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风•丝语】 故乡街头

望柳书堂

<p class="ql-block">【散文】 故乡街头</p><p class="ql-block"> 故乡是很空旷的,但下午在坡上头的山墙根下却坐着三个乡人。因为只有来到这里或许才能碰见另一个人。</p><p class="ql-block"> 这里曾是四十年以前最兴盛的饭场。</p><p class="ql-block"> 我过来和乡人打了招呼,然后给乡人们分发一支香烟。都点燃。乡人和我没有距离落差。我经常回去,和乡人们坐下来什么也谈,他们也没把我当“城里人”看。</p><p class="ql-block"> 这次回去是有设计的。 77岁的玉哥曾和我说,能不能送给他两幅字画。我答应了。今天给他送了去。玉哥是真喜欢。因为他年轻时就是村上能写会画、能拉会唱的“文艺青年”。那时是我崇拜他。但当下,就以我的水平来说,给乡人送画,也算是个人色彩的“文化下乡”了。更确切地说是“书画扶贫”。</p><p class="ql-block"> 今天下午,我给村上好几个人送了绘画。体现特定时代的“红色”传统和民间喜闻乐见的吉祥风物。至少在心理世界,他们屋有所需,心有所念。精神世界不再是一片空白。</p><p class="ql-block"> 那位清代县官宅院的后人德祥年前就有病住院,年后我去看过他。现在见他身体恢复得不错。我略加宽心。</p><p class="ql-block"> “咱们这比城里空气好吧?”俊生说。</p><p class="ql-block"> “当然,村里一出门就觉得神清气爽。城里哪有这么清净。”我说。</p><p class="ql-block"> 年更长些的年才哥忽然问起我闺女成家的事。是嫁出了还是招婿了。这是乡人见了我最喜欢问起的话题,因为我们经过的那个时代,正是严格独生子女的时代。有工作的人,多是独生子女。</p><p class="ql-block"> “嫁出了。”我说。</p><p class="ql-block"> 他脸上略显出惊讶和困惑。“你在城里条件好,独生女还嫁人了。”于他不仅是想不通,更是不可接受。</p><p class="ql-block"> 果然,年才哥说出了心里话。他儿子是独生女,他一直“强烈”劝告孙女要招进一个孩儿来。</p><p class="ql-block"> “你要理解你爸妈把你养活大的心血,不能一去了之。”年才哥对孙女话里话外且语重心长地指点。</p><p class="ql-block"> “我明白了。”孙女不置可否地回复。几年过去了,孙女还没任何信息。作为老人可是越界的忧心。</p><p class="ql-block"> 听了年才哥的忧虑,我理解他行将八旬的老人,是固守农村传统传宗接代的观念的,当然我也觉得他是“杞人忧天”。</p><p class="ql-block"> “时代不同了,观念得改变。”我说。“到第三代时,已对祖上基本没有认同感了,互相不认识。不要去担心下一代的事。”</p><p class="ql-block"> 我们半认真半玩笑说了一些其他家庭的事。年才哥对我说的那些话似有所思又没有赞同。</p><p class="ql-block"> 这个下午,我见到了三拨乡人。聆听乡人们的声音,便犹如读一本乡情文学,是我发自内心的愉悦。当人老了,你若不想念故土,那就是精神出现内卷。</p><p class="ql-block"> 我明白,每人都有各自的苦与乐,但和我共有的唯是“乡情”。</p><p class="ql-block"> (2024.4.17)</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