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振业‖儒雅君子杨舜才

振业君

<p class="ql-block">转眼间,杨舜才兄已仙逝四年多了。我们在一起相处的件件往事,却依然历历在目,清晰如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舜才兄生于1947年,文革前考入内蒙古师院中文系,我是恢复高考那年考入的,是他的同门师弟。1983 年,内蒙古党委办公厅为加强文字综合力量,把他从锡盟盟委调到了政研室综合组,后来这个组又整体划转为办公厅综合处。于是,他成了我的顶头上司——综合处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时的综合处,工作职责是为自治区党委主要领导撰写讲话和报告,起草和修改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重要文件。后来,舜才兄提任办公厅副主任,内蒙党委副秘书长,依然分管文稿工作。到他调离党委办公厅,总共有七年的时间,我有幸在他的领导下做事。特别是在综合处三年,更是天天来往,朝夕相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初次见到舜才兄,是在1990年底。我被确定借调后,应约去了他的办公室。给我的第一印象,他说话面带微笑,和颜悦色。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嗓音宏亮。初打交道,就会让你在直觉上感到没有心理距离,可以信任和亲近。记得他说,办公厅领导同意借调你到综合处工作,回去准备一下就过来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舜才兄和我在阿尔山天池</b></p><p class="ql-block">那些年,每当有重要文稿要起草,舜才兄总要事先召集大家开会,充分酝酿。每个人都要根据平时研究的侧重方向,对文稿起草的思路、重点等等,畅所欲言,发表见解。重要文稿,还要在党委秘书长或分管副秘书长的主持下,在深入研究和反复推演之后,才去分头撰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每当半年和年终,综合处都要专门开会,人人发言,进行自我总结,提出处内工作的建议。那些年,在舜才处长的领导下,一切都显得那么井井有条,忙而不乱。至今,办公厅的不少老同志还说,那是综合处历史上最好的一个时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记得在一次处内例会上,舜才兄结合自己的文稿起草实践,作了《要站在山顶上思考问题》的长篇发言,讲了如何站在自治区党委和党委领导同志的高度,搞好文稿写作的问题。讲的非常精彩,印象深刻,对我很有教益。依据这个观点,我还专门写了文章,在刋物上发表并在多个场合作了演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也是在那次例会上,连辑兄也讲了文稿服务的四个要点,思路清晰,口若悬河,逻辑性、条理性很强,其口才与见识,确实非同一般。孙炜东则作了要以杨舜才为榜样,提高综合文稿人员素质的发言,记得他说:在处内建设上,应该旗帜鲜明地提出向杨舜才同志学习的口号!同样令人记忆犹新。炜东的发言,我发自内心是认同的,既表达了我们对舜才兄人品才学的钦敬,也体现了大家见贤思齐的意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舜才兄夫妇与我们在海南相聚</b></p><p class="ql-block">当时的党委办公厅,只设一个综合处,但服务对象比较多。而政府办公厅则是主席、副主席各有一个处对口服务。在我们离开综合处后,党办也像政办那样,才逐步分设了综合一、二、三处。当年的我们,除了为党委书记、副书记服务外,还要负责部分常委、副秘书长以及办公厅的重要文稿撰写和修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此,在我们的手里,常常会有多件尚未完成的文稿要写要改,活儿总是一件接着一件,没有干完的时候。心头的感觉,也总是沉甸甸的,有一种无形的压力。工作半年后,记得舜才处长亲自动手,为我写了一份呈办公厅领导的《请调报告》,其中说到经我之手,就撰写了七十多篇成品文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加班熬夜对我们综合处来说,可谓家常便饭。白天,机关和领导们的会议、活动比较多,常常需要我们派员参加。比如,自治区最高级别的决策会议——党委常委会,除人事议题外,我们都要上会旁听。参加这样的会,有利于我们撰写文稿时贴近领导、把握全局,提高文稿的质量。在正常上班时间,来综合处办事和走动的各色人等也比较多,还有机关特色的政治学习,研讨发言等等。使得我们在上班时段,很难静下心来构思撰写文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时,需要独立完成的文稿,承担者一般就不再坐班,带回家或找个清静的地方去写。如果需要大家分工合作来完成,时限要求又比较紧急的文稿,周日加班,挑灯夜战也就在所难免,而且渐渐成了我们自觉自愿的工作习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年的综合处夜间加班,很有自己的特色。往往是在傍晚时分,大家先在办公室简单吃一点,然后各自分头写稿。到了初稿完成,就由处长统稿,分管秘书长审定。这一系列程序完结后,即送机关印刷厂。他们就会马上调配人员,连夜加班,用铅字排印出清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夜深人静,往往是我们最为忙碌之时。记得舜才处长统稿时,由于微胖,为了松快一些,常常是只穿一条秋裤,侧着身子;而张国民秘书长审稿时,则是坐得端端正正,袖子高高捋起。他们面前,总是烟灰一缸,酽茶一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从左到右:本人、张国民秘书长和庞启兄</b></p><p class="ql-block">大家面对文稿时,个个都是全神贯注,字斟句酌。到了送印清样时,有的底稿,被勾划的横七竖八,就连边边角角都写的满满当当。不懂我们这一行,是很难理清和读懂这些“天书”的。初来乍到之时,排字工人对我的笔迹比较陌生,往往会被他们叫去辨认,据连辑兄说,他还代我去辨认过几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送印清样之后,我们就会把几张办公桌拼起来,摆上预先购置好的方便菜品,再煮点速冻饺子,热点馒头、花卷之类,拧开白酒,斟满酒杯,一边吃喝,一边聊天。这种便宴,往往也要营造出一种红火热闹的气氛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聚餐开始,普遍要一个个轮着提酒。提酒的形式多样,五花八门,开心热闹就好。或致辞,或唱歌,或讲段子,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夜深人静的办公大楼,不时传出我们阵阵的欢歌笑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时我们戏称杨舜才、连辑、庞启和王树青为综合处的“四大名旦”,他们各有各的拿手戏:舜才兄常来一段二人台,尤其是那曲《拜大年》,声音宏亮,乡土韵味十足;连辑兄的男中音,则把《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演绎的荡气回肠,令人陶醉;庞启兄的《辘辘女人和井》,至今音犹在耳;树青兄则最擅长的是京剧段子《朔风吹》。我也有时来几段《红楼梦》组曲助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的文稿要的很急,既需要分工协作,起草难度又不是很大,我们就在傍晚时分,先吃上几口补充能量,然后按照分工和工作程序,起草和送审。有时大家高兴起来,多喝几杯,不便于分头撰稿时,就集中到大一点的办公室去,你一句我一句“说稿子”。由于我对酒精过敏,喝酒极少。每当这种时候,就由我来执笔,摊开为我们特制的八开方格稿纸,将你一句我一句的口述内容,记录和整理成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我的记忆中,以这种方式说出来的“急就章”式文稿,从未有过闪失,总是能够如期出手,顺利过关。之所以如此,我觉得主要还是人员素质使然。因为当时的综合处同事,大多数都学养深厚,才思敏捷,具备了成竹在胸,出口成章的能力和水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喝的白酒,很少直接购买。自治区党委的领导们,还有一些办公厅领导,看我们总是加夜班,常常会让他们的秘书司机,或亲自把家里的白酒送来,说笔杆子们加班辛苦了,喝点酒提提神,解解乏。因此,在我们办公室的柜子里,各种品牌的白酒常饮常有,源源不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时的综合处,大家的酒量都不错,基本上都是喝半斤白酒,也不见醉意的主儿。唯独我是例外。稍微沾一点,就胸闷气短,脸红心慌。为此,张国民秘书长曾开玩笑说,小韩啊,你没有一点酒量,竟也敢来我们综合处?</p> <p class="ql-block">舜才兄不仅歌唱的好,诗文素质很高,还是一个段子高手。他的长诗《内蒙古,我心中的热流》,至今还广为人们吟诵。不管什么时候,只要有舜才兄在场,幽默风趣的谈吐,令人捧腹的笑话,立马就会使现场的气氛活跃起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个段子至今记得,说的是一个自治区老领导在审批农委设立“化肥科”的请示时说:这也要设个科啊?那下一步,是不是也要设个猪粪科、狗粪科?舜才兄用陕北土话模仿的维妙维肖、一本正经,引得大家开怀大笑。为此,朋友们有个聚会什么的,为活跃气氛,也常常会想到他。在手头无事时,他也总是欣然应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是,不管参加什么聚会,也不管酒喝到了什么程度,舜才兄有一点始终把握的非常好。那就是从来不说身边事,不论人是非。曾文正公的做人“六不说”:不说直话、不说闲话、不说怨话、不说狂话、不说胡话、不说恶话,依据我的经历和观察,能达标的人并不多,而舜才兄应该是做的最好。身处高层,他自然知道的很多,但不论任何时候、任何场合,他都能做到口风严谨,谈吐有度,话题丝毫不涉及机关的人事与是非。如此的修养与素养,确实令人钦佩。偶尔喝多了,至多是笑而少语,方寸依然不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年的综合处,同事间关系和谐密切。过了春节,大家就要轮流在自己家里请同事吃饭。分管秘书长、处长还有各位同事的这类家宴,我几乎都去参加过。住单身时,还常常被舜才、连辑、有恩、炜东等同事招呼上,一起回家吃饭,感觉很是温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舜才兄为人谦和,没有架子。他从来不训人,不发火,说话总是慢条斯理,富有新意,既没有废话,也从来不讲一句脏话,不吐半个脏字。听他的即席讲话,确是一种精神享受,如果现场整理出来,就是一篇漂亮的文字。上至高官名流,下至贩夫走卒,他都能做到不卑不亢,以诚相待,因此交游甚广、朋友众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记得当年,党委住宅区的马路边,在昏黄的灯光下,总有一群附近居民,围聚在那里下象棋。这时候,如果舜才兄回家路过,就一定会参与进去。大家都是老棋友了,几句寒暄之后,他先观后上,席地而坐,与老对手们隔着楚河汉界,攻守搏杀起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样的场面,我们是经常可以见到的。像他这样秘书长级别的领导,如此在街头的地摊儿上与民同乐,当时在那个大院里实属罕见。办公厅的普通员工,知道舜才兄的脾性,有事都爱去找他,他也从不推拖应付,总是竭尽全力,满腔热忱,用心相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舜才兄任综合处长时,刘云山秘书长、傅守正副主席等等党政领导,在公务之余,也喜欢到他那里去坐坐,与他侃侃大山,听他讲讲笑话,忙里偷闲放松放松。这样的事,本人在舜才兄的办公室,曾亲眼见过多次。</p> <p class="ql-block">作为王群书记主政内蒙古时的头号笔杆子,可以说,舜才兄既是王书记的“文胆”,也是他的“诤友”。对于我们这个写作班子,王群书记始终是信任和满意的。在自治区的发展战略、工作思路和具体部署等重大决策上,以张国民、杨舜才为首的写作班子,总是根据区情实际和领导的决策倾向,积极提出建议和意见,绝大部分都被采纳施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此的配合默契,自然也会得到领导的倚重和信任。在王群书记任上,舜才兄先后被提拔为党委督查室主任、办公厅副主任、自治区党委副秘书长。我记得,到基层调研时,有一次介绍随行人员,王群书记拍着舜才兄的肩膀说:这是我们的杨秘书长,党委的大笔杆子。舜才兄则赶紧纠正:不是不是,是办公厅的副主任。王群书记则说:哦,还不是一样的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舜才兄常说,站在山顶上思考,就必须在决策思路和指导工作等等方面,敢于和善于同党委领导并驾齐驱,与他们站在同一高度去思考问题。老综合庆国兄曾讲过这样一件事:那年他和舜才兄、王群书记在同一场合,聊起内蒙古的民族问题时,说着说着,俩人就争辩起来了。王群书记说:你这个年轻人太右倾,是要犯错误的。舜才兄也不示弱:如果我这是右倾,那您就是左倾,要比右倾的危害性更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事后,庆国兄不无忧虑地提醒舜才兄:你咋敢这么跟王书记犟着说?舜才兄却坦言,他那观点本来就不符合内蒙古实际,咱们作为身边工作人员,不能顺着说,这也是对他负责。此事过后不久,舜才兄的“犯颜直谏”不仅没有受到冷落,还被提拔重用。王群书记见着他,依然是舜才呀,舜才,一如往常……</p> <p class="ql-block">毋庸讳言,舜才兄在退休前的十多年,总体上走了一段不太平坦的从政之路。他先后任过自治区政协副秘书长,党委统战部副部长……特别是离开党委机关之后,管的事情越来越少,工作岗位也越来越清闲了。在此期间,我每次去见他,看到的依然是那个谈笑风生,风度翩翩,儒雅热情的舜才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你丝毫也看不出,在经历了风霜雨雪之后,他在情绪上、心理上有任何的变化,也见不到丝毫的消沉与不快。去办公室看望他时,只见他不是在认真阅读书刋和浏览报纸,就是坐在机算机前,兴致勃勃地与虚拟对手博弈,下着一盘又一盘,最终也不会有输赢的电子象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熟悉他的人知道,如果想改变处境,换个地方,甚至提拔高就,于他而言,绝非难事。去找找他的老领导、老朋友,特别是身居要职、说话管用的领导说句话,帮他打个招呼,这些都是可以轻松搞定的。但舜才兄却不会动这个念头,也不会为这点事去活动。否则,他就不是那个书卷气十足的儒雅君子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记得他曾推心置腹地与我说:小韩啊,你本来是个种地的,我本来是个挖煤的,能有今天,我们都已经是十分幸运了,做到什么程度,我们都应该知足。在唯利是图、投机钻营成风的现实生活中,他能够看淡名利地位,笑对荣辱沉浮,独守个人节操,以自己的言行诠释了什么叫随遇而安、知足常乐,堪称当今政坛的一支清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曾想,假如给舜才兄安排一个红火热闹的“肥差”,以他那仙云野鹤般的性情,反倒不一定会那么开心,那么超然,那么潇洒。我又想,这也可能是上天的最好安排,让他在这轻松自在、超然物外的人生旅途上,充分享受生命的原本乐趣,免受功名之累,免陷贪腐之沼,自然也成全了他的一世清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始终认为,站在山顶上思考问题,无疑是舜才兄当年文稿撰写的基本准则,但又何尝不是他为人处事的高度呢?站高方能看远,看远方可想开,才能放下。唯如此,才使得人世间、官场上,又多了一个并不多见的儒雅君子。</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作者为内蒙古乌盟人,现居呼和浩特市</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