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此青绿观黄栌

若瑜

<p class="ql-block">  仿佛一夜之间,家里的那盆黄栌就冒出颗颗嫩芽,浅浅绿绿,一簇簇的,向阳而生,就像给整个春天问候报好。</p><p class="ql-block"> 记得住进这个背靠天马山、前瞰浏阳河的小区不久,西乡柏加山一位精于盆景艺术的老同学就送来这盆有灵性的植物。为啥说有灵性呢?一则它造型端庄拙朴,“L”字形的躯干遒劲有力;二则它春天发芽,夏秋两季绿叶如盖,到了冬天叶子慢慢变黄,枯萎直至脱离躯干,刚好完美地演绎了春夏秋冬、四季轮回的生命历程。它遵天命,循天时,特有的植物生命钟充满灵性,让人打心眼里喜欢。它不仅装点美化了平淡普通的家居生活,而且见证了日出日落、清风祥云,吐纳着山色空灵的万千气象,那有如从指缝中溜走的时间,白云苍狗,岁月如梭了无痕。</p><p class="ql-block"> 宋代诗人张耒有诗:“黄栌木性坚且韧,赤山矶上生古根。”我仔细观察着这蔸黄栌。到我家“落户”已有三年多了吧,树枝不见怎么长,淡定从容,缓慢如昨。它的树皮呈浅灰色的皲裂,斜斜的皱纹尽显沧桑,摸起来很是粗糙。它的根部粗壮,到了躯体中部有两根枝条许是造型的缘故已被切除,留下平整的刀痕。越往上枝条越细,椭圆形的树叶就靠细长的叶柄挂在枝条上,叶片不多但且匀称、厚实。令人惊奇的是从长出叶苞、吐出绿芽,直至绿油油的叶子长大成型,中途没有哪片叶子脱离母体、从树干上掉落下来,真是“好树还需绿叶配、一个也不能掉下队”。</p><p class="ql-block"> 黄栌恐怕是我家里最好打理的植物,不用剪枝,很少施肥,几个星期不理它不浇水没一点事。而且就摆放在太阳直射的位置,从上午一直晒到下午,到了酷夏三四十度的高温炙烤,除了叶片稍微有点恹恹外,照样展示它茁壮的身姿,而且第二天又是绿意浓浓。</p><p class="ql-block"> 夫人喜欢在黄栌边上闲坐发呆,或是沏茶待客,海阔天空之间,有一种“只在此山中”的出离之境。而我喜欢一个人静静地捧着一本书,泡一杯绿茶,一卷在手,遨游书海,遇到精彩句子就忍不住摘抄下来。当然我更多的是读报纸,看到重要的内容,文采斐然或与自己心有戚戚的文章,我就立马剪下来,贴在剪报本上。这么多年竟还保留如此习惯,连我都惊诧莫名,都什么年代了,互联网海量的资讯信息随时随地可上网搜寻查找,还剪刀浆糊,这是好传统还是丢之不去的陋习?</p><p class="ql-block"> 心情高兴时我喜欢坐在黄栌边上,摩挲下树叶,跟它照张相,共享喜悦。不高兴懊恼时,我也靠近黄栌,望着它发呆。当然,我最喜欢的还是与黄栌共抹一束阳光,太阳照着它也照着我,光影迷离,炫人耳目。都说一米阳光是治愈系里面最好疗伤的药品,这蔸与我共处一室、朝夕相处的黄栌,是否也知道我的喜怒哀乐,是否能够一解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忧愁?</p><p class="ql-block"> 东风西渐,寒风乍起,枝叶扶疏,立冬后黄栌的叶片一夜就见黄了,由黄到红,好像就在一瞬之间。推开窗户,一阵冷风灌进来,叶子竟簌簌往下掉。生命神圣,落叶归根。我捡起掉在地板上的叶片儿,干枯易碎,叶脉清晰可见,闻一闻浅浅的清香。我把它夹在书本中,用不了三两天,叶片压平后便是很好的书签。我突然想起三十年前上师大捡拾麓山枫叶,也是夹进课本,待干燥后作为礼物赠送给同室同窗。礼轻情意重,同桌的你是否还记得那枚红叶书签呢?</p><p class="ql-block"> 不好大贪功,不矫揉造作,不巧言令色,不卑躬屈膝,黄栌就是这品性,不卑不亢,冷暖干湿、风霜雨雪都默默承受。我把剩余的叶片都收集起来,放在盆栽中小砾石的上面。光秃秃的躯干,依然有股遒劲的力量,始终蕴含着新的生机、新的希望。</p><p class="ql-block"> 经过漫长的冬天,黄栌终于苏醒了。那悄然萌动的第一丝绿芽,似乎惊喜地告诉大家,它已准时与春天相约,叶片开始蓬勃生长,只此青绿,不但装扮人间,更与我们共度春夏秋冬。</p><p class="ql-block"> (记于2024年春月)</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