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往事·我的父亲

梅兰竹菊

<p class="ql-block"><b>我父生于清朝末年,光绪31年(公元1906年)。出生在浙江绍兴舟山村的一个农民家中。他在小时候亲眼目睹了关压白娘子的雷峰塔的到掉,一缕白烟升入云空。民国11年(公元1923年)我父17岁那年随师父闯关东来到公主岭,他师父伙同资本家在公主岭开办酱园,我父就在酱园做伙计。当时东北人都是自己家下大酱,一家大酱一个味,没吃过酱油和醋。是我父亲和师父们开一代先河,把江南的酿造技术带到关东的公主岭。_</b></p><p class="ql-block"><b>公主岭是沙俄修中东铁路时的一个大站。当时修好车站后,就规划了头道街至七道街的街区,妄想在公主岭修建一个军都。日俄战争,沙俄战败,铁路移交给日本。日本在公主岭大兴土木,把铁北规划街道修建了很多日式民居 在铁北修建了一个飞机场,又修建了一个农业实验场和畜牧实验所,取名为“亚细亚农业实验场”很多日本移民在此居住,老一中就是日本人和朝鲜人的学校,中国人是不许就读,整个铁北都不许中国人居住,铁北就成了日本人的天下。1931年在日本人的操纵下,溥仪在长春做了傀儡皇帝,成立了满洲国。实际是日本人操纵东北。学校学日语,后来为日本侵华培养了大批的日语翻译。</b></p><p class="ql-block"><b>卢沟桥事变,日本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把满洲国当做 大后方和跳板。光小小的公主岭的东西南北就修建了四个军营。东大营最大。前身是沙俄的军营,我小的时候在响铃公园洞藏酒的西南50米处看见过有一个沙俄军官的坟墓。墓用砖和水泥修的很大,在水泥上刻的墓志。东大营位置在在市医院路口开始,,我当知青的时候经常去同户的户员刘云霞家里,她家就在哪附近住。市医院路口有两个水泥浇铸岗楼,路东有一个坚固的水泥雕堡。一条大路直通八里桥砖厂,砖厂西边的开阔地(省原种场的地)就是打靶场。东大营占地面积很大,南一直到公主岭河。北到铁路。工业大路两旁的工厂,都是在利用废弃的营房基础上建造的。80年代了建筑工人在老木材厂一带修厂房,从地底下挖出来很多腐烂的日本军刀, 这些工人就住在我家,拿回来给我看, 有的手柄护档还依稀可见流金的花纹,刀身烂的一断一断的。东大营是最大的军营,四周围有铁丝网 ,中国人进入就放猎犬咬死,罪名奸细。其它的军营也不小,西大营就是前些年解放军的107炮兵部队,保护机场的。现在已经裁军,取销了。。这个军营我去过,从大门口步行到俱乐部就得走20分钟之多。北大营在铁北从车站离离拉拉一直到八中和462医院一带。南大营在苇子沟河南岸的六家子一带,它离公主岭远,破坏的比较严“”重,。我这个年龄的人都没有看到它的痕迹,听老人讲确实有。四个军营就把公主岭占了一半的土地,城郊农民都赶到八里河以东,还有的在荣院以南居住%。居民都赶到河南居住,在河北居住的男人可以梳分头,河南的男人都剃光头。把人分三六九等,一看就知道是哪个区域的人。</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我父亲闯关东没过几年安稳日子,日本人就侵略东北。我父就是在 日本人横行的年代生存,饱受日本人的欺辱和劳役。多次被日本人抓去做劳工,。有一次从朝鲜往回逃,过鸭绿江时,水都莫脖,险些被江水冲走。我父亲是南方人,吃不慣东北的高粱米和大碴子,就到黑市上买点大米,谨小慎微的要是被日本人发现,是要定为“经济犯”投入监狱。有一次我父亲伙同两个工友去扬大城子办事,回来的时候途径朝阳坡,日本人在此设卡子,盘查过往行人,我父亲被扣下,理由是南方口音,不是共产党的探子,也是国民党的奸细。母亲听到信后,马上去找我姑老爷,姑老爷是当时电话局长李先生,(姑老爷早年在俄国留学,回国在公主岭开办电话局。)姑老爷出面,好话说尽,方留下我父亲的性命。</b></p> <p class="ql-block"><b>父亲闯关东很不容易,东北冰天雪地,水土不服,吃不习惯东北饭菜。好不容易顺过点架来,日本鬼子又来侵略东北,真是雪上加霜,,小小的公主岭有我父亲他们一个酱园足以供应全城人口食用。当时的酱园就在正阳街中段的政府招待所的后院,园子很大很大,比学校的操场差不多少,那里的大缸一排排,一行行。夏天淹咸蒜家属都得去打短工,我们小孩子去玩去找妈妈。50年代末厂子搬家到七道街的食品厂。河北三道街还有一个门市店铺。日本侵略中国后,在公主岭又建造了一个朱式会社浅野酿造厂。卖日本酱油,打压我们中国民族企业。我父的酱园难以为济,结婚后孩子接二连三的 出生,还得出劳工。生活难举步维艰。我父很巧,会纺毛线,毛线纺完用高粱壳子染色,高粱壳色也挺好看的,比咖啡色红一点。我母亲給织了一件毛衣,我父没穿几天,在正阳街东边让土匪给抢去了。解放后我母亲把剩下的毛线给我哥哥织坎肩,我们都说没有见过这样的色的毛线,我母方告诉我们是父亲亲手连紡带染的,没穿几天的毛衣就被土匪抢去了。</b></p> <p class="ql-block"><b>这张照片是我爸妈唯一的年轻时的合影。我在小的时候经常把这张照片翻出来,左看右看,还不时的问母亲,这是结婚照吗。“不是。那时都有你大哥了”。我听母亲讲过 ,我母亲17岁结婚。我爸27岁。我大哥生于1934年7月14,照片上我爸穿着长袍马褂,棉装。应该是初冬天气,这张照片应该是1934年冬季照的。我妈18岁,那么年轻,那么漂亮。古人的穿着很好看,男人穿长袍马褂,女人穿旗袍。我母亲照片上穿的旗袍我见过,蓝底粉花绿叶,非常鲜艳。镶着非常好看的花边。非常有时代特征。</b></p><p class="ql-block"><b>我爸妈结婚,我姑老爷是媒人。我妈当时找对象的条件是不找有公婆有小姑子小叔子的一大家子的。我姑老爷就是南方人认识酱园的老板。后来通过老板把我父介绍给我妈。除了年龄大了点,是个南方人以外,我父就一个人,符合我妈找对象的条件,我父不吸烟不喝酒不堵博,在老板的眼中是个手艺好技术强的好伙计好员工。我父用闯关东十年的积蓄,方能取起媳妇。我母亲进门就当家,我父什么都听我母亲的,我们从没见过我父母吵架。日子过得和谐美满。我家有六个孩子各个都很聪明,都说是南方人和北方人结合的产物。比农村一个屯子结婚的孩子要好上很多。东北有一句老话“东北人,山东根”。可我不是,我父是出生在浙江绍兴,浙江人来东北不是文人就是能工巧匠。 “绍兴师爷”全国有名,清朝时最吃香。鲁迅的家乡。我也常常为我祖籍是浙江绍兴人感到骄傲和自豪。</b></p> <p class="ql-block"><b>解放战争,公主岭是不是战场的战场。毕争之地,解放军部队和国民党部队在公主岭各自三进三出。老百姓称之为“国共拉锯”。最后解放军解放了公主岭。形成了“打四平困长春”的战局。1947年东北全境解放。在公主岭解放前,我父亲的老板和有股份的资本家都坐飞机逃回南方老家了,当时的火车不能进关了。有几个工友也随同坐飞机回南方了。我父留下来,由于老板逃了,单位也就归公了没有公私合营的过度,我父就成了公主岭国营酿造厂的工人,留下的酿造师傅就三两个人,这几个人就成为了公主岭酿造行业的一代宗师。这时我父亲的手艺如火纯情,技术精湛。不管是大酱,酱油和醋 ,我父掌握全套技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徒弟,这些徒弟后来都成了厂里的中坚力量。解放以后公主岭市人口聚增,我父他们师徒还是用传统古法酿造酱油和醋,供应着公主岭30万人口的供给,可见劳动强度有多大。我父单位的生产任务繁重,师徒日夜奋战。公主岭人也就享受着传统的美味。八十年代我在公园里散步,无意间听到一群老先生谈论我父亲,说高松林酱油那好吃。……。80,90年代我大哥每次从长春回岭,都要买一桶醋(现买一个塑料桶)代回长春,就说公主岭的醋好吃。看来我父留下的手艺还在他徒弟手中流传。</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b>在我父病危的时候,我的侄子们都来探望他老人家,各个都钦佩我父的手艺,后悔没有继承老祖宗的手艺。高松林酱油没有人继承。有的说“我们学校就有专业学制糖制酒制酱油的,我们家就有一个有名的技师,我们都没有意识到,现在什么都来不及了。我自己也遗憾,哪管我只学会做大酱也不枉我是高家的女儿。父亲的手艺高家无人继承。现在每天都在吃超市卖的所谓牌子酱油,一股曲子味,我一吃就知道是机械化生产的勾兑酱油。在也吃不到公主岭生产的甜丝丝的醋。 </b></p> <p class="ql-block"><b>我生在红旗下长在红旗下,从小就无忧无虑的上学读书,和同学以及同院的同龄人相比,我的吃喝穿戴要比他们好上许多。这是因为我父亲的工资高,我父亲每个月的工资袋都交给我妈妈,工资袋上写着66,我父是几级工匠我不知道,但是66元的工资在整个商业系统工资是挺高的。什么局长了厂长了都是米收收(35.5)当时的家庭妇女都没有工作,但是在家也不闲着,在家带孩子,做饭,做一家人的衣服和鞋子。我自认为我的童年非常幸福快乐,吃的好穿的好。父亲能挣钱,母亲心灵手巧。上学穿着美丽的花衣服,放学啦回家吃母亲作的热气腾腾的饭菜。没有现在的课后班,写完作业就在大院里玩。玩到大人们喊回家吃饭。真的怀念我的童年。怀念我的父亲。</b></p><p class="ql-block"><b>我父亲是三千万闯关东人的一员。毕生从事酿造行业,干一行,爱一行。对酿造工艺精艺求精,这种传统的工匠精神,直得我们学习和发扬光大,尽心尽力的作好我们的本职工作。</b></p><p class="ql-block"><b>我父亲性情温和。吃苦耐劳。爱家爱子。洁身自好。无一点不良嗜好。忠厚善良。是中国劳动人民工匠精神的典型代表。</b></p><p class="ql-block"><b> 高桂芝作于2024年4月18日</b></p><p class="ql-block"><b> 于公主岭</b></p> <p class="ql-block"><b> 后记 </b></p><p class="ql-block"><b>《我的父亲》这篇文章写完之后,也是我的《童年往事》的收官之作。我历时一年多时间把我的童年往事写的也差不多了,但是我写的都是真实的历史,很多情都是从老一辈人的口中得知的。</b></p><p class="ql-block"><b>我个人的文笔有限,没有华丽的词藻粉饰行文,都是朴实无华的文字,记录我的童年。在描绘家乡的历史纵深时,yi也有我认知的局限性,有待以后商榷和考证。</b></p><p class="ql-block"><b>在写《童年往事》的过程中,我二嫂徐毓文,二嫂的姐姐徐宝文和张家二哥张贵忠等人都给我提供很多信息和帮助。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同时也对每篇小文章发表后。亲朋好友及读者的鼓励和支持给我无穷的动力和信心是分不开的。还有的“打赏”和“点赞”给我无的力量。在此深表感谢。总之这《童年往事》一书的完成是与我们大家的“关注”是分不开的。</b></p><p class="ql-block"><b>写完《童年往事》,我就想把这些零散的小美篇合成一个大美篇书,美篇就是为图片做画册,文字是对图片做记录和解释。可我是利用这文字写文章。不得已才放图片——我的画作,进行编辑。我的画作都是我在老年大学国画班的习作,习作也好,创作也罢,都是我的墨迹笔痕,承载着我的退休生活的印迹和喜悦。。希望我的亲朋好友多多给予批评指正。</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4年4月23日</p><p class="ql-block"> 桂芝作于公主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