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在井冈山

松影

<p class="ql-block">西江月·井冈山</p><p class="ql-block">毛泽东</p><p class="ql-block">山下旌旗在望,</p><p class="ql-block">山头鼓角相闻。</p><p class="ql-block">敌军围困万千重,</p><p class="ql-block">我自岿然不动。</p><p class="ql-block">早已森严壁垒,</p><p class="ql-block">更加众志成城。</p><p class="ql-block">黄洋界上炮声隆,</p><p class="ql-block">报道敌军宵遁</p> <p class="ql-block">  在清朝初年,有位姓蓝名子希的人为避战乱,迁徙到五指峰下一块小平地安家立寨。由于这里四面环山,地形好像一口井;村前有一条小溪流过,客籍人称溪为“江”,遂名此地为“井江”。因村庄依山向江建造,这个村庄也叫作“井江山村”。后因客籍人口音“江”与“岗”谐音,又把这个村子称为“井岗山村”。尔后又有黄氏迁居此地,居住了一段时间后,觉得村子不是建造在山头上,而是建在山脚下,就把“井岗山村”的“岗”字去掉了“山”字,称作“井冈山村”。于是便有了“井冈山”这个地名,五指峰也就被称为“井冈山主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1927年初,在毛委员主持下成立了中共井冈山临时县委,在县委的领导下,率领农军在井冈山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工农红军根据地。这个根据地的建立标志着井冈山的农民群众在中国的领导下,投身于革命的斗争。</p><p class="ql-block"> 井冈山会师是指1928年4月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与朱德、陈毅领导的部分南昌起义部队在井冈山的胜利会师,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史上的重要历史。</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在井冈山大井旧居</p> <p class="ql-block">  井冈山大井位于茨坪西面七公里处,革命历史参观点有毛泽东旧居,红军医务所旧址等。 1927年10月下旬,毛泽东率领中国工农革命军上井冈山首先就到达这里。他领导红军深入群众,向群众宣传革命真理,组织、武装群众、帮助群众进行生产劳动,解决实际困难。</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还设立了红军医务所,免费给当地群众看病、治疗。而且在这里开始了对地方武装王佐部队的教育改造工作</p> <p class="ql-block">  为了进一步巩固这种联盟,毛泽东特意安排了王佐到袁文才部队的参观交流。在这一过程中,王佐不仅深入了解了共产党的政治理念和远大目标,而且对革命的意义有了更深的认识。经过深思熟虑,王佐最终决定将自己的部队并入袁文才的部队,接受共产党的训练和改编。</p><p class="ql-block"> 1928年初在宁冈县举办的一场声势浩大的收编大会上,袁、王二人的散军正式编入工农革命军第一军一师二团。袁文才因其率先接受改编且人数众多,被任命为第二团团长兼第一营营长,而王佐则成为副团长兼二营营长。</p><p class="ql-block"> 王佐得知袁文才早在1926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心中有些不平衡,于是在1928年春积极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以求在革命中更加积极的角色。同年,共产党在边区召开了两次重要代表大会,王佐在会上两次被选为边界特委、防务委员,而袁文才则被评选为边界工农政府主席、特委委员、红四军军委委员。</p><p class="ql-block"> 这次收编显著增强了毛泽东在井冈山的部队战斗力,使其迅速提升到了新的水平。同时,袁文才和王佐在部队中的威望,也让原本对外来领导心存芥蒂的地方力量和土籍将领不敢轻举妄动。1928年冬至1929年初国民党对井冈山发起了新一轮的围剿。红军面临着钱粮药品的严重短缺,生存危机日益加剧。在这样的背景下,毛泽东决定带领主力部队撤离以寻求生存和发展的新机会。袁文才作为红四军的参谋长,选择跟随主力部队转移,而王佐则与彭德怀一起留守,与红五军协同保卫井冈山。</p><p class="ql-block"> 袁文才和王佐,作为逃荒而来的客家人后裔,在江西的社会结构中长期处于边缘地位。他们的家族历史和客家身份,在土家人占据的当地社会中,往往被低视甚至遭受歧视。由于客家人多居住在贫瘠的山区,而土家人则占据着更为肥沃的土地,这种地域和资源的分布不均,长期加剧了两族群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在这种背景下一些客家人为了生存,不得不从事偷窃或抢劫等活动,这进一步恶化了他们的社会形象。袁、王两家的历史恩怨,也因此根深蒂固,难以化解。</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尽管努力以客观公正的态度来评价袁、王两人的历史和贡献,希望能够减轻族群之间的矛盾,但在那些坚持极左思想和土家籍将领眼中,这些努力似乎并未能改变他们固有的观点。到了1929年下半年,边区特委的重组使得土家籍将领的影响力进一步加强。他们不仅在组织内部占据了主导地位,还向中央提出了对袁、王二人的处理议案,请求根据中共六大的决定,迅速处理这两位客家籍将领。</p><p class="ql-block"> 1930年2月一场避开毛泽东的特委会议在永新召开,袁、王两人的部队被诱导到此地。会议上,特委们列举了袁、王两人的种种所谓“罪状”,会场气氛异常紧张。面对这些指控,袁、王两人坚决反驳,与一直以来对他们不利的土家将领们发生了激烈的争论,甚至闹到了激烈的肢体动作。他们心知形势不妙,但仍然坚信毛泽东会为他们伸张正义。</p><p class="ql-block"> 他们并不知道某些客籍将领和极左派分子已经暗中设下了圈套,坚决要铲除他们的势力。这场会议,不仅是一次政治审判,更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陷阱,目的就是要彻底消除袁、王两人在红军中的影响力。在这场残酷的政治斗争中,袁、王两人的命运,已经步入了无法逆转的悲剧轨道。</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在回顾袁文才和王佐的牺牲时,总是带着深深的遗憾和惋惜。他经常感叹地说:“对袁、王的决策是错误的。”这一事件成为了他心中永远的痛,也是他个人历史中一个难以磨灭的遗憾。袁、王两人的去世给他们的家庭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在那艰苦的年代里,他们的家属生活得非常拮据,常常面临饥饿的威胁,但毛泽东并未忘记他们。1949年,在新中国成立的辉煌时刻,毛泽东特意安排人员前往接袁文才和王佐的儿子,邀请他们参加了新中国的开国大典。这不仅是对袁、王两位革命烈士的尊重,也是对他们后代的关怀和慰藉。</p><p class="ql-block"> 1965年毛泽东再次踏上井冈山这片革命的圣地时,他特意安排了与袁、王的遗孀的会面。在这次深情的会晤中,毛泽东紧握着她们的手,表达了对袁文才和王佐的深切缅怀:“袁文才和王佐虽然已经不在了,但他们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这一切表达了毛泽东对于两位革命战友的深深怀念,也显示了他对革命历史的深刻理解和对革命牺牲者的深厚情感。</p><p class="ql-block"> 这些举动不仅是对袁、王两位烈士的纪念,更是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历史的一种回顾和反思。通过这样的行动,毛泽东试图弥补过去的遗憾,同时也向世人展示了他对于革命同志的深厚情谊和对于革命历史的尊重。这些情感和行动,成为了中国革命史上一个感人的篇章。</p> <p class="ql-block">井冈山博物馆资料</p> <p class="ql-block">王佐戴的玉镯</p> <p class="ql-block">王佐裁缝用具</p> <p class="ql-block">王佐的练功石锁</p> <p class="ql-block">王佐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袁文才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朱德的扁担</p> <p class="ql-block">黄洋界</p> <p class="ql-block">“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这是毛泽东在《西江月·井冈山》词中描写黄洋界保卫战情景的诗句。</p><p class="ql-block"> 黄洋界保卫战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保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一次战斗。黄洋界位于井冈山北面,海拔1300多米,雄峰耸立,陡不可攀,是井冈山的险要哨口之一。</p><p class="ql-block"> 1928年8月,朱德率领红四军主力去湘南,毛泽东率领一部分红军去桂东迎接红四军主力,井冈山只留少量部队,造成井冈山红军兵力空虚。湘赣两省的敌人乘我军主力未归之际,对井冈山根据地发动第二次“围剿”。8月30日上午,湘敌第八军第一师在赣敌一部的策应下,向井冈山上黄洋界阵地发起猛烈进攻。守卫在黄洋界的我军第三十一团第一营一部在党代表何挺颖率领下,借助赤卫队和群众的支持,凭踞黄洋界居高临下的险要地形与敌人展开激战。由于受地形的限制,敌人兵力只能呈鱼贯队形,一个一个地往上爬,每个兵力又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否则就无法射击。所以敌人虽然有一个师的兵力,但用在火线上的最多只能是一个营的兵力。红军以一连一个排布置在最前沿,另外两个排隐蔽在侧后,等待时机出击敌人。三连则在后边休息,准备替换一连指战员。当时由于缺少枪支弹药,每个战士只有三五发子弹,为了节省子弹,敌人距离远时不开枪,到有效射程内再突然开火。就这样我军从早晨打到下午,打退了敌人多次进攻。下午四点左右,正当敌人重新组织进攻时,战士们把从南昌起义后带到井冈山仅有的一门迫击炮抬来,向敌人发射了三发炮弹,其中一颗正落在敌人指挥阵地上。敌人听到炮声,以为红军主力部队回到了井冈山,不敢再战,利用傍晚云雾弥漫的机会,逃之夭夭了。这次战斗共打死打伤敌军二百多人。</p><p class="ql-block"> 黄洋界保卫战,胜利地保卫了井冈山战略基地,为红四军主力返回,打破敌人第二次“围剿”,恢复根据地,创造了条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