝民,强迫奢香纳重赋。时逢大旱,颗粒无收,人民生活水深火热,实难完成重赋。</p> <p class="ql-block">奢香夫人敏锐的看出了马晔的真实意图,并向属下各部说明了马晔的险恶用心,从而避免了一场无畏的战争。随后,奢香夫人以一柔弱女儿之身,跋山涉水不远万里进京面见明太祖,当面陈诉了马晔的险恶用心,朱元璋问奢香“以何报答”,奢香回禀:“愿令子孙世世不敢生事”。并即表示“愿意刊山凿险、开置驿道”。明太祖大喜,封奢香为“顺德夫人”,将马晔召回治罪。</p> <p class="ql-block">稳定贵州政事后,奢香夫人带领水西民众开山凿路 ,置龙场、陆广、谷里、水西、奢香、金鸡、阁鸦、归化、毕节等九个驿站于贵州境内,今天的贵毕公路大致就是沿着当年龙场九驿的方向走。驿道纵横贵州,让贵州得以与周边省份往来,推动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稳定了西南的政治局面,尤其是确定了与明王朝的臣属关系。明太祖喜曰:“奢香归附,胜得十万雄兵”!</p> <p class="ql-block">奢香夫人积极兴办汉学,首次在贵州宣慰司创办宣慰司学,广聘汉儒,接纳文人学士,改革彝族文字的使用与传播方式,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和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她通过与明太祖朱元璋的交流,增强了贵州宣慰司与中央王朝的臣属关系,为贵州省建省和省会迁至贵阳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公元1396年,奢香夫人芳魂归紫府,时年38岁。朱元璋特遣专使吊祭奢香,同时敕建陵园、祠堂于洗马塘畔。奢香夫人38年的人生是短暂的,但她留给水西,留给贵州,甚至留给人类的贡献是无限的,她对国家和民族的统一完整所做出的贡献是巨大的,她在历史中的光辉成绩是时光不可磨灭的!历史的车轮碾过了几百年,但是我们依稀能看见那个集美貌与睿智于一身的身影在水西的大地上来回忙碌……</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内还设有“彝族文化综合展区”,以及节孝坊、钟亭等,集中展示了彝族传统文化的精华。</p> <p class="ql-block">展区内收藏了大量的彝文古籍、彝族社会传统文化、艺术及民俗等方面的物品1400余件(套),集中反映了彝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展示了彝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和文明进程。</p><p class="ql-block">这些展品包括唢呐等,通过实物和图片等多种形式,生动地展现了彝族的历史、文化和生活方式。</p> <p class="ql-block">解放前,彝族被称为“倮倮”或“夷人”等多种称呼,解放初被称为“夷族”。解放以后,国务院开展对各个少数民族名称的确定工作,毛主席和周恩来在北京会见彝族代表研究讨论,在会议上提到以前彝族名称不统一,其中“夷族”、“倮倮族”都有侮辱性的意思,“夷族”也不好,因为夷原意是蛮夷,大家认为新中国是由兄弟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大家应该平等互爱,更不应该有夷内之分,“夷”不利于民族团结。毛主席提出了把“夷”字改为“彝”字,他认为鼎彝是宫殿里放东西的,房子下面有“米”又有系,有吃有穿,代表日子富裕,大家听了很满意,一致表示赞成。从此“彝族”就被正式定为彝族各支系的统一族称。</p> <p class="ql-block">奢香博物馆不仅是了解彝族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场所,也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对增进公众对彝族历史和文化的了解具有重要意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