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26/27 <p class="ql-block">“九华山”古称“陵阳山”和“九子山”,位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西南面,为黄山山脉支脉,北俯长江、南望黄山、东临天平湖、西接山原县,绵亘百余公里,由众多山峰与丘陵组成,其中名峰70余座,千米以上高峰30余座。</p><p class="ql-block">据史料记载,“九华”山名源自李白的“灵山开九华”诗句。其文化底蕴深厚,并且是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地藏王菩萨道场、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及“世界地质公园”</p> <p class="ql-block">景区北门入口</p> <p class="ql-block">位于“祇园寺”西“迎仙桥”北的石牌坊是九华山景区山门,亦是九华街的北大门。牌坊以大理石砌就,高9米,跨度8.5米,为一幢仿清徽派建筑。而牌坊上的“九华圣境”几个字是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康熙皇亲笔御书</p> <p class="ql-block">康熙皇帝御笔真迹</p> <p class="ql-block">位于九华街灯塔区的“聚龙禅寺”截止至上世纪70年代末,是长达7.5公里九华山北麓朝山古道的必由之路。它坐落在原“三天门”所在地,穿过便是九华街了。</p><p class="ql-block">“聚龙禅寺”原名“聚龙庵”,始建于清代,康熙年间为“化城寺”的东序寮房之一。它为一座面积不大的民居式四合院,主要建筑大殿坐北朝南,内供奉地藏王菩萨。现为安徽省重点寺院</p> <p class="ql-block">“聚龙禅寺”的“一天门”与“二天门”</p> <p class="ql-block">坐落在九华街九闵公路旁的“地藏禅寺”始建于南宋隆兴年间,相传是地藏王菩萨得道后开堂讲法场所。寺内现有供奉地藏王菩萨像的明3暗5老式大殿一幢,是各地信众到九华山屄拜之处</p> <p class="ql-block">位于九华街神光岭路的“小天台”原名“明心寺”或“明心禅林”,始建于明代。因寺院依山而建前临陡坡,加上有以石垒砌成层层叠叠的平台,故得“小天台”名。</p><p class="ql-block">该寺坐东朝西,现存大雄宝殿、玉佛殿及部分厢房等古殿宇,上世纪90年代又先后增建了观音殿、韦陀殿和观景台。为安徽省重点寺院</p> <p class="ql-block">同样位于九华街中心神光岭路海拔700余米“神光岭”上的“化城寺”又叫“地藏寺”,早在东晋隆安五年(401年)就有天竺僧人在此结庐,唐至德年间(756~758年)扩建后取现名,占地1,381.28平米。</p><p class="ql-block">该寺为坐北朝南的四进院,寺前有半月形偃月池(放生池)和花岗岩铺就的1864平米广场,整座寺院对称布局,是九华山佛教起源最早的寺院,因而被视作开山祖寺</p> <p class="ql-block">“护国月身殿”又名“肉身殿”或“月身宝殿”,原名“金地藏塔”,是地藏菩萨金乔觉当年羽化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进入殿内,只见大堂正中神龛中地藏菩萨像头顶佛冠身披袈裟,正襟危坐于莲座上,左右一老一少随侍比丘为最早供养地藏并拜他为师的闵让父子</p> <p class="ql-block">1981年,九华山管理处重修“化城寺”并将其辟为“九华山历史文物馆”。同年9月,该寺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被国务院批准为中国汉族地区佛教重点寺院;2013年3月再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位于九华街化城路的“长生庵”地处热闹喧哗的老街市井,面对香火袅绕的“旃檀禅林”,是游人香客的必经之地。</p><p class="ql-block">“长生庵”始建于明咸丰年间,清时遭反佛的太平天国军破坏。同治六年(1867年)修复。主供地藏王菩萨。1999年改建为九华山佛教敬老院。为安徽省重点寺院之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位于九华街化城路一巷子里的“菩提阁”为一幢典型皖南民居式建筑。始建于明代,清康熙年间为“化城寺”东序寮房。乾隆年间被毁,同治十一年(1872年)重建。</p><p class="ql-block">“菩提阁”只是一座极为普通的尼众道场,大殿正中供奉着释迦摩尼佛,左右为阿难和迦叶两位尊者;大殿左侧是西方三圣佛像,右侧为千手观音菩萨像</p> <p class="ql-block">位于九华街化城路的“天池寺”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原为“化城寺”东序寮房之一。咸丰年间毁于兵火,同治年间复建。</p><p class="ql-block">该寺与“天池古庵”毗邻,南为寺北为庵,两座寺院均由古庵一分为二而来。“天池”之名源于院内有一口久旱不枯、久雨不盈、清澈甘甜的天然泉水</p> <p class="ql-block">坐落在化城山腰定心石下龙池路的“甘露寺”又名“甘露禅林”,为九华山“四大丛林”之一。始建于清康熙六年(1667年),初名“甘露庵”。</p><p class="ql-block">相传当年朝廷玉琳国师礼拜九华,认为如在此建寺肯定有高僧出现。禅居“伏虎洞”多年的洞安和尚听后立即募化建寺。又因开工前夕树顶均挂满白露而取寺名“甘露”。</p><p class="ql-block">全寺为依山而建的不规整布局建筑群,由三组民居式建筑合围中央的大雄宝殿,歇山顶覆琉璃瓦,高5层,总面积约3,500平米</p> <p class="ql-block">坐落在东崖西麓九华街芙蓉路的“祗园禅寺”为明清时期九华山所有寺庙中唯一的宫殿式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祗园禅寺”始建于明代16世纪中叶,初名“祗树庵”,清代重修后作为“化城寺”的东寮之一。</p><p class="ql-block">整座寺庙由灵官殿、弥勒殿、大雄宝殿、斋殿及寮房等9幢建筑组成。2004年10月28日被池州市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内供奉的三尊6米高喷金大佛为九华山所有寺庙中最大的佛像,而名列九华山“四大丛林”之首</p> <p class="ql-block">位于九华街芙蓉路的“立庵”原名“定慧庵”,始建于清代。康熙年间为“化城寺”东序寮房之一,咸丰年间毁于兵火,同治年间重建。</p><p class="ql-block">“立庵”为一座典型的皖南民居式两层建筑,寺院布局依中轴线对称,正中为殿堂两旁为厢房。1988年起成为九华山佛教协会驻地。现为安徽省重点寺院</p> <p class="ql-block">位于芙蓉路坐南朝北2层5开间的“法华寺”为九华街最小的寺庙,也是一幢民居式庙宇,面积仅175平米。始建于1915年,1940年被日军焚毁,1984年重建</p> <p class="ql-block">这幢“祗园精舍”源于一段佛经典故:相传当年释迦住的是园林精舍,他在摩揭陀国讲法时,准备皈依佛门的舍卫城长者给孤独欲请释迦去他家乡讲法。</p><p class="ql-block">当时舍卫城最美的园林为波斯匿王祗陀太子所拥有,给孤独便打算以重金买下供释迦住,而王子闻后却此时也主动将园林献出,并以二人的名字给园林冠名“祗陀树给孤独园”,简称“祗园精舍”。</p><p class="ql-block">九华山并非释迦生前活动之地,之所以要建造这幢“祗园精舍”,无非就是为了象征释迦的圣迹,藉以弘扬佛教精神</p> <p class="ql-block">位于九华山“后三天门”西南侧半山岩洞的“金刚寺”俗称“转身洞”,始建于宋代,清光绪年间改建成“转身洞禅室”</p> <p class="ql-block">位于九华街西南芙蓉路,背倚一琵琶形山丘,面朝“化城寺”的“旃檀林”又叫“旃檀禅林”,为九华山所有寺院最雄伟壮观的一座。</p><p class="ql-block">该寺始建于清康熙年间,本为“化城寺”寮房之一。咸丰年间毁于兵火,光绪十二年(1886年)重建。现主殿内供奉一尊9.19米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周围供奉84尊大悲象32应身及6为大德禅宗祖师像。</p><p class="ql-block">为国家级重点寺庙和各方信众到九华山必定打卡之处</p> <p class="ql-block">位于“化城寺”东约1.5公里的“东崖寺”亦为九华山“四大丛林”之一。该寺古名“东峰”或“东岩”,又因其上一形如苍龙翘首的突兀巨石刻有“云舫”二字而得名“东崖石舫”。</p><p class="ql-block">相传当年地藏金乔觉初来九华山,就在此峰顶岩石上打坐参禅;后王阳明两游九华亦在该石宴坐观山听泉,并写下了《岩头闲坐漫成》等诗篇,因而有“东岩宴坐”美传。</p><p class="ql-block">该寺最初为祭祀金地藏的“晏坐堂”,明万历年间扩建后成“东崖禅寺”。可惜1933年原寺毁于一场大火,仅存一钟亭</p> <p class="ql-block">“东崖禅寺”西北侧“斗鸡岩”峰顶的“钟楼”又称“幽冥钟亭”,建于清光绪年间,1933年被焚毁,1983年在旧址按原貌复建。</p><p class="ql-block">现“钟楼”砖木结构,高10米,为六角形上下二层楼阁,建筑面积20平米,内置清光绪年间所铸高约两米重逾一吨“幽冥钟”一口。现有僧人住亭内看守并定时鸣钟</p> <p class="ql-block">附:《撞击幽冥钟的由来》</p><p class="ql-block">即丛林法器,大钟第一。钟声能由耳根震撼人的心灵,开启人天耳目;钟声响彻天地,是恶趣罪苦众生的救援。《阿含经》云,如果人在打钟时,发愿一切恶道的苦难能得休止,听闻钟声及佛经咒语的,可灭除五百亿劫生死重罪……。南京清凉寺一口钟上有镌文:超荐先祖孝高皇帝,出离幽冥界,离苦得乐。此为叩打幽默钟的由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坐落在九华街百岁路旁海拔871米“插霄峰摩天岭“的“百岁宫”又名“万年禅寺”,为九华山“四大丛林”暨国务院确定的全国汉族地区重点佛教寺院之一。</p><p class="ql-block">明嘉靖二年(1523年),26岁的五台山僧人无暇云游至九华山,于东岩一石洞苦修,后又于岩顶建“摘星亭”为庵,直至天启三年(1623年)以126岁圆寂,称“百岁公”</p> <p class="ql-block">明崇祯三年(1630年)为了纪念“百岁公”,在原“摘星庵”处建起了“百岁宫”,皇帝朱由检还敕封无暇禅师的不腐肉身为“应身菩萨”并包金供奉,另赐名肉身塔“莲花宝藏”,题额“为善为宝”。</p><p class="ql-block">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百岁宫”毁于大火;四年后重建。道光十九年(1839年)扩建后更名“万年禅寺”。1982年再次重修,如今全寺总建筑面积达2,987平米</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无暇禅师又名海玉和尚,顺天宛平(今北京卢沟桥)人。他在九华山修行百年期间耗时28年以舌血抄下的《华严经》81卷已成为国家一级文物,他也因此成为全球佛教界最著名的高僧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图为在“百岁宫”后院供奉无暇禅师肉身的“护国月身宝塔”</p> <p class="ql-block">往返于“九华街迎仙桥”至“九华山索道”的景区观光摆渡大巴</p> <p class="ql-block">位于九华山北麓柯村新区的“大愿文化园”为第一道景点。景区由99米高的地藏菩萨圣像、弘愿堂、地藏文化展示中心、金地大愿、三见真容、佛光池、莲花净土、八功德水等配套景点及自然山水组成,占地面积1,500余亩</p> <p class="ql-block">“大愿文化园”入口及广场</p> <p class="ql-block">位于“狮子峰”下的“地藏王像”1995年落成,包括基座平台总面积11,602平米,铸像主体面积3,470平米,像高84米,连莲花座高99米,锡杖高109.9米直径1.5米,总高139米,为全球最高大的佛铸像。</p><p class="ql-block">圣像取比丘相,面朝西方端庄慈祥,右手柱锡杖左手持摩尼宝珠;像体为钢筋混凝土与随形钢架的混合结构;像表以2,390块厚8毫米的金铜混材包裹,共耗铜1,168吨,黄金65公斤</p> <p class="ql-block">九华山朝拜的”地藏菩萨”即唐代新罗国(今朝鲜半岛东南部)僧人金乔觉,生于武周万岁通天元年(696年),为国王金氏近族。</p><p class="ql-block">金乔觉24岁出家后,携白犬“善听”赴乘船赴江南,经安徽南陵县到青阳登九华山,于东崖一岩洞(今地藏洞)中苦修。</p><p class="ql-block">唐至德二年(757年),九华山下长老诸葛节偕数人登山,一派荒凉,唯于东崖见岩洞内金乔觉独自闭目端坐,身旁一折足鼎内尚余小米掺观音土饭食,肃然起敬。</p><p class="ql-block">于是众人即为其筹建禅舍(今化城寺)提供素食。一年后金开始收徒垦荒,自给自足。建中二年(781年),池州太守张岩因仰慕地藏而施舍甚厚,郡内权贵纷纷皈依其门下,新罗僧众亦相继前来随侍。</p><p class="ql-block">唐贞元十年(794年),99岁的金乔觉于寺内圆寂,其肉身却三年不腐。众徒遂依《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中“安忍如大地,静虑可秘藏”语,认定其为地藏菩萨,建石塔供其肉身,后又配建了“肉身殿”。</p><p class="ql-block">从此,九华山声名远播,逐渐形成与五台山文殊菩萨、峨眉山普贤菩萨和普陀山观世音菩萨并称的地藏菩萨应化道场</p> <p class="ql-block">位于九子岩地藏王打坐石下的”地藏古洞”就是当年诸葛节一行上山时,在此发现金地藏的</p> <p class="ql-block">位于“赭云峰”与“插霄峰”之间五龙谷的“五龙潭”又叫“龙潭池”,这是流经九华的龙溪水注入五龙湾后依山势成五池一穴一潭;前3池水流平缓,而后二池落差十余米,最终形成了这道“龙池瀑布”景观</p> <p class="ql-block">由九华街进入“闵园”景区的跨“龙溪河”五孔石拱桥</p> <p class="ql-block">“龙溪河”<span style="font-size: 18px;">源于天台、花台群峰,是</span>九华山核心景区的主要河流,它流经下闵园,顺龙溪峡谷下行至桥庵,全长约10公里,沿河游览线长4.5公里,与源头的最大落差330米</p> <p class="ql-block">有“九华山后花园”之称的“闵园”景区位于天台山西麓一南北走向的峡谷中,依次分为上闵园、中闵园和下闵园,总面积约6平方公里</p> <p class="ql-block">“闵园社区党群服务中心”</p> <p class="ql-block">位于闵园社区的“大觉寺”是九华山最重要的寺庙之一,也是佛教禅宗祖庭之一。始建于唐代,历经数次修复与重建,最近一次重建为1928年。现占地面积735平米</p> <p class="ql-block">在约一平方公里方圆的中闵园,至今依然完好保存着建于清末民初的尼众道场21幢,堪称皖南民居式寺庙建筑的代表,其中包括香山茅蓬、胜鬘精舍、九华莲社、九莲精舍和接引庵等安徽省重点寺院</p> <p class="ql-block">位于中闵园的这棵高7.68米,胸径1米的古松为景区一大亮点。该松为南北朝时高僧杯渡所植,距今千余年仍枝繁叶茂,亭亭玉立,因形同凤凰展翅而被冠名“凤凰松”,并有“天下第一松”美名</p> <p class="ql-block">“凤凰松”下的这几块大圆石,被当地山民们戏谑为“凤凰蛋”</p> <p class="ql-block">离“凤凰松”最近的“九华莲社”是一座净土宗比丘专修和传播净业的寺院,1931年建成。该庵系采用垒石技术建造,山门殿悬“慈脩庵”额,内供奉弥勒菩萨和韦陀菩萨。</p><p class="ql-block">穿过山门即主供“西方三圣”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的石墙硬山顶大殿。1982年起一度成为“闵园佛教接待社”,1989年增建了“韦陀殿”;2006年又增建了“观音殿”。现为安徽省级寺院</p> <p class="ql-block">位于“九华莲社”东北上方坐南朝北的“普济庵”又名“普济寺”,本名“净土庵”,始建于民国初年。该寺为民居式建筑,3开间两端带楼,建筑面积224平米</p> <p class="ql-block">“九华莲社”下石阶转角处的“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石刻</p> <p class="ql-block">位于“凤凰松”索道站南侧坐东朝西的“普渡寺”为一民居式寺院。建于1933年,3开间两层楼,建筑面积441.6平米,四周有院墙</p> <p class="ql-block">坐落在中闵园回龙桥头的“大愿茅蓬”建于1926年,坐南朝北,3开间,两端有楼,长10米,宽5米,建筑面积100平米。殿内供奉释迦摩尼像。</p><p class="ql-block">1986年,老殿东侧增建一幢单开间15平米,专供千手观音的“观音殿”;1994年又在“观音殿”东侧增建一3开间92平米,专供西方三圣塑像的新殿,名“大愿精舍”</p> <p class="ql-block">位于“大愿茅蓬”西侧,坐东朝西的两层民居式建筑即建成于1996年的“心愿庵”。</p><p class="ql-block">“心愿庵”原为“心愿茅蓬”住持扩建的尼舍,中堂供奉金地藏菩萨及其门生闵公和道明父子,两侧厢房住宿。后成为一个独立的尼庵</p> <p class="ql-block">2015年3月6日,“心愿庵”时任住持释果定师太以89岁高龄于庵中圆寂。师太上世纪80年代于遁入空门,法名释大慧。后从九华山佛教协会会长苦修,更名果定。</p><p class="ql-block">至本世纪初,释果定终于修成正果,从一名普通比丘尼跃升师太。3月7日,由九华山佛教协会副会长释果卓法师主持,闵园尼庵群全体住持及众尼在“心愿庵”为师太举行了坐缸往生法会(见图)</p> <p class="ql-block">坐南朝北的“大慈庵”坐落在中闵园回龙桥西南侧,建于民国时期,建国初期被毁。1991年于旧址重建,主要供奉“西方三圣”与“十八罗汉”等塑像。</p><p class="ql-block">“大慈庵”现建筑有高7米,长13米,宽9米的大殿3间,两边厢房各一间,另大殿旁有寮房4间,总建筑面积236平米,均为砖木结构</p> <p class="ql-block">“大悲院”地处一三岔路口,北有“太极洞”和“古佛洞”,西南通往“天桥禅寺”(吊桥寺)。有关它的史料不多,只知建于清代中叶,前任主持僧明仁法师有先知先觉异能,2012年坐着圆寂,荼毘(火化)后得几十粒舍利子</p> <p class="ql-block">“太极洞”在古代为道士居所。洞内狭窄低矮,洞长3米,面积约10平米;洞后有池井,绿树成荫,环境优雅。洞旁小平房现有两位年长的比丘尼静修</p> <p class="ql-block">“古佛洞”为常贵法师的静修道场,洞后有一直达峰顶,长约30米仅可容一人通过的狭窄石缝</p> <p class="ql-block">位于龙溪河畔、坐南朝北,始建于1919年的“莲花庵”是一座普通皖南民居式寺院,由前殿地藏殿与后殿大雄宝殿组成。初为尼庵,1949~1953年间为僧寮</p> <p class="ql-block">过了“龙溪河”便进入陡峭的登山路径了。在整个登山过程中须穿过许多石阶、木板路和石板路。有人估算了一下,从山脚到山顶大约有不少于5,000级台阶</p> <p class="ql-block">登山石阶</p> <p class="ql-block">位于中闵园天台景区西麓一南北向峡谷中的“观音峰下院”建成于1934年,砖木结构,为天台峰西观音峰(圆通庵)之下院。</p><p class="ql-block">该院隔插霄峰与九华街对峙,原建筑为石块垒墙白灰溜缝,四面瓦顶,面积138平米,高9米,长11米,宽10米,1996年于老殿西侧又增建了一幢约110平米同样风格的新殿,称“大悲莲社”</p> <p class="ql-block">老殿内主供手持净瓶、端庄肃穆、面目慈祥的观世音菩萨,其左右两侧分别为善财童子和献宝龙女</p> <p class="ql-block">位于老殿西侧是建于1996年的“大雄宝殿”是一幢典型的皖南民居风格建筑,马头墙、青瓦木雕等元素尽显徽派建筑特色。</p><p class="ql-block">殿内正中供奉着“三世佛”(中央释迦摩尼佛、东方药师佛和西方阿弥陀佛),左右两侧分别为观世音菩萨和地藏王菩萨</p> <p class="ql-block">位于“大雄宝殿”的西侧为2014年建成的“毗卢殿”,殿内主要供奉释迦摩尼的法身毗卢遮那佛</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左右两侧为风格迥异分别供奉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的“日王佛殿”和“月王佛殿”(见图)</p> <p class="ql-block">专门供奉弥勒佛的“弥勒寺”。据《佛经》记载:“弥勒佛”为尼泊尔的阿逸多,与同期的释迦摩尼共同修炼,死后投胎孔雀王朝一朝臣家中。新生后随佛主弘扬佛法,终修正果成“弥勒佛”。释迦死后成为佛教新教主,称“未来佛”。</p><p class="ql-block">而中国信奉的“弥勒佛”则是五代后梁时期浙江奉化一名叫“契此”的布袋和尚,他自称是“弥勒佛”化身并把弥勒思想以通俗的语言在中国广泛传播。因而被广大信众尊为“弥勒佛”和“欢喜佛”</p> <p class="ql-block">位于天台峰西侧平台的“古拜经台”又名”大愿庵”,为安徽省重点寺院。该寺始建于唐代,以这幢“大雄宝殿”为主体建筑</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与其左侧的“弥勒殿”</p> <p class="ql-block">两殿之间的窄巷尽头即金地藏当年苦寻相中的修行宝地“古拜经台”,亦是“大愿庵”初始阶段之建筑。此为天台景区人气最旺的打卡点</p> <p class="ql-block">在这间高约2丈宽丈余的敞厅瓦屋里,供奉着金地藏坐像,另于堂中心地面凸起的一块岩石上,有当年金地藏拜经时留下的凹脚印</p> <p class="ql-block">“拜经台”北侧的“地藏殿”主供地藏菩萨,是九华山佛寺的重要配殿之一。因留世谛听仅存于九华山,故属于国家重点文物,也是九华山的镇山之宝</p> <p class="ql-block">进入怪石林立的“天台峰”峡谷</p> <p class="ql-block">“天台峰”峡谷</p> <p class="ql-block">在“天台峰”西麓“拜经台”后壁处,有座高约60米、状若大鹏的巨石伏贴于崖壁之上,喙翅分明,这就是九华山天台景区“三绝”之一的“大鹏听经石”,俗称“老鹰扒壁”</p> <p class="ql-block">相传:古时有一大鹏因采食九华山奇异野果而变成一庞然大物。某日,大鹏于天台上空与一青鸟追逐嬉戏。当得知青鸟是地藏菩萨金乔觉的袈裟后,便决意想拜地藏为师。</p><p class="ql-block">当地藏菩萨端坐东崖诵经时,大鹏便躲在崖后聆听;菩萨往拜经台讲经时,它亦隐身于大石壁听经……。最终从佛经中悟道而成仙,并化身一巨石</p> <p class="ql-block">同样在天台景区的著名怪石“金龟朝北斗”,其成因系花岗石受到三组节理的切割,经历年风化、冲蚀与不均匀崩塌后,形成这座由小型石锥和半圆形石柱组成一翘首仰望星空的石龟造型</p> <p class="ql-block">“拜经台”下谷底有座形似峭立石柱的山峰,因其顶部一块人形岩石神态酷似女相观世音菩萨,遂得山名“观音峰”</p> <p class="ql-block">“观音峰”之巅</p> <p class="ql-block">在“观音峰”东侧一海拔1,100米岩体之巅,一幢三层民居风格楼宇,前傍古道,后接悬崖,东西两侧均为绝壁,此为“观音峰上院”。</p><p class="ql-block">“观音峰上院”本名“观音寺”,原名“圆通庵”,始建于清代光绪年间。1928年扩建后形成今之高台状。现为安徽省重点寺院</p> <p class="ql-block">上院一侧通往“拜经台”的石阶</p> <p class="ql-block">位于天台峰半山腰天台路坐东朝西的“天桥禅寺”又叫“半山寺”或“吊桥寺”。始建于清光绪年间,初名“翠云寺”,为两层民居式建筑。</p><p class="ql-block">该寺背依岩谷面临深渊,寺前原为一座贯通南北的木桥,1985年改建成石拱桥。桥面即寺院走廊,故成“寺在桥上,桥在寺内”之说</p> <p class="ql-block">“天桥寺”被苍松翠柏环绕,凭栏可将“闵园”美景一览无余,亦是“云台三绝”之云海的最佳观赏地。清宣统元年住持法龙圆寂后以金身供于寺内,惜于上世纪特殊年代被焚毁</p> <p class="ql-block">坐落在天台峰山腰天台路的“慧居寺”原名“慧庆庵”,始建于清代,清末曾扩修。1938年重建大殿并加建了寮房,此后更名“慧居禅寺”</p> <p class="ql-block">“慧居寺”没有山门和庭院等附属建筑,缺少佛殿的庄重。但实际上在1938年扩建前山门、前殿及厢房均已筹备就绪。</p><p class="ql-block">然而当“大雄宝殿”刚完工,就因日本人入侵九华而中断了其它所有工程。其间寺院一度成为青阳中学的校舍,直至抗战胜利</p> <p class="ql-block">1982年,“慧居寺”进行全面重修并增建了韦陀殿、祖师殿、藏经楼、三门殿等,建筑面积达540平米,成为九华山中闵园最大的佛寺。</p><p class="ql-block">如今的“大雄宝殿”高10米,宽约15米;殿内正面供奉释迦、药师、阿弥陀“三世佛”及文殊、普贤菩萨,两侧为十八罗汉坐像。</p><p class="ql-block">由正殿后门步出,穿巷道上石阶即来到后殿。后殿两层,底为“地藏殿”上为“观音殿”。现该寺已被国务院确认为汉族地区重点佛教寺院</p> <p class="ql-block">位于天台路的“吉祥寺”为一普通寺院,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原为僧寺,1991年起为尼庵。2009年重建。</p><p class="ql-block">“吉祥寺”大殿正中供奉娑婆三圣,即主尊释迦摩尼法身佛毗卢遮那,两侧为地藏王菩萨和观世音菩萨;大殿两侧供奉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p> <p class="ql-block">位于海拔800米天台路旁依山就势的“复兴庵”始建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以垒石技术建造,花岗石地基,建成后因清王朝被推翻民国建立而取名“复兴庵”。</p><p class="ql-block">全庵由两座隔路对峙的殿堂组成,黄色外墙的为百年老殿,悬额“古复兴庵”;白色外墙的为1995年增建的“韦陀殿”。现为安徽省重点寺院</p> <p class="ql-block">位于登山石阶旁的“长生古洞”为一个仅可容纳一人的山洞,堪称九华山最小的尼庵</p> <p class="ql-block">天台景区的“三绝”之二即“摩崖石刻”。在整个景区中,有各式摩崖石刻群20余处,均分布于山间小径旁的崖壁上,年代最早的是2018年发现的北宋嘉佑年间的一幅石刻</p> <p class="ql-block">镌于天台青龙背岩壁上的“高哉九华与天接,我来目爽心胸阔”字样的隶书石刻为九华山面积最大的石刻,每字长78厘米,宽57厘米,系由原国民党第22集团军司令暨第五绥靖区司令长官孙元良所题</p> <p class="ql-block">镌于“翠云庵”下石板路旁悬崖上的“江南第一山”摩崖石刻,系1923年秋时任民国政府国务总理的徐世英题写</p> <p class="ql-block">镌在祇园寺东山石壁上的“固我山河”楷书石刻,每字长宽均134厘米,1937年由国民党第二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唐式遵题</p> <p class="ql-block">镌于天台山顶岩壁上的“一览众山小”楷书石刻每字长37厘米,宽45厘米,落款是“光绪辛丑年(1901年)东至谢徽、怀宁马琨游天台题”</p> <p class="ql-block">“天台峰”登山栈道旁崖壁上的石刻“天梯”</p> <p class="ql-block">镌于天台寺渡仙桥下桥洞大石门岩壁上的“非人间”石刻,每字长73厘米,宽37厘米,落款为“康熙五十六年季春月观察使三韩人朱作鼎题”</p> <p class="ql-block">“天台峰”下路旁崖壁上的“山径古道,佛国洞天”摩崖石刻(未知名)</p> <p class="ql-block">在闵园、后山、天台,花台及百岁宫附近,步行登山的游人一定可以在山路两旁岩石、树丛或建筑物上发现一些逗人的小黄猴(野生猕猴),估计总数几达200只</p> <p class="ql-block">“天台索道”是九华山唯一观光索道,其下站位于闵园景区大觉寺北150米的洼地上,上站设在木鱼峰南侧20米山坳中</p> <p class="ql-block">该索道建于1993年,2012年改建后选用进口单向循环脱挂式吊箱。全程1244.31米,高差469.5米,纵跨闵园、天台两大核心景区</p> <p class="ql-block">坐在索道吊箱里,沿途的山川秀水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从低矮的丘陵到海拔逾千米的巍峨高峰,统统都被踩在脚下</p> <p class="ql-block">在索道上站附近,人们抬眼就可以看到位于“十王峰”西侧峡谷中的这座“双桃峰”。“双桃峰”又叫“双桃石”,为一高高耸立的石岩柱顶端并卧的两块巨石。</p><p class="ql-block">两石上尖下圆,形似两颗巨大的仙桃,故得名。然而人们若是在“钵盂峰”遥望该石,它又似二士并立,故又名“二士峰”</p> <p class="ql-block">“花岗岩柱峰”又叫“蜡烛峰”,其成因系岩体内发育两组垂直节理,经千万年风化后形成孤独耸立柱状石峰,远远看去峰顶的松树酷似风中摇曳的烛火,煞是神奇</p> <p class="ql-block">坐南朝北、<span style="font-size: 18px;">横卧于天台、玉屏两峰之间的凹地上</span>位于“天台寺”坐落在海拔1,306米的“天台峰”顶,它又叫“地藏寺”或“地藏王寺”,是九华山位置最高的寺院</p> <p class="ql-block">“天台寺”始建于宋代,明洪武元年(1368年)、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和光绪十六年(1890年)三次重建;1998年重修大殿。</p><p class="ql-block">大殿为硬山顶三层走马通楼式框架结构双重檐殿宇,建筑面积1,456平米。其历史悠久,相传当年金地藏曾在此址住过,故四方佛教信众朝拜地藏圣迹时必往此处</p> <p class="ql-block">“天台峰”俯瞰</p> <p class="ql-block">位于“天台寺”前的单孔纯石板砌的“渡仙桥”建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1年),全长26米,宽1.5米</p> <p class="ql-block">与“天台峰”遥相呼应的九华山第一高峰“十王峰”海拔1,342米,山体由花岗石构成。站在峰顶环望,山水相映,奇峰迭起,怪石嶙峋,涌泉飞瀑,满眼尽是秀美景色</p> <p class="ql-block">“十王峰”之巅</p> <p class="ql-block">若说九华山很大很险,谈不上;但若提及庙庵之多,它可是当仁不让地名列榜首。据说历史上庙庵最多时近有300余座,如今仅余99座要做到面面俱到都十分困难,而且因游览线路与登山途径不同,加上部分地段因施工封闭,故许多较有名气的景点无法近距离领略其风采,謹能将所亲历过的作个简单记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