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沪郊红色记忆

Hbfqj

<p class="ql-block">甲辰三月,春光明媚,4月16日,社区党总支组织退休党员前往嘉定做一天红色游,包括位于嘉定杨甸村的外冈游击队史料陈列馆、南翔镇陈君起纪念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说起上海地区的抗战史,我们首先会想起“一二八”、“八一三”,我家所在张庙街道就毗邻“一二八纪念路”,1932年1月的中日淞沪战争,曾经就在我们每天生活、行走的这片土地上激烈战斗过。1937年卢沟桥“七七事变”后,全面抗战开始。上海又迅即被带进“八一三”的漫天战火,日寇铁蹄东来,上海城乡相继陷落,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后,上海的外国租界也被日军占领,上海滩完全成了日寇沦陷区。上述的上海抗战,属于国民政府领导的正面战场,它的浴血抵抗史已为我们所了解。那么,在沦陷后的上海,除了曾经遍及城镇的抗日救亡运动外,是否还有武装抗日力量?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说真的,许多人并不了解,此次嘉定行,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们的认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虽已过去80多年,但抗战中日寇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依然历历在目,参观中,我们了解到仅在嘉定,1937年11月12日沦陷到1945年抗战胜利期间,全县遭日军杀害的有16600余人,其中男9475人、女6000余人、幼童1108人。遭日军枪击、殴打致重伤者24000余人,其中男11100余人、女12000余人、儿童938人,有440人生死不明。斑斑血迹,罄竹难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面对日寇暴行,血性的中国人岂能甘为亡国奴,忠勇之士“揭竿而起”,用他们脊梁与热血,筑起一道抗日救国的血肉长城。</p> 据了解,1937年11月,以刘晓为书记中共江苏省委新组建,就成立了军事运动委员会等机构,动员一批青年工人、学生和农民在上海郊区开展抗日武装斗争。更有许多抗日义士,在尚未获悉中共情况下,以民族气节与忠勇胆魄,自发拉起抗日武装队伍,据不完全统计,1938年1月徐友基在青浦观音堂镇古思浜建立了抗日自卫队,随后与王友生部、黄友梅部等会合成“江南抗日义勇军”;1938年2月,吕炳奎在嘉定外冈拉起抗日队伍;1940年,连柏生、朱人俊等人在浦东拉起抗日武装队伍;1942年9月,被称为“浦东李向阳”的原连柏生部的朱亚明,奉命率12人的短枪队秘密潜回浦东,在柘林涉水上岸,一夜狂奔抵达目的地。很快,这12人发展成为一支上千人的独立支队――新四军浙东纵队淞沪支队。以后这12人中,7人牺牲、3人叛变,只有朱亚民和李阿全活到了新中国成立。1941年至1945年,活跃在奉贤的抗日游击队,在奉贤与日伪军作战20余次,击毙、打伤、俘虏、策反日伪军共400余人。游击队近30人光荣牺牲。沪郊为江南水乡,河流纵横,芦荻起伏,神出鬼没于河叉苇荡中的各支沪郊抗日游击队,令人想到北方白洋淀中的“雁翎队”,是呀,上海也有我党领导下抗日“雁翎队”。<br><br>中共除在沪郊开展抗日武装斗争外,还派地下党员高骏在1945年2月,成立了有60多人的沪西地下军,开展城市武装斗争。当然,我们也不能遗漏在此期间,国民党军统暗杀队在上海开展的“锄奸”行动,产生过很大的震慑力。 嘉定外冈游击队是沪郊成立较早的抗日游击队。1938年2月,在镇上小有名气的青年中医吕炳奎放弃了自己的医馆,变卖家产,带领杨甸、吕家、潘家等村的农民群众,自发组成民众抗日自卫队,开展了抗日武装斗争。成立之初,吕炳奎先与国民党委任的武装势力合作,结果发现这些人根本不以抗日大义为重,与匪为伍,祸害乡里。又听说中国共产党是真心抗日的,于是,通过朋友想方设法去寻找共产党。看到这,我想起京剧《杜鹃山》里的雷刚那句铮铮名言,要“抢一个共产党”上山,民心是口碑、榜样是力量,中共这是这样一步步占领了人心,树立起了榜样。<br><br>1938年7月,中共联系到了外冈游击队,派原上海慈源难民收容所党支部书记邱生凡到游击队来担任文书,开展工作,从此外冈游击队成了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年仅23岁的邱生凡也是刚刚在4个月前才入党的年轻人,但他没有辜负党组织的重任委托,对吕炳奎队伍的教育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以后担任过游击队政训处主任。解放后,邱生凡担任过南京市委政法部、农工部的副部长等职,1962年英年早逝,病逝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1939年3月,中共江苏省委又派上海地下党员李森、沈青、李立根到外冈游击队工作,并于4月成立了中共嘉定党支部。1939年7月29日,外冈游击队创建人、时任东抗三支队支队长的吕炳奎在青浦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一名热血的爱国青年成长为忠诚的无产阶级战士。<br><br>吕炳奎1914年1月出生在上海嘉定,自幼学医,杏林悬壶,治病济人。1938年,24岁的他毅然变卖家产,组织了外冈抗日游击队。找到中共党组织后,他任大队长,先后率领游击队火烧日机、伏击汽艇、八字桥痛击日军和配合新四军东抗部队歼灭顽军等战斗,皖南事变后,奉命赴浙东地区建立抗日游击队,解放战争时期。任浙东海防大队政委时缴获国民党坦克登陆艇一艘,这是人民解放军历史上拥有的第一艘现代舰艇。解放后历任江苏省卫生厅厅长、卫生部中医司司长、全国政协委员等职,2003年去世,享年89岁。<br><br>外冈游击队的历史是短暂的,只有将近两年时间,期间接应叶飞率领的新四军“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总指挥部,奉命改编为“江抗”三路三支队,以后又改编为江抗司令部特务连、新四军一支队新二团第三连第三排,其光荣的历史写在了人民军队的史册中。<br><br>比起“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以及“台儿庄战役”等抗战中名声赫赫的战斗来,外冈游击队的战事虽然“微不足道”,但依然有值得骄傲的重要意义:外冈游击队是在日顽政治势力及其复杂的条件下成立的,以外冈为中心的嘉定西乡抗日游击区的开辟、发展,在沦陷区树立了“抗日必胜”的旗帜,支持鼓舞了上海城市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开展,也为配合新四军东进、北上,创建华中、浙东敌后抗日根据地做出了贡献。 走出史料陈列馆,我站在广场上的吕炳奎铜像前,眼前这位个头不高、戴副眼镜的文弱书生仿佛高大了许多,他有一副铮铮铁骨、一腔沸腾热血;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气魄、有“苟利国家生死以”的勇气。他具有中国人的脊梁,青年人的勇气。这份责任、这份担当,就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百折不挠、生生不息的精神所在。这种精神代代相传,在民族大义面前,在国家兴亡之际,卑琐的灵魂,只是苟延残喘,高尚的气节,可以惊天动地。我辈恨晚,当初,没能赶上吕炳奎他们的时代,但是面对前辈先驱,我依然有着热血与激情。<br><br>告别外冈,我们驱车来到南翔老街,聆听另一位共产党人的事迹。<br><br>走在南翔老街的和平街上,狭窄悠长的卵石路,把我们带入漫长的历史叙说中,一排三开间的绛红色木墙格窗的平房就是陈君起烈士纪念馆。一进去,迎面墙上是面鲜红的党旗,镰刀锤子的党徽下是一尊端庄英武的中年女性胸像,她坚毅含忧的眼光注视着我们,微微撮起嘴唇像要对我们说些什么。是的,将近100年了,一番番“忽报人间曾伏虎”喜报,几回回”泪飞顿作倾盆雨”动情,先辈啊,你一定对我们有新的嘱托。 陈君起是嘉定本地人,曾是一位出生在南翔太史府的官宦千金,她又是嘉定的第一位中共党员,第一位为中共事业献出生命的革命烈士。<br><br>陈君起(1885-1927),原名陈墨云,又名陈振,嘉定南翔人。1923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任共青团南京地委妇女委员,1926年任国民党南京市党部妇女部长,1927年任中共南京地委妇女委员。1927年4月10日夜,参加中共南京地委紧急扩大会议时被捕,13日牺牲,英年42岁。陈君起是在蒋介石紧锣密鼓策划“四一二”政变前夕被捕的,也是政变后最早被杀害的一批共产党员。<br><br>陈君起的人生经历具有强烈的时代冲突性。我们读过的鲁迅笔下的“子君、”以及丁玲、萧红和她们笔下这些20年代初,具有时代叛逆精神的女性形象。而陈君起称得上是她们的“前辈”,无论是年龄还是年份。<br><br>陈君起的父亲陈巽倩是光绪二十一年的进士,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民国初年,曾任嘉定县军政分府总司令。这是一户书香门第兼社会士绅的富贵人家,陈君起自小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1904年19岁时,父亲为她定了一门婚事,对方富贵但人品不端,遭到陈君起的拒绝,父亲遂与女儿断绝父女关系。秋天,陈君起逃离太史府,进入了上海务本女塾求学。这是她的第一次“叛逆”,逃离封建家庭,表现了她的“天生的”斗争性。 上海务本女塾是中国最早的女子学校之一,着重灌输学生爱国自立的思想,努力改革旧中国。由于父亲断绝了经济供给,陈君起改变了以往小姐的生活,融入了清贫的学生生活。1907年12月,22岁的陈君起从上海务本女塾师范科毕业,来到南京。为了养活自己,她走进南京城南的一所小学任教,成为那个时代凤毛麟角的小学女教员。<br><br>不久,陈君起与同学的哥哥曾科进自由恋爱结婚,但在封建时代,一个女子仅凭个人的力量,不可能过上真正自由美满的婚姻生活,丈夫软弱无能,婆婆封建蛮横,在生下一双儿女后,因为婆婆的虐待,造成女儿死亡。陈君起毅然第二次逃离了封建大家庭,独自养活子女(除儿子外,还带走了丈夫与丫鬟所生的两个女儿)。第二次“叛逆”更具有“革命性”,比起上一次来,她的思想上有了更高的升华。婚姻的失败,让陈君起从个人奋斗中醒悟过来,明白了只有妇女解放了,妇女才能真正过上与男人平等的生活,因此更主动地参与社会活动。<br><br>独立生活虽然艰苦,但陈君起从没放松对儿子的教育,送他上最好的学校一一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小(其子曾鼎乾后于194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成为石油地质及古生物专家)。因此机缘,陈君起结识了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东南大学)的两位革命青年,开始阅读《新青年》等进步刊物,继而开始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逐步投身于革命事业中去。1923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初,陈君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后,陈君起出任中共南京地委妇女委员兼国民党南京市党部妇女部长。她的家——居安里20号就成了中共南京地委的秘密机关和通讯联络地点,肖楚女、恽代英等人到南京时也去她家开会。 1926年10月4日,陈君起被孙传芳当局以“革命党”的罪名逮捕入狱,后为组织营救出狱。党派她去了南昌,在国民革命军第三军某部从事政治工作。1927年3月24日,国民革命军光复南京。党组织派陈君起重返南京工作。谁知,半个月后的4月10日夜,陈君起与南京地委同志在大纱帽巷10号开会时被捕,几天后,与其他9位同志一起遭蒋介石所部秘密杀害,尸体被抛进南京通济门外九龙桥下的秦淮河中,史称“四一0事件”。<br><br>陈君起被捕两天后,她的儿子曾鼎乾在学校收到母亲的绝笔信:<br><br>阿宝:我又被捕了。<br><br>这次我不会再出狱了。我和张应春两人被关在一间屋子里,这间屋子就是去年关过我的那间牢房,我们两个人住得很挤,但我们很相安。这次上面很凶,但下面对我们很同情。我和张偷偷地去看过侯绍裘、刘重民他们男同志,他们的处境更苦。<br><br>这件事说明我们还很幼稚,没有经验。<br><br>你接信后,赶快回家去,把我住的那间房子的门锁好,不准任何人进去住。<br><br>我再也见不着你了,我死之后,你向曾谦要人。<br><br>有可能给我送几件换洗衣服来,张应春也要。<br><br>你自己要慎重,不多嘱。<br><br> 母字<br><br>读着这封作为母亲陈君起给孩子的临终绝笔信,不由人不潸然泪下,我想起那些与她一样,临上刑场前给孩子留下绝笔的革命先烈,她们也是父母儿女,也有人的血肉情感,但在道义与大节面前,大义凛然、气壮山河,他们凭真理信念克服儿女私情,以钢铁意志笑傲生离死别,带着霞光走上刑场,他们笃信真理的光芒,人民的胜利,坚守着共产党人的品质与宗旨,从而有了我们党28年浴血奋斗,共和国70多年的伟业,以及百年党史的辉煌壮丽。 走出陈君起纪念馆,我们回到了熙熙攘攘的老街游人之中,门里门外几近百年,我们享受着先烈前辈所开创的事业荣光、带来的时代进步,生活是美好的,但我们每个人、更理当作为党的事业传承者的党员干部,是否真正地珍惜了这份美好?肯定不是每个人都能打包票的,君不见,日日壮大的贪官污吏排行榜,事到如今,他们一定感受不到这份美好了。<br><br>今天我们参观的吕斌奎、陈君起这两位前辈先烈,当年都是舍弃家财,献身主义,牺牲小我,造福大众,是一群响铮铮的“重义轻财”的共产党人,而今身系耻辱柱的贪官污吏,一伙伙尽是“见财忘义”的蝇营狗苟,还有无法计数的怀揣私心私利,进入我党队伍中的那种人......<br><br>陈君起们能瞑目吗?我理解了她那欲言又止的嘴语神情中所含的忧虑。<br><br>“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跳出“周期率”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