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行之七:中国第一爱河—花溪公园

蓝天白云(一鸣)

<p class="ql-block">花溪公园位于贵州贵阳市南郊17公里花溪区内,占地800余亩,地形以山地为主,山域面积占总面积的81.5%,平均海拔1140m。</p> <p class="ql-block">花溪公园所地处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南明河自广顺流入贵阳,其龙山峡至济番桥一段,称花溪河,沿溪两岸,山水交融各具特色,丰富的水资源与发育完全的喀斯特地貌形成了山环水绕的美丽景观,<span style="font-size: 18px;">河水清澈见底,四周景色明秀,</span>花溪河被誉为“中国第一爱河”。</p> <p class="ql-block">花溪公园四山夹一水、一水带四山,四山即麟山、蛇山、龟山和凤山,麟、蛇据北岸,龟、凤峙南岸,一水则为花溪河。</p> <p class="ql-block">花溪公园地处亚热带气候,年均气温为14.9°C,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湿润,空气清新,具有生态“大氧吧”、天然“大空调”的美称。</p> <p class="ql-block">花溪公园融山水、田园景色、民族风情为一体,是贵州省著名风景区,被誉为贵州高原明珠。</p> <p class="ql-block">花溪公园是花溪水流到最平缓处的一段,位于花溪镇中心,身居闹市而取静,这段溪水平缓,水面铺开如一面巨大的镜子,把两岸垂柳、竹林和花树都倒映在水中,春天的花溪,百花盛开,待到落英缤纷时,花瓣飘零,浮在水面,水中就带着阵阵清香。</p> <p class="ql-block">从放鸽桥到放鹤洲,清流被河床上杂陈的石礁牵引,时分时合,悠然回环。一道天然岩嶂从东南向西北隆起,将河水折成两叠。瀑流之上,有石磴百余蜿蜒如龙脊,供人来往。</p> <p class="ql-block">放鹤洲上,是一泓平静的深潭,接着就到了坝上桥。坝上桥连接龟、蛇二山。桥的一面瀑流奔腾,飞珠溅玉;另一面积水渊深,沉沉如静。动与静、有声与无声,融为一体。</p> <p class="ql-block">麟山是花溪公园主峰,外型酷似凶猛的麒麟,有“云卷青麟”之名。麟山最高,山顶独石嶙峋,若麟角,麟山以此得名。在麟山顶向下鸟瞰,整个花溪公园美景尽收眼底,使人有了“一览众山小”的凭空驭气之感。</p> <p class="ql-block">山下花圃农田,朱桥碧水,楼台亭榭,宾馆别墅,绿树纷墙,历历如绘。由麟山石条小路盘曲而上,半山有一名叫“飞云岫”的天然石洞,洞外的“飞云阁”在危崖之际可供游人休息观景。山巅悬岩如麟角峥嵘,顶端“倚天亭”依山指天,玉树临风。</p> <p class="ql-block">龟山如同一年迈老匍匐于公园之中,“山势西来,河水东去”山中一阁,供游人闹中取静,品茗对弈。山左“玉棋亭”,山右有坝上桥。</p> <p class="ql-block">蛇山与龟山遥相呼应,山势盘曲为三个小岫,岫顶左、中、右分别为“柏亭”、“蛇山亭”和“观瀑亭”,并在坝上桥与龟山相连。凤山处于田圃阡陌的平地之中,在山顶可见村寨小径如银蛇舞龙盘伏在花丛中田野上,蛇山舞麟前,凤山立龟后,各得其所。</p> <p class="ql-block">主要景点有音乐广场、芙蓉洲、百步桥、坝上桥、麟山、龟山、松柏园、碧桃园、牡丹园、 竹莲池、棋亭、憩园、西舍、戴安澜将军衣冠墓、平桥、黄金大道等。</p> <p class="ql-block">公元1638年(明崇祯十一年),徐霞客由贵阳前往长顺,在《黔游日记》中,对花溪流经的地方有五次记载。</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花溪公园雏形始于1787年(清乾隆五十二年),由举人周奎父子营造。</span>当地柏杨寨塾师周奎家,在六十五年中,接连有五人科举高中。周家喜地方灵秀,于是先后在麟山建楼,龟山筑阁,蛇山种柏,缀以双亭,并在河中叠石为坝,潴水为潭,疏浅渚为洲,修隙地为屿。周奎长子周石藩还修一庭完,名“借花草堂”。从此,花溪山水初露光彩。</p> <p class="ql-block">1935年红军长征时,在花溪佯攻贵阳,红一、红二方面军都曾经路过花溪,毛泽东、朱德也曾进驻花溪。</p> <p class="ql-block">在麟山上建倚天亭、飞云阁,龟山上建清晖楼,蛇山上建归咏亭;在园中增建了憩园(东舍)和尚武俱乐部(西舍),取坝桥风月之意建了坝上桥,借唐人旗亭画壁和宋人旗亭卖酒之典建了旗亭。</p> <p class="ql-block">1936年时任贵阳县长刘剑魂以“花溪”为试点开展县政计划,按照开发建设花仡佬风景区的整体设想,采纳了罗浮仙的建议:将“花仡佬”改名为“花溪”,寓意“花开四季,碧水长流”,并亲笔书写了“花溪”二字,让人刻成石碑,立于济番桥头,济番桥也改作了花溪桥。</p> <p class="ql-block">刘剑魂卸任后,其风景区建设规划尚未完全实现,继任者李大光接手继续建设,但是不久便面临着经费短缺的困扰,甚至一度停工,幸得有包括时任国民政府军政部长何应钦在内的社会各界的撮合。1939年4月,以吴鼎昌为省主席的黔省政府批准成立公园建设筹备委员会,公园名同时敲定为“中正公园”。</p> <p class="ql-block">何应钦,吴鼎昌二人均为蒋中正手下重量级之军政大员。公园名“中正”,经费便有了着落,1940年3月,公园建设基本完工。</p> <p class="ql-block">贵阳解放后,正式改名“花溪公园”,公园建设得到了进一步的重视,先由贵阳市直接管辖,1985年划为花溪区管理。河流林木得到保护,亭台楼阁得到修葺,道路桥梁得到改造,园内布局更为合理,花溪公园为此赢得了“高原明珠”之美誉。</p> <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在小洲之间架起了蜿延曲折的放鸽挢、百步跳磴,扩建了碧桃园、荷花池、松柏园、桂花园、牡丹园等,新建了音乐广场。历代建园者都力图保留公园的天然本色,顺山水之势而为,亭台、小洲、花圃、石桥,无不与四周的环境融为一体。</p> <p class="ql-block">1959年陈毅元帅曾游花溪,花溪成为陈毅最爱的风景之一,陈毅元帅曾赋诗称赞花溪:“真山真水到处是,花溪布局更天然。十里河滩明如镜,几步花圃几农田。”</p> <p class="ql-block">1960年4月30日,周恩来总理访问缅甸、印度、尼泊尔等14国回国后和邓颖超一起乘机抵达贵阳,到贵阳花溪作短暂休息。</p> <p class="ql-block">解放后陆续莅临花溪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有邓小平、贺龙、聂荣臻、罗荣桓、胡锦涛、江泽民、李鹏、乔石、朱镕基、李瑞环、吴邦国、罗干等。</p> <p class="ql-block">戴安澜将军衣冠冢位于贵阳市花溪区花溪公园内,原系土堆墓,2002年花溪区人民政府投资60万元改建为陵园,整个墓地占地2800平方米,是花溪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戴安澜,自号海鸥,安徽无为人,黄埔军校第三期毕业生,早年参加过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屡有建树。35岁时升任国民革命军第二百师师长,1942年二百师被派往缅甸与侵缅日军作战。戴安澜将军受重伤,牺牲于缅甸荒野。</p> <p class="ql-block">1942年5月26日,一代抗日名将戴安澜牺牲在缅北一个距祖国只有100多公里之地的茅邦村,年仅38岁。1944年,日军从湘桂路一路直下,形势所逼,只好将灵柩从全州转至贵阳。<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戴安澜</span>妻子王荷馨及胞弟戴子庄商议决定,择山明水秀的花溪公园内葫芦坡为安葬之地,将军英灵得息花溪山水之间。</p> <p class="ql-block">1946年9月,戴安澜妻子王荷馨女士举家东归,要迁柩返归故里(安徽芜湖),移柩时,花溪人恋恋不舍,希望保留衣冠墓。于是,原贵筑县(现贵阳市花溪区)县长唐棣在征得家属同意后,以将军生前穿戴过的皮靴、军帽在原葬灵柩处建了衣冠墓,以供后人瞻仰。</p> <p class="ql-block">花溪公园百步桥,又称跳墩,因由一百三十多个相隔两尺左右的石墩立于河上,游人跳踩石墩而过,故名。</p> <p class="ql-block">花溪河上的百步桥,有石磴百具弯弯曲曲置于河坝上,一步一磴,微露水面,游人经此必鱼贯而行,望水中倒影,飘飘欲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