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清记忆的深井

芝婳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记忆里的小故事(五)母亲的青年时代</p> <p class="ql-block">  青年时代的母亲天真活泼、聪颖、善良,在母亲十岁左右时,县城里来了一拨解放军,解放军的宣传队就住在外婆家里。这时的母亲天真活泼、爱唱爱跳,宣传队排节目时她总跟在后面学,宣传队大队长和那些大哥哥大姐姐们也都非常喜欢她。都爱教她唱歌跳舞,还给她讲一些革命道理:“解放军是老百姓的队伍,是为人民打天下的。”母亲也亲眼看见部队的首长对穷人非常的好,外婆帮着解放军擀面、做饭、部队的首长每天都要从外婆擀好面或蒸好的馒头中匀一点出来送给我外婆,一家人一天的伙食就解决了。后来部队有任务要开拔了,部队的首长找到外婆对外婆说:“您的女儿天资聪颖,唱歌跳舞一学就会,让她参军就在我们部队宣传队好不好?”可外公不在家,外婆做不了主。外婆说:“孩子太小 她不放心,又是回族饮食习惯不一样...…”就没让母亲去,部队首长非常遗憾的走了。事隔很多年以后,母亲说起这件事都还非常的惋惜。她还说:“当时部队的一个小号兵非常喜欢小舅,每天吹三次号的时间,他都要将小舅抱上烽火墙,然后自己才爬上去开始吹号。”母亲说:“虽然没能去参军,但对解放军总有一种亲切感。”看见母亲沉醉在儿时的记忆中,我开玩笑地对母亲说:“如果你参军走了,还有我们吗?”母亲听了笑着说:“都是命,也该是这样。”说完她自己也笑了。 </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解放前夕,二姨妈已经成家了,外公、外婆带着三姨和母亲还有小舅,从他们出生的那个小县城出发,爬山涉水一路艰辛, 要去那个曾经改变她一辈子命运的高原县城。 外公、外婆是带着她们去投靠大舅和大姨妈的,他们先后结婚成家,两家人合伙开了一个小吃店,卖面和打锅盔卖(四川人对一种面饼叫法,北方叫大饼,火烧等等)还兼做一些小生意 ,生活还算过得去 。外公他们是骑牦牛去的,母亲和小舅人小没法单独骑牦牛。外公就让她俩分别坐在一头牦牛身上的两个背篓里,在途中过一条大河时,调皮的小舅突然从背篓里站了起来,母亲年纪比小舅大几岁,体重也要比小舅重一些,母亲这边的背篓开始倾斜往下沉。眼看两只背篓就要翻倒河里去了,大家焦急的喊着让小舅赶快蹲下来,小舅看见背篓要翻了,也吓着了,赶快蹲了下来,这时外公也赶到了他们身边,给小舅的背篓里放了一块石头,让背篓保持了平衡,这才安全过了河。大家长长地出了一口气……悬在喉咙边的心,才重新回到了胸腔里。就这样,一家人风餐露宿吃尽了苦头,总算平安到了大姨妈的家里。到了大姨妈家后,外公、外婆和三姨妈,帮着大舅他们打锅盔,并兼做一些零碎的活。母亲年龄较小就做一些如洗衣服、挖野菜、捡牛粪等自己能做的事,母亲知道自己还不能自食其力,要依靠哥哥、姐姐生活。所以她非常懂事,也很勤快。</p> <p class="ql-block">  解放后日子好过多了,外婆是个有远见的人,老人缝了两个小书包,把母亲和小舅送到当地的小学校去识字学文化,让他们长见识。在学校里母亲学习很认真,各门功课都非常的优秀。在班里还是一班之长,在学校里是学生会主席、卫生员,母亲还喜欢打篮球,还是篮球队的中锋队员,总之母亲在学校里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记得有一次学校选学生会主席时,老师用碗盛豆子来记数,一个调皮的男生将母亲碗里的豆子,抓了一把放到他姑姑的碗里,可选到最后还是母亲碗里的豆子还是最多。当然,豆子越多票数也就越高,最后当选学生会主席的还是母亲。</p> <p class="ql-block">  听母亲讲,她小时后读书最怕的就是上手工课,做手工。在一次做金川雪梨的手工课上,她怎么做也做不好那只金川雪梨,没办法就在手工纸上写了两句打油诗:“金川大雪梨,好吃不好做。”手工课老师批评母亲说:“你这是懒汉思想”虽然老师也批评了,她自己也努力了,可每次做手工时母亲还是做不好。每当这个时候,就有一个手工做得非常好的男同学帮着母亲做,做完之后母亲总是笑吟吟地说声:“谢谢!”也不太在意 。可这位男同学却是有心人,他一直暗恋着母亲,因为当时的母亲十五六岁,出落的亭亭玉立、美丽大方、还很娴淑,是很多男同学心中梦寐以求的好媳妇人选。</p><p class="ql-block">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