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者:龙政委</p><p class="ql-block">编辑:杨雪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渭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其东西横贯陕西省中部所形成的渭河平原,自古以来土壤肥沃、水草丰美,适宜于人类居住。</p><p class="ql-block"> 这里有212万年的人类生活史、8000年的农业定居史、5500年的建城史和2500余年的建都史。长期的人类生活与发展,在这里遗留下了无数艰苦奋斗的印迹。</p><p class="ql-block"> 这里更是悠久的中华文明的起源地之一,特别是半坡时代的鱼鸟交融、庙底沟时代的华夏之花,更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凸显了远古先民筚路蓝缕、执着不屈的探索精神,折射出中华民族奋勇向前的思想精髓。</p> <p class="ql-block"> 现一般认为渭河有三个源头:一为发源于甘肃省渭源县鸟鼠山品字泉的禹河、二为发源于甘肃省渭源县西南豁豁山的清源河、三为发源于秦岭南部山区的锹峪河,但由于禹河、锹峪河均为季节性河流,枯水期经常干枯断流,因此认为清源河为渭河的正源。《山海经》是我国先秦时期的一部地理著作,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内容丰富、风貌独特、学术价值极高地理著作。在《山海经》的西山经中曾有关于渭河的记载“(西山)又西二百二十里,日鸟鼠同穴之山,其上多白虎、白玉。渭水出焉,东流注于河。其中多鳋鱼,其状如鳣鱼,动则其邑有大兵”。关于孕育了华夏文明的渭河,你了解多少呢?</p> <p class="ql-block"> 渭河就这样在远远的守护和眺望之中,自西向东,收容了秦岭北麓72条奔腾河水,从黄土丘陵沟壑之中,携带者馈赠与祝福,一路奔流到了宝鸡、渭南一带,渭河冲击形成的平原就是如今的关中平原,人口密集、物产富饶,是陕西的工业、农业发达之地,号称“八百里秦川”。在陕西,渭河灌溉着两岸1400多万亩良田,养育了近65%的人口,支撑起了65%的GDP,奠基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被关中百姓亲切的称呼为“母亲河”。</p> <p class="ql-block"> 渭河奔流800余公里,终于在潼关注入黄河,三国时期著名的潼关之战便发生于此,古潼关更是位居中华十大名关第二位,仰韶文化也发展于此。如今的潼关肉夹馍也是闻名遐迩。整理渭河的相关资料时,仿佛看着神话人物为了苍生百姓奔波劳苦,仿佛走过了几千年华夏文明的繁衍生息,仿佛随着渭河奔流而下。人类亘古不变的执念与梦想就是临水而居、择水而憩,渭河是那样的普通,它不过是高山之水顺着地势而下;渭河又是那样的不普通,它为百姓冲刷了肥沃的土地、孕育了文明的火种。</p> <p class="ql-block">从西到东,渭河由甘肃渭源县鸟鼠山奔向黄河的怀抱,千万年来,涛声不息。渭河在岁月深处流淌,看风云变幻、斗转星移。在渭河支流浐河的东岸,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丰产,人类文明的童年故事——仰韶文化,就书写在这方热土之上。</p> <p class="ql-block">在渭河的见证下,半坡人营建的聚落茁壮成长。勤劳智慧的半坡人在彩陶上画出人面鱼纹,告诉来者:他们是大河的儿女,他们创造的文明是大河文明。渭河的波光浪影里,闪烁着萌动的文明之光。</p> <p class="ql-block"> 渭河水不舍昼夜地流淌,秦孝公在商鞅的辅佐下国力日强,于是将国都从阎良的栎阳搬到了咸阳,因为这个地方处于渭河北岸,关中平原北边山脉的南边,山南水北谓之阳,故名咸阳,从此中国历史上轰轰烈烈的大一统时代从这里开始展开。在秦国人眼里,渭河就是天上的银河,咸阳宫就是北极星,其它的宫殿按照二十八星宿围着渭河修建,昭示着天命。每灭一国,秦始皇就在渭河南岸修一座宫殿,将灭国后抓来的宫女关在里头彰显自己的丰功伟绩,后来又在渭河南岸边修建阿房宫,可是没等修完自己却死了,杜牧一首阿房宫赋让阿房宫流传千古。</p> <p class="ql-block">公元960年,北宋建都汴梁(开封),可是由于连年战乱和砍伐,开封城的周围,已无建筑木材可用。宋太祖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尚书左丞相出身的高仿出任秦州知州,在巡视秦州时发现,天水境内渭河沿岸有成片绵延不断的原始森林,而百废待兴的开封城正在大兴土木,兴建大都市,急需大量的优质木材。这位精明的知州深知,将渭河上游采伐的木材运到开封,不仅能解决兴建都城问题,还有丰厚利润可赚。于是立即招募300名士兵,建立采造务,开辟从天水溯渭河向西,直达武山的伐木通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时天水境内的渭河上游是宋、金和吐蕃人交战的前沿阵地。驻守在秦州的宋军,一方面要防备金兵和吐蕃军队进犯,同时还肩负采伐木材、看护从渭河漂向开封城木料的任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接下来的四五十年间,他们在甘谷、武山一带源源不断地砍伐木材,生长在渭河南北山岭上的千年古树被一棵一棵伐倒,然后运送到武山、甘谷和天水一线的渭河渡口,再由专人将一根一根的巨型原木编成木筏,推入渭河,任凭滚滚渭河水将成排成排的木料漂向关中,进入黄河,漂向开封。</p> <p class="ql-block">行走渭河,我们无意间发现了一位与我们的行程暗合的英雄人物。他曾辗转汉中、陇南、宝鸡,近后半生穿行在秦岭险峻的山谷中,想要跨越渭河流域而不得,最终星坠渭河岸边的五丈原,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赤诚肝胆,于历史深处留下千古叹息。</p><p class="ql-block">他就是羽扇纶巾的蜀汉丞相诸葛亮。</p><p class="ql-block">风起定军山</p><p class="ql-block">2020年12月22日,汉中勉县的天空中飘落了片片雪花。在飞雪和松柏的掩映下,定军山下的武侯墓显得愈发庄严肃穆。北风吹拂着定军山上的林木,簌簌有声。它们仿佛都在讲述那个1000多年前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诸葛亮非凡的智慧和杰出的政治才能是构成诸葛亮文化现象的基本要素。史书中的诸葛亮,治国有度、治戎有方,为百姓所爱戴。可以想见,当时蜀国的百姓、官员,就是诸葛亮文化现象最初生长的土壤。而诸葛亮文化现象的核心,则是其自身所具备,为社会各阶层所推崇的个人品质。对于君王,诸葛亮忠君爱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对于同僚,诸葛亮清正廉洁,不谋私利;对于下属,诸葛亮赏罚分明,执掌有度……诸葛亮的不同特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不同人群的精神需求,成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优秀品格的象征。也因为此,漫长的历史中,人们乐于去肯定他、赞颂他,同时也在编织着许多有关他的动人传说,丰富着诸葛亮形象。</p> <p class="ql-block">滚滚的渭河水,从陈仓带着中国二字,跨过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咸阳古渡,吸纳了来自沣河流淌着诗经和佛经的水,在灞河入渭口融入了华胥氏的血脉,一路向前,向世人展示了泾渭分明的奇观,继续向前奔去,跟奇险的华山打声招呼,终于来到渭河入黄河口了。在这里有一座关隘潼关,因为它关中之地才叫关中,因为它的失手,让唐王朝在安史之乱中差点毁灭,因为八百关中冷娃宁可在这里跳黄河坚决不退一步,小日本想从这里进去关中之地,进而效仿忽必烈灭亡南宋灭中国的企图落空,虽然西安被小日本飞机炸的不成样子,但小日本的铁蹄愣是没有踏上关中一步。</p> <p class="ql-block">1935年8月9日由程子华军长、徐海东副军长、吴焕先政委率领的红二十五军,以及刘华清等人率领的部队从陕西双十(石)铺进入甘肃,途经天水,路过新阳镇(古沿河城),在当地群众的帮助下,分别从胡大渡口和温家集渡口过渭河。那一天,胡大村正在看守水磨的磨工、船夫,叫来了正在赶集的二十余名农民,帮助红军渡河。二十多人每人捐献一条土布(一条土布约3丈长),然后将二十多条土布结成两条长布绳,在渭河东西两岸由八个农民用劲拧住绳头,战士手扶布绳涉水过河,每10名战士中间有1名农民带队助渡,体弱的乘船渡河,女兵则由熟悉水性的磨工背着过河。整整大半天,才把部队全部护送过河。</p> <p class="ql-block"> 渭河,一条有故事的河,一条沧桑的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应该尽最大的努力保护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现在的渭河,在西安和沿线城市老百姓的庇护下,环境得到极大的提升,河两岸修建了很多的公园,绿道,河水也变得越来越清。如果你来西安旅游,是不是应该来到河边,沿着崭新的步道,吹着和煦的微风,看一看想一想,沉醉在这美景中。</p> <p class="ql-block">【喝火令】渭河之水昼夜流</p><p class="ql-block"> 中国★灵儿</p><p class="ql-block"> 水面空无影,波临滢澈久,世间争斗逐旋流。闲罢眺远千里,两岸许多湖。</p><p class="ql-block"> 背靠丰秦岭,迎来盛世铺。泛观华夏矗高楼。河渭回眸,河渭岁悠悠。河渭梦中灵儿,化作影飘舟。</p> <p class="ql-block">【石州慢】与君共乘渭水帆</p><p class="ql-block"> 中国★灵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仙峦秦岭,姿亘色狂,山雾弥漫。青蜒忙碌穿梭,白鹭偶然飞窜。云蒸万象,慰看几流天星,远远难绝朝天散。满眼渭河清,宛如长龙盘!</p><p class="ql-block"> 心乱。只因孤影,不见圣贤,与吾相伴。多想并肩携手,同挨宵旦。徜徉路远,忘却尘世炎凉,消除多少无名患。可否借余年,共游尧天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