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风眠吴冠中画展

Maggie_GM

<p class="ql-block">“中国式风景”展览以中轴对称的方式布展,“林风眠”与“吴冠中”两大个人展区左右对称,呈现林风眠、吴冠中对时代之问的“回答”——融通中西古今的创新精神,用艺术探索开创的“中国式风景”,同时呈现两位艺术大家重要题材的比对展示与专题研究。</p><p class="ql-block">观众在两大展区可直面师生二人的原迹笔墨,也将获得“向左走遇见林风眠,向右走邂逅吴冠中”的乐趣。</p> <p class="ql-block">林、吴两位大师的艺术道路始于东方,融合西方,进而又影响世界,创造了东西方文明互鉴在美术领域的代表性成就,堪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成功样本,同时成为海派文化精神的真正体现。</p> <p class="ql-block">林风眠先生很长一段时间居住在上海,从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正好是他创作趋向成熟和风格完全形成的重要时间段。</p><p class="ql-block">他多次参加上海美协组织的下乡写生活动,有了接触新生活、新题材的机会,作品以农村生活、戏曲人物、仕女、静物花卉、风景、禽鸟等题材为主。</p><p class="ql-block">其存世作品以该时期的创作占大部分,‘风眠体’已臻成熟,格体严谨,光色交织,色墨无碍。尤其70年代以来的作品更趋简率,表现性强,用笔造型恣纵肆意,注重内心情感的表达与宣泄。</p> <p class="ql-block">以下都是林风眠在1940年代所创作的作品</p><p class="ql-block">《春天》这幅作品就是画家结合自己的实践和思考而创作,营造出大地正从沉睡中苏醒,万物欣欣向荣的浪漫、喜悦情境。该作取景自春意盎然的法式公园一角,色彩灵动缤纷,笔触短小轻快,且画家所用之笔触,每一笔都朝上,使得每一处的线条都充满了张力和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在上世纪40年代晚期至60年代间,林风眠最爱画的题材便是静物,例如瓶花、盆花、玻璃器皿、杯盘、水果等。</p><p class="ql-block">在静物系列作品中,他尝试探索构图、色彩、线条与光影的结合,探求水墨与水粉、东方神韵与西方形式的统一,这正是林风眠对于美和生命活力的无限追求。</p><p class="ql-block">这幅名为“一束花”</p> <p class="ql-block">菊花花瓶</p> <p class="ql-block">“金鱼缸”此画以金鱼和静物为表现对象,是林风眠早期静物画的代表作。此画大胆地以方中带圆的多层次结构创造出有序而充满张力平衡的几何空间。前景饱满的水果、晶莹的玻璃器皿、金鱼缸呈现生活的丰盛及美好。而背景菱格纹的窗棂、墨底蓝彩的屏风,则展现如马蒂斯带装饰主义的艺术风格。</p> <p class="ql-block">静物“之五”</p> <p class="ql-block">静物“之八”</p> <p class="ql-block">静物“之九”</p> <p class="ql-block">江上</p> <p class="ql-block">风景“之二”的沿江村落</p> <p class="ql-block">以下是林风眠在1950年代创作的作品</p><p class="ql-block">这幅是深受敦煌壁画影响而创作的《舞》。</p> <p class="ql-block">在林风眠的仕女题材绘画中,我们仿佛能从人物的脸庞看到类似西方莫迪里阿尼的影子,而朴拙的线条又好像回到敦煌壁画中“飞天”的场景。画中的仕女或沉静,或端庄,或含蓄,充满浓浓的中国古典韵味。色线合一的弧曲,将中国式的线描与西式的色彩光影技法诗意地融为一体,这便是林风眠创造的融古今中外为一体的女性之美。</p> <p class="ql-block">琵琶仕女</p> <p class="ql-block">弹琴仕女</p> <p class="ql-block">吹笛仕女</p> <p class="ql-block">读书仕女</p> <p class="ql-block">松园</p> <p class="ql-block">柳林</p> <p class="ql-block">松</p> <p class="ql-block">湖滨</p> <p class="ql-block">秋天</p><p class="ql-block">在一年四季中,林风眠最爱秋天,他将对秋的热爱诉诸于光与色交错的画面,给人厚重、炽热、阳刚、强烈的感觉。与西湖系列迷离、婉约、阴柔、朦胧的风格不同,秋林系列作品可谓是“林风眠格体”的典型代表,着重色彩和光的表现,引领观众进入一个童话般灿烂、五彩的秋林世界。</p> <p class="ql-block">秋</p> <p class="ql-block">白手套</p> <p class="ql-block">独立</p><p class="ql-block">对于禽鸟,林风眠最爱两种形式:一是鸟伫枝头,即小鸟伫立在叶片疏落的枝丫上,枝丫上的叶片可疏可密,鸟的只数也可加可减;二是平滩飞鸟,即在大片或浓或淡的滩涂中穿插着些许透亮的水塘、成排的芦苇和几乎接踵而飞的水鸟,有时还会横置一叶无人的小舟,色彩则往往是黑白灰。林风眠喜欢画鸟,他笔下的禽鸟虽然总有一种沉郁孤寂的意境,却又蕴涵着勃发的生命力和无限的希望。</p> <p class="ql-block">雏鹭</p> <p class="ql-block">村舍</p> <p class="ql-block">本次展览展出林风眠新中国成立后的主旋律作品如《农妇》系列,就是他在上海深入生活为劳动者写照的现实主义创作成果。</p><p class="ql-block">农妇(收获)</p> <p class="ql-block">农妇(育花)</p> <p class="ql-block">渔妇</p> <p class="ql-block">乡村小学</p> <p class="ql-block">读书声</p> <p class="ql-block">农舍,1953年创作</p> <p class="ql-block">池塘,1958年创作</p> <p class="ql-block">以下是林风眠在1960年代创作的作品。</p><p class="ql-block">这幅画名为“捧白莲红衣仕女”</p> <p class="ql-block">青衣仕女</p> <p class="ql-block">金秋</p> <p class="ql-block">松涛</p> <p class="ql-block">山村花坞</p> <p class="ql-block">山丘</p> <p class="ql-block">夏天</p> <p class="ql-block">猫头鹰</p> <p class="ql-block">静物(之三),1961年创作</p> <p class="ql-block">菖兰,1961年创作</p> <p class="ql-block">立,1963年创作</p> <p class="ql-block">蓝色花,1964年创作</p> <p class="ql-block">以下是林风眠1970年代创作的作品</p><p class="ql-block">这幅画名为“绣球花”</p> <p class="ql-block">林风眠曾说:“你必须真心生活着,才能体验今天中国几万万人的生活,身上才有真正‘人’味。首先立‘人’,彻底‘人’化了,作品才有真正的生命活力。”</p><p class="ql-block">去过的地方,见过的人和物,经过的事,都是林风眠的创作素材。</p><p class="ql-block">林风眠反复画的花,是少女,是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他再三描绘的芦荡、湖滨、山林是对杭州、对家乡的记忆;他的仕女总和鲜花同框,仕女是花,也是林风眠对母亲、对理想化女性形象的深情致意。</p><p class="ql-block">这幅名为“芦花”</p> <p class="ql-block">秋鹭(之一)</p> <p class="ql-block">鲜花,1975年创作</p> <p class="ql-block">鲜花(之二),1976年</p> <p class="ql-block">风景,1980年创作</p> <p class="ql-block">吴冠中大师</p> <p class="ql-block">与老师林风眠一样,深埋吴冠中心底的始终是东方情结。留法期间,他认识到:“艺术的学习不在欧洲,不在巴黎,不在大师们的画室;在祖国,在故乡,在家园,在自己的心底。”吴冠中最终也选择回到祖国。</p> <p class="ql-block">因时代的差异,吴冠中在前辈林风眠的“中国画去向何处”难题之外,还多了一个“油画如何民族化”的审慎思考。回到故土的吴冠中,始终在思考、探索油画民族化。他尝试在油画中融入中国意境和民族审美。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吴冠中曾致力于风景油画创作,并不断进行着油画民族化的探索。吴冠中的风景画往往寄情于山水之间,以写实为主,而且结合了西方的写实风格。他力图把欧洲油画描绘自然的直观生动性、油画色彩的丰富细腻性与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审美理想融合到一起</p><p class="ql-block">以下是一些吴冠中创作的木板油画。</p> <p class="ql-block">1963年创作的“富春江上打鱼船”</p> <p class="ql-block">1964年创作的“北国春晓”</p> <p class="ql-block">1972年创作的“瓜藤”</p> <p class="ql-block">1973年创作的“水田(一)”</p> <p class="ql-block">1974年创作的“山间春色”</p> <p class="ql-block">1975年创作的“青岛红楼”</p> <p class="ql-block">1978年创作的“鲁迅故乡”</p> <p class="ql-block">以下3幅是吴冠中的素描作品</p><p class="ql-block">1974年“京郊法城口”</p> <p class="ql-block">1975年“青岛雪松”</p> <p class="ql-block">1980年“入孔林”</p> <p class="ql-block">1991年创作的“紫藤”</p><p class="ql-block">吴冠中说最初在苏州拙政园见到文徵明手植的紫藤,枝藤蔽天,密线织网,他自己也被织人网中。 其时并无花朵,是秋冬季节。事隔几年,吴冠中终于作了几幅以藤线为主题的画面,都命名紫藤,点缀了紫色的花朵。这是其中一幅。</p> <p class="ql-block">这幅1997年创作的《黄河》,可能也是吴冠中所有同一主题绘画中最大的一幅。</p><p class="ql-block">画面从正面描绘壶口瀑布,礁石、水流充斥了整个空间,不给天空留下一点余地。与此前的黄河作品相比较,这幅《黄河》增加了线条的比重,红褐色的线条细密地勾勒出水的流动、下坠、碰撞、旋转和跳跃。吴冠中还在画面中滴洒了大量黄色、红褐色与蓝色色点,这些色点遍布整个画面,仿佛滤镜般将看似散乱的墨块与线条统合为一个整体。这种点、线结合的方式,多少带有一点抽象表现主义的影子。波洛克的抽象艺术语言在吴冠中这里获得了新的生命,它们在保持其形式特征的同时,获得了再现性。壶口瀑布的万千气象,通过这些点、线、面的组合跃然纸上。</p> <p class="ql-block">这幅1998年创作的油画《黄河》较为独特,以全褐色描绘全景,再以黑色大小块面表现岩石,突出展现“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气魄和壮丽。虽然色彩主要以褐色表现,但色彩中层次丰富,简练的手法加上白色的略微渲染,呈现出黄河一泻千里的形态。</p> <p class="ql-block">这幅1983年创作的“狮子林”是一幅独特的风景写生,吴冠中用他强烈的艺术风格,运用特有的点、线、面结合的方式,描绘出奇幻的抽象世界。为我们展现出了苏州园林不同的风貌。</p><p class="ql-block">吴冠中用中国画特有的“线”和西画特有的“色”等元素,让绘画极具形式美,将苏州园林的温婉与活力就已跃然纸上。而吴冠中通过独树一帜的手法,也让他在近代中国美术史上拥有了具有代表性的艺术符号。</p> <p class="ql-block">吴冠中,2002年“荷塘春秋”</p> <p class="ql-block">沈柔坚作品,碧海浪花(镜片)</p> <p class="ql-block">谢稚柳作品,山野册页(单片)</p> <p class="ql-block">李可染作品,牛童</p> <p class="ql-block">陈佩秋作品,黄鸟</p> <p class="ql-block">苏天赐作品,高地之秋</p> <p class="ql-block">以上几位著名画家对林风眠大师都有很高的评价,在这些画家的作品旁边都有对林风眠大师的评价文字,没有拍完整,就不在此处描述了。</p><p class="ql-block">通过这次画展对于林风眠大师和吴冠中大师的表现风格有了一些了解,此文用于记录本次观展。</p><p class="ql-block">由于很多展品都是非常珍贵的,所以展品用玻璃镜框裱画,拍摄照片时无法避免镜面的反射作用,也无法精准反映画面的精美,敬请谅解。</p><p class="ql-block">谢谢观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