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东郊记忆

老兵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上个世纪50、60年代,国家几个工业部门在成都兴建(包括内迁和苏联援建)了不少大型企业。这些企业都有3个名称:一是本名,如国营红光电子管厂;二是以数字为代号的厂名,如715厂;三是以数字为代号的信箱名,如82信箱。这些部属企业少者有几千、多者上万职工,绝对是成都工业的主力。再加上众多省、市属工业企业的簇拥,整个东郊一片红红火火。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60、70年代的年青人,大都以进东郊企业特别是部属企业为荣。因为在那个年代,工人阶级排行老大,尤其是产业工人;还因为部属企业职工的基本工资和福利,要高于市属企业。然而对大多数青年人而言,进东郊大厂只是一个梦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我在少年时代即与东郊结缘。 60年代后期有几年无学可上,常去东郊的建设路、沙河玩,有几个同学的家住在那里。70年代中期退伍后,被分配到一个市属仪器厂当工人3年,每天清晨随着万辆自行车直奔东郊。80年代初大学毕业后又回到厂里教了3年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谁曾想,也就是十几年的功夫,随着企业改革和搬迁,东郊企业日益减少,辉煌不再。如今一个叫做“东郊记忆”的文化创意园区还保存了一些遗产:几栋厂房、办公楼; 一些烟囱、锅炉、管道、行车;还有那句写在墙上的口号“ 党叫干啥就干啥, 做一个齿轮和螺丝钉” 。</b></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这些遗产,犹如一个个孤岛或碎片,如今被时尚的音乐、演艺、时装、设计、装置、茶饮等元素所渗透和搅拌。于是乎,40多年前的东郊记忆已淡化、模糊。一年复一年,这些记忆终将消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感谢若干年前的执政者,为我们这群曾经的东郊人,保存了一小块 独立 的精神家园,留下了一小段顽强的东郊记忆!</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