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祭循若公文</p><p class="ql-block"> 公姓戴,讳戡,字循若,贵州贵定人,年十二随乡贤郎先锦先生攻读经史。二十二岁入读县学。1905年入贵阳徐天叙门下,3月参加贵定县留日学生选拔,获公费名额。遂东渡日本,入宏文学院学速成师范,一年后转读高等理化科,专攻釆矿冶金。在日期间,循若公参入梁启超政闻社,又入贵州留日学生组成之时敏同志会。 1907年冬,学成归国。时林绍年已调任河南巡抚,,欲将其在贵州时送往日本留学之人才,延请至法政学堂,循若公与贵州籍陈国祥、熊范舆皆往。宣统二年(1910) ,公受聘任云南宝华锑矿公司经理。</p><p class="ql-block"> 辛亥革命,蔡锷将军出任云南都督。贵州自治学社、宪政预备会联合成立贵州军政府。两派各有盘算,一时公口林立,社会秩序大乱,贵阳已然成为匪薮,民众深受其害,苦不堪言。时公因父丧回籍,临返滇时,贵阳耆老联名致信蔡锷将军,请求出兵平乱,解民于倒悬。信由公代呈。蔡锷将军遂令唐继尧率三千滇军入黔,贵州军政府瓦解,1912年4月26日袁世凯任命唐继尧为都督,公与任可澄分任左右参赞。7月袁世凯政府令各省都督派三名代表赴京,以备中央咨询。公与任可澄、康恩赐奉派,至京后,国务总理赵秉钧呈请袁世凯批准,任命公为稽勋局调查员,因办事尤为出力,代理国务总理孙宝琦呈请对公等予以奖励。</p><p class="ql-block"> 1913年6月24日,大总统令,正式任命循若公为贵州民政长(不久政为巡按使。位同省长。)因不受袁氏拉拢,年馀后,袁下令:“贵州巡按使戴戡着开缺留京,另候任用。”贵州政权由袁亲信龙建章接手。公则被任命为参政院参政,然并未立即赴京履职,而是在贵阳贵定两地处理公私事务。袁氏复辟帝制已昭然若揭。1915年9月3日,蔡锷将军致电循若公,要其迅速赴京共商反袁大计。公即与王伯群北上,经数月周密策划,决计循若公随蔡将军秘密返回云南组织反袁护国起义。</p><p class="ql-block"> 12月21日蔡将军、循若公抵达昆明,次日夜在滇39名政要举行会议。25日袁世凯宣布次年改元“洪宪”,是日云南宣布独立,护国军兴,蔡锷将军任第一军总司令。公率先遣队一支抵贵阳,并对民众演讲,听者无不激昂。遂组建第一军右翼,公任总司令。1916年2月初,公率四千贵州健儿抵綦江,迎战北洋军曹锟部,是为蔡将军正面战场之侧翼。7月29日,护国军进入成都,蔡锷将军被任命为四川督军兼省长,不幸喉疾发作,东渡日本就医。行前向段祺瑞政府推荐循若公继任省长。公旋又兼任督军、军事会办。</p><p class="ql-block"> 1917年5月,满清馀孽张勋率借调停大总统黎元洪与总理段祺瑞“府院之争”,率三千“辫子军”发动复辟。委任四川军阀刘存厚为 “四川巡抚”。循若公坚决反对,通电声讨张勋,电云“本日接得北京东日伪上谕一通,不胜骇异。此种谬举,显系二三奸逆所为,罪无可逃,法岂容恕?稍有天良,无不愤恨。诸公手创民国之人,务望同时声讨,保北艰难缔造之民国。” 随即开西南各界参与的拥护共和大会,要求刘存厚通电拒绝伪职。刘置若罔闻,欺黔军势单力薄,派兵围公等于皇城,面对十馀倍之敌,公率部抵抗。自知难敌,致电唐继尧、刘显世:“刘逆存厚,甘受伪职,刻已举兵围攻成都,戡誓死不降逆、不叛国。” 战至第十三天,黔军弹尽援绝,伤亡惨重。“蓉城精华,损失殆尽。”经多方调停,公同意将省长、督军、会办交省议会保存;黔军退出成都。而刘存厚本属无耻之徒,在黔军撤退路上节节设伏截击,公等退至仁寿县之秦皇寺,川军又至,公自知难脱,不愿被俘受辱,拔枪自尽,时年38岁。北京政府追授为三勋上将。</p><p class="ql-block"> 公为捍卫共和,不顾个人安危,大节铮铮,正气凛然。今值公壮烈殉国106周年,戴氏亲友二十馀人前来祭扫,望风怀想,追思公德,不胜景仰之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甲辰·清明</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 李中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戴戡在贵州各界欢迎会上的演讲词</b></p><p class="ql-block"> 袁世凯之在今日,岂惟帝制问题足以亡国?即以之充共和国行政首长,亦觉国无不亡。闻者疑吾言乎?请将袁氏四年来种种牺牲国家、不惜举吾民悉沦于奴隶牛马之域之事,约略言之。</p><p class="ql-block"> 财政方面。吾国自袁世凯身为总统之后,无非一借债政策以求生活。如币制借款也,铁道借款也,实业借款也。举此为例,凡有一次借款,即有一次之名目。一般人所知,仅大借款二万万五千万,合计四年借入,实不下六万万左右。至于三万万数千万,则皆秘密行为,微论普通人不知之,即其知识迥越恒流者,亦多不知也。然使用途不误,或于内政、实业痛加振顿,何尝不可求谅于人。且款不虚糜,复于借债何害,而无如其不能也。袁氏此项用途,言之令人发指。试为列举之。一暗杀志士也。凡国中稍有知识之人,如不为袁氏作鹰犬者,必以重利买人,步步尾随其后,务置之死地而后已,如黄远庸君是其一例。盖黄君为吾国现时数一数二之人,除梁任公外,言文章、学术者,皆以黄君为泰斗。而黄君自筹安会发生后,又反对帝制最烈之人。若留之,恐人心归往,于己大有不利,故卒买人尾至美国,置之鬼篆而甘心焉。次则收买军队也。当筹安会发生时,山东靳云鹏军队颇形反对,袁氏不待事成,即下令每兵每月加饷银二两,此其一例。计北方数省兵共十师,师以万人计,此项加饷所耗,当亦不支赀(zī)矣。复次则收买报馆也。吾人自帝制问题发生以来,所读报纸,除上海一隅绝不受此等运动外,凡赞成君宪者,莫不自受贿而来,过此,则既未被运动又不敢反对者,只有绝口不谈国体,以求苟活而已。然此尤属边远各省如吾黔者,乃然若近畿诸地,虽不受钱,仅不反对,亦万不能存在。又筹安会初起时,袁氏即以储蓄票与实业券两项存款,先交一百万元与杨度诸人以作运动之资,至伦敦所营菟裘,则已汇银一千余万至英。诸君试思,以吾民脂膏,不惜挥霍如此,专用之于个人之私,忍乎?不忍!约计此六万万借入之款,除赎回两铁路外,余无一文可质天日者。</p><p class="ql-block"> 外交方面。袁世凯自身为总统以后,对于此方,无不归失败,而尤以此次为最著。盖帝制惹起五国劝告,实因外人立于'旁观地位,确见此事若行,难免不发生反对,为保全各国在东亚所有生命财产、一切权利起见,不能不出于劝告。视此情形,本不背国交上之常轨。使袁世凯能择善而从,则各国为己为人之善意,不亦完全无缺乎。而乃帝令智昏,一方既以伪造之民意,为对付各国之中坚;一方又欲以各国之承认,为压迫吾民之焦点。于是乘投票解决国体、赞成君宪之后,乃嗾(sǒu)使其鹰犬往探驻京公使之意见。竟来五国迭次之警告,而袁氏遂手忙脚乱,于英、法、俄、意则以协约许之,及英、法、俄、意均不承认,乃有中、日联盟之说。至是而袁氏之伎(jì)愈穷,而心愈急矣。然仍以民意二字以为对外之要求,无论如何俱欲其承认帝制,以贯彻其压迫吾民之作用。友邦无论如何,俱以恐发生反对为抗议。诸君试思,外交如此,尚忍言耶!所最痛心者,美国因我帝制问题发生后,其报纸曾有言曰:"袁世凯想做皇帝,不特无国家、无人民,直摧残人道,达于极点。若中国无人反对,是天生特种亡国民族也。"殊袁氏曾不因是稍衰,又将湖南、云南、贵州三省矿产,藉名收回国有,其实皆预为大供挥霍之地。除湘、滇两省矿务督办业经明令发表外,吾黔督办已拟定矣,嗣为有人破坏而止。至于徐世昌表示反对帝制,则以兵胁之,无奈只得请假。段祺瑞则禁锢之。又筹安会发生后,至于国民代表投票赞成君宪止,中间凡有一切文电,皆袁世凯一手所拟,而假托最亲信之人如袁乃宽、张镇芳名义行之,其实众人皆不知之。似此强盗行为,设非经亲身调查,岂不听渠以一手掩尽耳目乎!</p><p class="ql-block"> 综是诸因,于是在京同志等,乃密约至天津会议,即段亦派多人与会。提出两问题表决:一、中国任袁世凯如此做去,国亡与否?二、同是国民,任他如此,以后还有救国之日否?于是众赞成起义反对。然从长江一带着手,不易成立,反先遭害,于是决计从云南发难。余乃偕蔡松坡先生星夜兼程南下,至沿江如南京、江西等省,皆得有确证据,并非仅口头表示,遂可以冒昧从事也。当天津会议决定时,曾致滇中一信,至是抵海防,即有滇中军官多人来相迎。盖彼等久蓄此志,恐余等遭袁世凯买人暗杀毒手,故早已安排欢迎并保护一切也。甫抵滇,即通电袁氏,请取消帝制。殊彼昏不智,反下令与其鹰犬等声罪致讨。于是滇人愤更莫平,旬日间,应募充兵者殆数万人。又南洋华侨等咸来电,愿认助饱购械等事。本省(滇)亦立集百万元,以充战费。若论云南现有饷械,最少亦可支持三年。</p><p class="ql-block"> 黔与滇为唇齿.各界早有赞同之心,余来不过在天津会议时诸同志曾提出者也。但有两条件附后:一、不占各机关重要位置;二、诸君教我作何事,我即作何事,但需受本省护军使之指挥。至以现在个人之决心论,此身在天津会议时,即以之许与诸同志,许以共和国家。要在何处死,就在何处死,皆为诸同志及共和国家之命是听。(众拍掌)又,今日之事,非袁世凯死,即我等死而已,岂有他哉!(众拍掌)再论到成败一层,袁世凯既已众叛亲离,不亡何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现为黔南州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护国英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