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回忆录》——游庙会

<p class="ql-block"> 作者:姜世珍(88周岁)</p><p class="ql-block"> (女儿霞整理编辑发表)</p><p class="ql-block"> 图片来源于网络</p> <p class="ql-block">  我们年幼时,家乡没什么地方玩耍。有两座庙是人们喜欢去玩的地方。一处是高场,另一处是高寺。</p><p class="ql-block"> 高寺是座小庙,只几座菩萨,去游玩的人很少。但每逢庙会,去烧香拜佛的人多,我和父母去过几次(我们在土地坝住,高寺就在对面)。那时我小,记忆不多。</p> <p class="ql-block">  高场是座大庙。几层殿堂,供了大小许多座菩萨,上面几间供的是高大菩萨,有的样子狰狞,面目吓人,幼时的我不敢看,每次走到那儿总是拉起父母的手赶快离开。</p><p class="ql-block"> 我现在记得的是下面一个大院,左右两排房,称十二殿。这十二殿是塑造的是十二孝及十二不孝。人物对比图样解读,教意深刻。十二孝者塑造的是给父母长辈摇扇、捶背、穿衣、洗脚、端茶、送饭都奉侍的各种敬孝人物。十二不孝之人,塑造的是受到惩罚。青年男女被受鞭刑、下油锅、投井、下跪认罪等。十二殿,每殿都体现一种孝与不孝之对比惩诫的教意。心灵受到良好的薰陶,接受传统教育。</p><p class="ql-block"> 我当时看不懂,是父亲给我解释的。父亲懂得特别多,他把每殿设的人物、名称、事由、来龙去脉,像讲故事一亲讲给我们听。许多人听到父亲讲解都情不自禁被吸引,都围着听他讲,他便成了一名免费的讲解员。因为有父亲的讲解,我对十二殿教意记忆深刻,至今都能记起当时游览的情景,也把“孝”深深地植入了幼小的心灵,成为一生的美好品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除十二殿外,我对庙内其它景观不感兴趣,记忆少。我最喜欢的还是庙外大草坪的热闹场面。每年正月初一和十五这两天,高场都非常热闹,就像解放初期,农村放电影一样热闹。男女老少从四面八方赶来,可谓人山人海。那时我们家乡没地方玩耍,高场这庙就成了人们年年周而复始地过年的好去处。</p><p class="ql-block"> 每逢过年,高场还给小商贩带来商机。小商贩把各类小商品、食品等在庙外的草坪上摆摊叫卖。还有艺人的各种表演:卖唱的、打花枪、莲花闹、金钱板、唱戏等等,都扎着场子表演。我们一群孩子最喜欢看表演,见缝插针使劲往前挤。艺人每演了一个节目,大家都会喝彩拍巴掌。艺人表演几个节目后,就端着盘子向观众要钱,也有观众会丢几个小钱进去,艺人不断作揖致谢,端着盘子转完一圈,又继续表演......</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正月十五这天更闹热!早饭后,人们就扶老携幼,向高场蜂拥而来。那些摆摊设点的商贩,天未亮就打着火把挑着担子,早早来到草坪上选好有利地形,摆摊营业。</p><p class="ql-block"> 正月十五这天人们来这儿是有来由的。正月十五是新年最后一天耍期,过完这天也就过完年了。当地有名谣:“正月十五止,火烧门前纸。大的做生意,小的捡狗屎。”从正月十六起,各就各位,投入生产劳动。所以正月十五这天,人们都抓紧最后的时光,携家带口全天游。中午在摊点买点小吃,玩到天黑才回家。</p><p class="ql-block"> 我们家也一样,年年十五都会在高场游玩一天。中午父母都会选好吃的东西买给我们,买了好多种好吃的。人多,怕我们挤掉,父母都用手牵着我们。看表演时,我个子小父亲把我扛在肩头上看。游玩时,父亲不时给我们变出一串糖葫芦,一会儿又掏出袋盐花生等,让我们不时有惊喜,感受着过年美好的氛围。回家时还不忘记给腿脚不便,不愿意出来玩的公婆买喜欢吃的东西,让他们也感受到正月十月的快乐。</p><p class="ql-block"> 高场这座大庙,在“文化大革命”开展的“破四旧,立四新”运动中,被铲除干净。2018年正月我回家后故地重游,只见一片竹木荒草。当年人们游玩的热闹圣地,早已不复存在!我站那儿深深地感到痛心:这些古迹是民族的的根和灵魂,它们见证了历史的厚重与变迁,那每一块砖、每一座塑像都体现了祖先的智慧和汗水,都是不可再生的财富,是人们的精神依托.......它们的毁灭,让我感到无比的惋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