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与济南(2)老舍笔下的济南

杰子

<p class="ql-block">毫不夸张地说,老舍先生是济南最好的形象推广大使。我不知道先生那篇发表于1931年4月的《济南的冬天》是哪一年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我只知道三十多年前十几岁的我在北方的一个小镇上背诵这篇课文,三十多年后的今天,我十几岁上初中的娃儿在济南依然在背诵它。一篇文章的魅力到底有多大,我身边的一些年轻的朋友说,他们确实是因为向往济南的冬天才选择来到这个城市的。</p><p class="ql-block">那么,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老舍先生最喜欢的是济南的哪个季节呢?很多朋友可能会不假思索地说:“当然是冬天啊!”因为先生笔下济南的冬天实在是太美了,你看那山---“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你看那水---“不但不结冰,反倒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还有那天空---“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些当然就是证据啊!我刚开始也是这么认为的,及至读了先生的《济南的秋天》、《大明湖的春天》、《春风》等文章后,我才确信,老舍先生确乎是最喜欢济南的秋天的,因为济南的春天风太大,夏天太热,冬天纵然是响晴的,但毕竟是北方的冬天,所谓的温晴也是和多风的北京和多雾的伦敦相比较而言的,济南的冬天实在并不算暖和,尤其是在九十年前没有暖气和空调的时代,冬天应该也是不好过的吧!</p> <p class="ql-block">“济南的秋天是诗境的。设若你的幻想中有个中古的老城,有睡着了的大城楼,有狭窄的古石路,有宽厚的石城墙,环城流着一道清溪,倒映着山影,岸上蹲着红袍绿裤的小妞儿。你的幻想中要是这么个境界,那便是济南。”老舍先生在《济南的秋天》里这样写道。在《大明湖的春天》里,老舍先生更是直截了当地说:“济南的四季,唯有秋天最好,晴暖无风,处处明朗”。本是一篇写大明湖春天的散文,末尾却一直在夸秋天,也是奇了。所以我有理由相信,如果当初被选入语文课本是先生的《济南的秋天》,那么因秋天的诗境美来济南的人绝对不会比因冬天的响晴而来的人少。</p><p class="ql-block">湖(大明湖)光山(千佛山)色之外,趵突泉在老舍笔下是什么样子呢?“泉太好了。泉池差不多见方,三个泉口偏西,北边便是条小溪流向西门去。看那三个大泉,一年四季,昼夜不停,老那么翻滚。你立定呆呆地看三分钟,你就觉出自然的伟大,使你不敢再正眼去看”。“池边还有小泉呢:有的像大鱼吐水……有的像一串明珠……有的半天才上来一个水泡……有的好几串小碎珠一起挤上来,像一朵攒整齐的珠花,雪白。……这比那大泉还更有味。”有趣的是,但凡提到趵突泉,无论是在散文里还是小说(《文博士》)中,作者和小说的主人公身旁必得有一些个嘴里葱味四射的人。济南的大葱是有名的,先生写的《一些印象》中的第三节也曾赞美过济南大葱的水灵灵和甜津津,可这生葱味儿要是从人的嘴里呼出来,就不那么美气了,先生大概曾经深受其苦,所以每每提及。</p> <p class="ql-block">让我们把视线再转向南新街45号院,这是老舍先生在济南的“乐安居”。前面曾经提到过的那张在小院中拍的全家福,上面的题诗“爸笑妈随女扯书”中的“女”是老舍先生的大女儿,因出生在济南,故取名舒济;而“篮里猫球水里鱼”的“猫球”是老舍先生当年养的一只猫,名字就叫球,这只猫后来成了老舍先生给火星上的那个城取名做“猫城”的灵感。老舍先生爱养花,小院里当年摆满了盆花,尤其是两盆白莲花,先生爱若珍宝,天天作诗夸莲花亭亭玉立。</p><p class="ql-block">从1930年10月的《一些印象》到1945年12月在重庆北碚完成的《八方风雨》,老舍先生笔下写济南的散文、诗、书信共27篇,小说共5篇(根据《济南老舍纪念馆》中所列目录统计)。我想先来谈谈小说。五篇小说中,《爱的小鬼》、《歪毛儿》、《上任》为短篇,《文博士》和《蜕》都是长篇。在《文博士》中,从海外留学归来的文博士为了钱和权的所谓前途不择手段向上爬;而《蜕》中,一群从沦陷的北平逃出来的流亡学生,热血沸腾,誓为国家的抗战事业奉献青春和热血。两篇小说都以济南为背景,可惜都没有写完,实为憾事。当然最遗憾的是已经完成的以济南五.三惨案为背景的长篇小说《大明湖》,不幸毁于上海一.二八战火,后来,先生从《大明湖》中摘出最精彩的那部分内容写成中篇小说《月牙儿》,通篇都是主人公的心理独白,和济南有一点联系的好像只剩下了“柳枝”、“嫩蒲”这样的字眼。</p> <p class="ql-block">相较于小说,散文、书信类作品对济南的描述更直观,也因此,在散文中先生对济南的情感抒发更直接、更强烈。按照时间顺序,我把先生写济南的散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1930年至1934年间的作品,定义为“在济南”;第二部分是1937年7月之后的作品,定义为“逃离济南”。两个时间段内的作品无论在内容上还是情感上都有明显的不同。“从民国十九年七月到二十三年秋初,我整整的在济南住过四年。在那里,我有了第一个小孩,即起名为‘济’。在那里,我交下不少朋友:无论什么时候我从那里过,总有人笑脸地招呼我;无论我到何处去,那里总有人惦念着我……在那里,我努力地创作,快活地休息......”这是《吊济南》中的第一段文字,先生总结了自己在济南四年的生活,不仅经历了新婚燕尔、初为人父这样重要的人生阶段,在事业上也渐入佳境,创作颇丰,可以说济南四年是先生的年轻快意时光。</p><p class="ql-block">对一个城市的感受,初次接触时说出的话总有些个“口无遮拦”,慢慢地,日子久了,所谓“事与事的联系,人与人的交往”,人与城市渐渐生出了感情,这时的吐槽便往往变成了一种“恨铁不成钢”式的不吐不快。先生初到济南,吐槽济南的马车、洋车、马路,率性、直白,读时让人大笑,与其说是善意的调侃,不如说是对济南这个陌生城市最新鲜的印象。济南秋天的湖光山色,冬天的响晴,趵突泉的三股泉水以及齐大校园的夏天先生都是极喜欢的,但趵突泉周围环境的嘈杂、凌乱,大明湖变成了水田,内城道路的狭窄不平,普通百姓的没文化、无见识,在济南五.三惨案、东北九.一八事变及上海一.二八事变后,民国政府的不作为,老百姓的麻木不仁,凡此种种,却也像鲠在先生喉里的一根刺,不吐不快。在《国难中的重阳》这首诗中,先生感叹道:“谁知道‘九一八’,谁爱记着那臭‘五三’”;而在《更大一些的想象》中,先生更是直言:“济南本来是极美的,可惜被人们给糟蹋了。”</p> <p class="ql-block">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8月,老舍先生及家人从居住了三年的青岛返回济南。时局日益动荡。9月,日机轰炸济南,城内人心惶惶。因为经常在报纸、刊物上发表作品,老舍先生担心城陷后自己被抓既而被逼着做“汉奸”,思虑再三后,他于11月15日夜撇下妻儿独自“逃离”了济南,去往武汉。当时的情景,在先生后来的作品如《南来以前》、《八方风雨》等中都有记载。文章中有一首记述一家人离别情形的诗,读来让人潸然泪下:“弱女痴儿不解哀,牵衣问父去何来?话因伤别潜成泪,血若停流定是灰。已见乡关沦水火,更堪江海逐风雷;徘徊未忍道珍重,暮雁声低切切催。”</p><p class="ql-block">济南是老舍的第二故乡。谁能不爱自己的故乡呢!老舍先生对济南的爱,藏在每一篇写济南的文章中,设若只能挑一篇来看,我推荐《吊济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5px;">(摘自齐鲁壹点)</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