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从天生桥出发,走(X 886)县道向北行驶了一段路程,经过江州地下长廊。驻车步行,一段崎岖陡峭的山路通向地下长廊。这地下长廊其实就是半山上的一个岩洞,它的规模可谓广西岩洞之最,全长50多公里,已探明的旱洞达三十多公里。由于尚未开发,洞中暗无天日,没有照明工具难以深入。况且,据说里面还有很多类似竖井式的暗洞暗河,非专业人员只能望而却步。</p><p class="ql-block"> 俗话说:懂分寸,知进退。</p> <p class="ql-block"> 从江州地下长廊继续盘环前行,上(G 357)国道向西行驶了大约90公里,傍晚时分,入住凌云县城。第二天吃罢早餐,参观一下县城和广西民族历史博物馆,方知这凌云县很不一般。</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那里环城皆山也,全县平地面积仅占全县总面积的百分之三多。有一条主要山脉叫青龙山,其主峰岑王老山海拔二千多米。可谓山高谷深。</span></p><p class="ql-block"> 那里是云贵高原的东南边缘,远古时期就有了人类的踪迹。一千多年前,大山中建起了一座小城。秦朝时属桂林郡管辖,三国时属于吴国,唐代归岭南道西道邕州管辖,宋代在这里设泗城州,下辖若干州县,后来又升为泗城府,管辖范围更广,经元明两朝一直延续到清代。可谓历史悠久,</p><p class="ql-block"> 那里的层峦叠嶂之中,除了汉族之外,主要聚居着壮族、瑶族,还有少量的布依族、彝族、土家族等散落其中。壮族多数居住在地型平缓地势低洼的地方或河边,瑶族则喜欢居住在山上近水的小溪旁。可谓多元共存。</p><p class="ql-block"> 那里有四条河流在小城中蜿蜒逶迤,纵横交错,其中的泗水河就发源于那里,因此,这座小城在历史上叫泗城,曾经管辖凌云县;现在叫凌云县,泗城则成为其所辖的一个镇叫泗城镇。从泗城州到泗城府又到泗城镇,历经一千多个春秋岁月,人们仍习惯叫它泗城。可谓城府颇深。</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叫泗城是因水得名,那么,叫凌云应该是因山而名。无论叫什么名字,从古至今,这凌云之山,泗城之水,相依相伴,观摩了一朝又一朝的繁华落幕,演绎着一代又一代大山深处的美丽传说。</p><p class="ql-block"> 我们在博物馆里走走停停,仿佛穿越在凌云这座古城的历史长廊中,与这里的壮族、瑶族老乡们沟通交流着。</p><p class="ql-block"> 虽然时过境迁,依然记得你的容颜。</p> <p class="ql-block"> 这里的壮族人中,一部分为土著居民;另一部分是从军、经商进而定居下来的汉族人。他们与当地壮族杂居、通婚,逐渐同化为壮族。特别是当代高考录取中实行少数民族优惠政策,一般汉、壮通婚后的子女都随了壮族。很久以前,作为壮族的祖先古代的骆越人就生活在这里,至今遗风犹存。比较突出的是他们的建筑和歌圩节。</p><p class="ql-block"> 壮族的村寨都是十几户或几十户聚居在一起,房屋建筑形式是以干栏式建筑为主,以木桩和竹子作为支架,楼层以木板或竹片铺设而成,多是三层小楼,一楼家畜,二楼人居,三楼为仓廪。</p><p class="ql-block"> 壮族的三月三歌圩节。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最初是纪念玄武大帝诞辰而举行的载歌载舞的祭祀活动,后来,发展为歌圩节,也是为了纪念歌仙刘三姐,因此,也称为歌仙节。在这一天,男女青年要对歌终日。</p><p class="ql-block"> 歌圩节发展到今天,官方将其定义为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届时,全自治区放假三天。但民间仍然简单地称其为三月三或民歌节。这几年的三月三没怎么国际起来,但全区各地都过得热热闹闹。今年南宁的三月三官方在青秀山搞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万人相亲大会,各地民间的三月三也依然搞得热火朝天。几乎每个村寨都在歌舞升平,开怀畅饮。</p><p class="ql-block"> 壮族的夜婚、夜宴等民俗活动都有着独特的民族特色和文化传承。</p><p class="ql-block"> 夜婚,也被称作火把婚。在结婚的那天晚上,新郎带领一群人,点着火把,边走边唱,前往新娘的家迎亲。到达后,首先会与新娘的女伴们对歌,新娘的女伴们用歌声进行盘问,只有对答无误,才能进门迎亲。新娘则由一群女伴陪同,一路上与迎亲的男青年们对歌,最后在歌声和笑声中到达新郎家,完成拜堂仪式,新人进入洞房。此刻,夜宴开始,男方主人向前来送亲和迎亲的亲朋好友一一致谢,敬茶敬酒。迎亲和送亲的男女青年们会分成两队,继续对歌斗酒,直到天亮。</p><p class="ql-block"> 有缘千里来相会,一夜笙歌到天明。</p> <p class="ql-block"> 这里的瑶族来自古代“长沙武陵蛮”。古代的“蛮”有很多,在南方凡是汉族之外的少数民族统称其为“蛮”或“南蛮”,在北方就叫“胡”或者“胡人”了。<span style="font-size: 18px;">他们原本居住于江汉流域,后来向西南迁徙,及至宋代进入广西。到了明清时期已深入广西并形成“岭南无山不有瑶”的格局。一代代瑶家儿女走进广西大山深处,在那里</span>依山傍水而居,刀耕火种,亦猎亦渔,载歌载舞,繁衍生息。他们是广西大地上的开拓者和先驱。</p><p class="ql-block"> 他们自称是槃瓠的后代,并以槃瓠为图腾进行崇拜。<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古代文献中,槃瓠是一只神犬,拥有非凡的智慧和才能。</span>帮助高辛帝平息了犬戎之患,<span style="font-size: 18px;">立下赫赫战功,</span>因此,高辛帝将自己的独生女儿许配给他。槃瓠的传说世代流传,已经成为智慧和勇敢的象征,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符号。</p><p class="ql-block"> 瑶族有二十多个分支,居住在凌云县境内的瑶族主要有三大分支,分别是盘古瑶、蓝靛瑶、背陇瑶。他们一代又一代凭着祖先赐予的智慧和勇气在大山中开辟了一片片美丽的家园。</p><p class="ql-block"> 薪火相传,生生不息。</p> <p class="ql-block"> 盘古瑶因信奉盘古王而得名。相传其祖先为了谋生,在漂洋过海时被狂风暴雨困住七天七夜,在十分凶险之际,得到盘古王的救助而化险为夷。于是,族人立下誓约,愿世世代代敬奉盘古王。广西南宁等一些地方存有盘古庙,至今香火不断。</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每当举行婚礼或者农历十月十六盘古王诞辰等重要节日,他们都要聚集到一起,举行祭祀仪式,唱《盘王歌》,“还盘王愿”。通过唱歌、跳舞、祭祀等方式,来酬神还愿,并对子孙后代进行民族历史教育。这种习俗让盘古瑶的文化传统得以代代相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据说《盘王歌》始作于原始社会,雏形于晋代,形成于唐宋,成熟于明末清初。在清乾隆年间,人们发现了较早的《盘王大歌》手抄本,其版本包括十二段词、二十四段词和三十六段词等三种,每一段都有三千行以上,总数达到万行之多。</span>这些歌词内容广泛,包括人类的起源、瑶族的迁徙、生产生活、婚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可以说是一部瑶族的“百科全书”。</p><p class="ql-block"> 感恩上天的庇佑,是他们历代传承的美德。</p> <p class="ql-block"> 蓝靛瑶因过去以种植南板蓝泡制蓝靛,并穿戴用蓝靛染色的衣物。因而称为蓝靛瑶。他们居住在森林茂密的土山溪水旁,以山地农业为主,说话操“琴门语”。蓝靛瑶女性擅长编织传统的民族服饰,特别是腰带,通常使用白、黄、红、黑四种颜色的棉线纺织而成,<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她们的服饰中具有非比寻常的象征意义,</span></p><p class="ql-block"> 它不仅是一个装饰腰带,也是瑶族青年男女传情达意的信物,寄寓了浪漫的瑶族风情。</p><p class="ql-block"> 未婚女性的腰带两头用深红线织成,已婚女性腰带两头用粉红线织成,而60岁以上女性腰带两头则用白线编织而成。腰带上的52个神秘符号,记录了蓝靛瑶四大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文化活动,如唱情歌、娶亲、男孩度戒、过盘王节等,可见,一条腰带,却承系着他们的人生梦想和文化传承。便纵有千种风情,尽在不言中。</p><p class="ql-block"> 其实,浪漫就是这么简单任性。</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背陇瑶的名字由来与他们的生活习惯和居住环境密切相关。他们居住在高山峻岭之中,且女性常常背着背篓进行劳作。这里的“背”字,形象地描绘了女性背着背篓劳作的场景,而“陇”字则是他们所居住的高山峻岭地带,亦通垄,即田埂。因此,“背陇瑶”这个名字是对他们生活方式和居住环境的形象描绘。</span>还因其居无定所,过着游耕生活,又被称为“赶山瑶“或”过山瑶”。<span style="font-size: 18px;">他们喜欢使用红绣和红须作为头帕的装饰,这种独特的头饰使得他们在瑶族各支系中独具特色,因此得名“红头瑶”。从一个侧面展示了背陇瑶的审美特色。</span></p><p class="ql-block"> 背陇瑶是一个喜欢唱山歌的民族,他们赶山唱,过山唱,迎客唱,送客唱、劳动唱,赶圩唱。</p><p class="ql-block"> 山歌好比春江水,源源不断永相随。</p> <p class="ql-block"> 无论是壮族还是瑶族,他们的审美往往体现在着装服饰上,他们的文化主要蕴含于宗教信仰之中,他们的生活则和山山水水紧密相连。</p><p class="ql-block"> 这里的河流,波动着他们勤劳美丽的身影;这里的大山,深印着他们坚韧不拔的足迹。他们戴着头饰,扎着腰带,唱着山歌,从遥远的天边走来,翻过了重峦峻岭,跨越了江河湖海,闯过了风风雨雨,经历了坎坷磨难,仍然坚韧顽强,一如继往,在青山碧水之间,传承着祖先的智慧和遗风;在八桂大地上,守护着内心深处的那份纯真和神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