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坊七巷

水中月亮

<p class="ql-block">一提到三坊七巷,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位于福建福州。福州的历史街区三坊七巷源起于晋,鼎盛在明清时期,也是中国现存最好的里坊制街区。中国近代史上为人们所熟知的林则徐、严复、冰心等名人都曾生活于此。</p><p class="ql-block">街区中间南北方向的南后街,将这一片区域分为西面三片的坊和东面七条的巷。但由于历史的变迁,曾经的光禄坊、杨桥巷、吉庇巷陆续被改为马路,现仅存二坊五巷。</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福州的历史文化的发源地,三坊、七巷,很多我们耳熟的名人,如林则徐、严复等都曾住在此处。区域占地面积广,以最南边的林则徐纪念馆为起点,纵向径直步行到最北边的冰心故居,每一米都值得你的驻足。阡陌交错的商业街,每一条横着的巷子都值得进去一探究竟。</p> <p class="ql-block">御碑亭,建于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为正方形重檐歇山顶,内立三座御赐石碑。成品字形排列,隐喻林则徐一生品重柱石,刚正不阿。正中是清咸丰皇帝得知林则徐病逝慰问其家属的“圣旨”;左边是“御制碑文”,为林公树碑立传;右边是“御赐祭文”,为祭祀文体。</p> <p class="ql-block">树德堂是林则徐纪念馆的核心建筑。树德堂内陈列有林则徐的官服塑像,楣额上挂着清道光皇帝御书的“福寿”匾额。树德堂还展示了林则徐的一生事迹,包括他亲笔书写的对联、条屏、立幅、扇面、信扎、文稿、笔记等120多件展品,以及他使用过的印章、残墨、印盒、政书雕板等遗物。</p> <p class="ql-block">乌山,又称乌石山,离林则徐祠堂只相距百米,与于山、屏山鼎足而立,统称为福州城内三山。相传汉代何氏九仙于重阳节登乌山揽胜,引弓射乌,故又名“射乌山”。离三坊七巷这么近,顺便就去逛了一圈。</p><p class="ql-block">乌塔耸八角七层,塔身层檐用叠涩手法建造,每层塔壁上都有浮雕或石刻,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建筑艺术价值。</p><p class="ql-block">乌山摩崖石刻及造像,自唐至清约两百多处,另有十尊石造像,均为唐末五代前遗存下来的艺术瑰宝。</p> <p class="ql-block">风井营巷又称井巷,东西走向,与宫巷相对。巷宽2米,块石铺砌。原称甘液坊、甘液境,境内供奉甘液大王、临水夫人等。</p><p class="ql-block">《三山志》载:“甘液坊,地名方井,即苏公井也。”清代始改名丰井营。原来巷中有一口古井名“方井”,“方”、“丰”福州话相近,因而转音。方井是“苏公十二井”之一,为宋提刑苏舜元所凿。</p> <p class="ql-block">宫巷,福建福州“三坊七巷”中“七巷”之一,旧名仙居,以巷中有紫极宫得名,是当今福州保护的最完整的古巷坊之一。巷内有清代建筑13幢。其中,有清两江总督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林则徐之子林聪彝,清海军总长刘冠雄等近代名人故居。</p> <p class="ql-block">安民巷。相传唐末黄巢农民军入闽,兵至巷口,出示安民,故名。北宋初,中奉大夫刘藻以孝闻,诏赐粟帛以旌之,因改锡类坊。宋中叶,太宰余深居此,改为原台育德坊。元福建省都事贾讷居此,其母贞节,又改为贞节坊。明万历年间复名安民巷,沿用至今。安民巷内主要有鄢家花厅、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三坊七巷历史名人勤廉馆、中共福州市委旧址纪念馆等院落。</p> <p class="ql-block">衣锦坊是“三坊”中的第一坊,旧名通潮巷。据清《榕城考古略》记载:宋朝的“陆蕴、陆藻兄弟典乡郡居此,名禄锦,后王益祥致江东提刑任,更名衣锦。”就是说坊内有人在外出仕做大官,之后衣锦还乡,荣耀乡里,所以坊名也改为了“衣锦”,衣锦坊,沿用至今。衣锦坊内主要有水榭戏台、欧阳氏花厅、梁鸣谦故居和郑氏民居等院落。</p> <p class="ql-block">衣锦坊的水榭戏台很有名气,建在水池上面的戏台,坐南向北,面积约30平方米,台后有化妆室,池外左右两侧有酒楼,酒楼后有假山、雪洞,戏台正面建楼阁,坐北向南,前廊后堂,穿斗式木构架,单檐歇山顶,可供聚会、观剧或登高临远。</p><p class="ql-block">水榭戏台的价值在于,将戏台建在自家宅院,并且建在水池上,由于年久失修,古建筑破损严重。2006年进行了修复。</p> <p class="ql-block">文儒坊是“三坊”中的第二坊,该名在宋时就已存在。据《榕城考古略》载,此巷“初名儒林,以宋祭酒郑穆居此,改今名”。</p><p class="ql-block">这条坊因历代文儒辈出而闻名,士子们不断地走向外部世界,融入主流社会,各各有建树于家国。因此宋代定坊名时,很自然地就有了“儒林坊”的雅称。</p><p class="ql-block">到了主持国家最高学府的国子监祭酒郑穆住进了这个坊巷后,经一番“一字师”的工夫,易其名为现今的“文儒坊”。“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陋室所以不陋。</p> <p class="ql-block">塔巷,旧名修文巷,塔巷之名得名于五代时建造的木塔,称育王塔,南宋后塔毁,至清代,在巷内砌造半爿的小塔,作为纪念,所以称“塔巷”。他们将塔看成了小巷文化的结晶。20世纪50年代,小塔移至巷口。原双侧巷口牌坊上的旧塔已于三坊七巷改造中被拆毁。</p> <p class="ql-block">郎官巷是宋代就有的坊埠。据清《榕城考古略》载:宋刘涛居此,子孙数世皆为郎官,故名。</p><p class="ql-block">宋代诗人陈烈原籍长乐,迁居福州时也住在郎官巷。 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严复的故居也坐落在巷内。郎官巷西头巷口立有牌坊,坊柱上对联:</p><p class="ql-block">译著辉煌,今日犹传严复宅;</p><p class="ql-block">门庭鼎盛,后人远溯刘涛居。 </p> <p class="ql-block">黄巷由当年的晋安郡守相当于今福州市长黄元方所建。到了唐朝末年,崇文官校书郎黄璞退隐归居这里。黄巢军入福州,因闻黄璞的大名,命令兵士夜过黄巷"灭烛而过",勿扰其家,从此黄巷名声大振。</p><p class="ql-block">巷内历代多住儒林学士人文荟萃,成为文化名人和社会名流的集居地。因此曾一度改名新美坊,后称新美里。巷内原有一“唐黄璞居”石匾, 还有一个庭院名曰“小黄楼”,属于文物保护单位。   </p> <p class="ql-block">福州台湾会馆亦称“两郡试馆”,为清末专供台湾士子到省城福州参加乡试,进京参加会试时的栖息之所。1883年由福建台湾兵备道兼提督学政刘璈在现鼓楼区中山路原贡院附近倡建,1884年建成,1885年乙酉科乡试投入使用,可住300余人。原址现已不存,2018年福州市择现址复建。</p> <p class="ql-block">民国初,著名诗人陈衍的名句:“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使得“三坊七巷”脍炙人口。</p><p class="ql-block">清道光年间,文人刘心香有诗云:</p><p class="ql-block">七巷三坊记旧游,</p><p class="ql-block">晚凉声唱卖花柔。</p><p class="ql-block">紫菱丹荔黄皮果,</p><p class="ql-block">一路香风引酒楼。</p><p class="ql-block">三坊七巷人杰地灵,出将入相的所在,历代众多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从这里走向辉煌,有的坊名、巷名就可看出当年的风姿和荣耀。“三坊七巷”里走出了诸多的近代史名人,拥有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还是很值得我们前往游览、追思、怀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