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跨越国界的乡村喜宴

刘伟杰 辽宁国际经济文化俱乐部

<p class="ql-block">作者:刘伟杰</p><p class="ql-block"> 1992年初春,我在辽宁电视台主持《希望之星》世界语电视讲座,作为电视栏目主持人,我每天晚上与来自各地的世界语学员交流学习。那时,我结识了来自澳大利亚的世界语者马约翰和马海蒂夫妇,他们作为外教,在沈阳体育学院外国语教研室工作。</p><p class="ql-block"> 有一天,马约翰夫妇邀请我去他们家参加聚会。那天是他们巴哈伊历新年的庆祝日——诺露兹节,也是他们斋月结束的日子。在他们的宿舍里,各种美食香气弥漫,我们围坐在一起,品尝着美食,用世界语交流着两国不同的民俗文化。</p><p class="ql-block"> 就在这个时候,我接到了表妹的电话,邀请我出席她的结婚仪式。我欣然答应了,并征得表妹的同意,邀请马约翰夫妇一同前往。我想,这将是一个让外国友人了解中国乡村婚礼民俗的绝佳机会。</p><p class="ql-block"> 婚礼那天,阳光明媚,我们相约在沈阳火车站,一同乘坐绿皮火车前往新城子。火车在田野间穿梭,大约四十分钟后,我们抵达了新城子车站。舅舅早已在出站口等候,我们随他一同前往他家。刚到舅舅家,我们就看到许多娘家亲属已经早早地来到了舅舅家,场面热闹非凡,我们进屋后,舅舅让马约翰夫妇上热炕休息,还准备了红糖水。马约翰喝完红糖水,感觉很好喝,不知道这是什么茶水,听到我的解释才明白喝红糖水的含义。</p><p class="ql-block"> 大约九点左右,迎亲车队准时出发,前往表妹夫家。他们家位于新城子区二井煤矿附近的一个村子。车队刚到村口,便响起了震耳欲聋的鞭炮声。我们随着新人下车,走到新房参加婚礼仪式。在大屋里,主持人按照传统习俗,为新人主持着庄重而神圣的婚庆仪式。新郎新娘先拜天地,再拜祖宗,接着拜双方父母,最后夫妻对拜。仪式结束后,新人喝下交杯酒,送入洞房。我为马约翰夫妇详细讲解了中国北方婚礼仪式的每一道程序和内容,我们还给表妹也准备了大红包贺喜。</p><p class="ql-block"> 在新房里,马约翰夫妇对我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为什么婚床上要摆放很多红枣呢?”我笑着解释给他们听:“在中国北方,新婚夫妇的结婚床上通常要摆放大红色的喜被,上面绣着鸳鸯戏水的图案,寓意着新人新婚生活美满幸福。而在喜被上摆放枣子、花生、桂圆、莲子等,则寓意着‘早生贵子’,希望新人能够早日添丁。枕头底下放几粒花生,寓意着男孩女孩,‘花’插着‘生’,代表着新人的家族将会繁荣昌盛。”听完我的解释,他们恍然大悟,拿起相机拍摄这些珍贵的照片,记录下中国乡村婚礼的美好瞬间。</p><p class="ql-block"> 我们来到新郎家的院子里,只见几口大锅支起,几十人正忙碌着准备婚礼宴席,院内桌上已经摆满了四喜丸子、油泼大鲤鱼、红烧肘子、农村扣肉、拔丝三样、酸菜白肉血肠和东北烩碗汤等东北农村婚宴菜品。对于马约翰夫妇来说,这不仅是他们第一次参加中国乡村婚礼,更是他们第一次深入中国农村。那个时候,中国对外国人的乡村旅行还有一定的限制,城市郊区的路口都设有警示牌:“外国人不允许随意去乡村”。因此,他们对乡村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和惊叹。特别是看到厨师们用大锅炒菜时,他们更是惊叹不已。</p><p class="ql-block"> 出席婚宴的亲属众多,我们是贵客,新郎特意安排我们在大屋里坐席。婚礼上来了外国友人,无论男方还是女方的主要亲戚都纷纷过来给我们敬酒。由于马约翰夫妇信仰的原因,他们不能喝酒,只能站起来喝茶水代酒回敬大家。因为亲戚们太过热情,马约翰夫妇几乎没有机会品尝婚宴上的各种美食,而我也不停地为大家用世界语和汉语翻译着。后来,在马约翰夫妇的坚持下,他们也逐渐学会了用中文回应大家的敬酒:“不客气,不客气。”</p><p class="ql-block"> 婚宴结束后,我们返回沈阳的路上,马约翰夫妇幽默地说:“中国人太热情,太客气了,我们还没有吃饱饭。”听到这句话,我们都忍不住笑了起来。</p><p class="ql-block"> 这次乡村喜宴之旅,不仅让澳大利亚世界语者马约翰夫妇深入了解了中国的乡村婚礼文化,也让我们这些中国人感受到了外国友人的热情和友好。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世界的多样性。如今回首那段美好的时光,我们都觉得那是一段弥足珍贵的难忘经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写于2024年4月6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