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年游记—茶峒古镇

快乐人生

<p class="ql-block"> 24年游记—茶峒古镇</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中国文学大师沈从文先生的《边城》,把位于湘、渝、黔三省交界处的茶峒描述的如诗如画,自此,茶峒古镇名扬中外,成为众多游客心目中的向往之处,也成了我旅游中必须要到的目的地。</span></p><p class="ql-block"> 4月份,在湘西旅游的时候,去了茶峒古镇。</p><p class="ql-block"> 茶峒,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与贵州省松桃县的迓驾镇和重庆市秀山县的洪安镇接壤,是一个<span style="font-size: 18px;">被形象地描述为“一脚踏三省”,“一鸡鸣三省”的边陲小镇。</span></p><p class="ql-block"> 茶峒古镇历史悠久,始建于清朝嘉庆八年(即1803年),是湘西四大古镇之一。在清朝至民国时期,茶峒因其繁荣热闹而享有“小南京”之称。</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9日上午10时,一行人到达茶峒古镇景区入口。</span></p> <p class="ql-block">茶峒牌楼</p> <p class="ql-block">边城牌楼</p> <p class="ql-block">  景区入口处,左右矗立着两座牌楼,正对景区的牌楼上书“茶峒”二字,旁边二十米处的牌楼上书“边城”二字。</p><p class="ql-block"> 茶峒即边城,2005年,因为小说《边城》,茶峒古镇正式更名为边城镇。</p><p class="ql-block"> 我们从茶峒牌楼下进入景区,古色古香的街道和建筑便映入眼帘。</p> <p class="ql-block">古城街道</p> <p class="ql-block">古城街道</p> <p class="ql-block">古城街道</p> <p class="ql-block">古城街道</p> <p class="ql-block">  走进茶峒古镇,<span style="font-size: 18px;">青石板路蜿蜒曲折,显示其年代的古朴久远;街道两旁的建筑</span>古香古气,错落有致,<span style="font-size: 18px;">青砖黛瓦、飞檐翘角,虽历经多年风吹雨打,依然保持着明清时候的风貌;灯笼高挂,红红火火,布幌摇曳,古意盎然,给人一种穿越千年时空的梦幻;漫步其中,感觉到</span>这里的一砖一瓦都见证过茶峒人的过往故事和酸甜苦辣的生活记忆。虽然远古时代的繁华已一去不返,但那份古老的车水马龙商业繁荣的生活气息依然还在。</p><p class="ql-block"> 所预订酒店是一家民俗,干净卫生,舒适宜人。稍作休息后,一行人去景区参观。</p><p class="ql-block"> 我们沿着古老的街巷首先来到了北门码头。</p> <p class="ql-block">北门码头</p> <p class="ql-block">  北门码头,是原来茶峒甚至是花垣县进出四川、贵州的必经要道,也是川、黔两省物资和农副产品的集散市场。战争期间,由于此处地势偏远,远离战火硝烟,远近商客大量涌入,一度造就了茶峒的繁荣景象。抗日战争特别是解放战争胜利后,外来的商户、师生以及难民等都不再有,因此,过去北门码头的繁荣和繁华景象也不再现。它原来的繁忙景象,只能留在人们的记忆里和沈从文先生的《边城》里。</p><p class="ql-block"> 北门码头的清水江岸边,是茶峒人的典型民居—吊脚楼。</p> <p class="ql-block">吊脚楼</p> <p class="ql-block">吊脚楼</p> <p class="ql-block">  吊脚楼顺着江边而建,古朴雅致,上层宽敞,下层架空,它不仅仅是当地居民生活和居住的场所,更是清水江岸边的一道风景。</p><p class="ql-block"> 清水江岸边,游客不是太多,但也比较热闹。</p> <p class="ql-block">清水江边写生的学生</p> <p class="ql-block">清水江岸边的商户</p> <p class="ql-block">岸边休息处的《边城》名句</p> <p class="ql-block">翠翠画像及《边城》名句</p> <p class="ql-block">  清水江岸边的商铺内,商户正在经销自己的商品;清水江岸边,有许多写生的学生正专心致志的描摹自己的作品;清水江水边,有当地居民正利用江水洗衣服。</p><p class="ql-block"> 岸边休息处或者草丛边,有许多《边城》名句被书写在墙上或者装饰体上。沈从文的《边城》成了这里最明显的文化标志。</p><p class="ql-block"> 北门码头的附近,就是沈从文旅居地。</p> <p class="ql-block">沈从文旅居地</p> <p class="ql-block">沈从文旅居地</p> <p class="ql-block">  沈从文旅居地是沈从文先生来茶峒曾经居住生活的地方,也是其小说《边城》的主要创作地。室内有沈从文先生的生平简介和生活模型。</p><p class="ql-block"> 沿江边继续前行不远,是刘邓大军渡江指挥所。</p> <p class="ql-block">刘邓大军渡江指挥所</p> <p class="ql-block">指挥所内景</p> <p class="ql-block">  刘邓大军渡江指挥所,是刘邓大军挺进大西南时的渡江指挥部,再现了刘邓大军挺进大西南的光辉历史和艰苦历程。指挥所以当年刘邓大军挺进大西南时从茶峒渡江的历史事件为基础,以图文并茂、实物并举的形式,讲述了渡江前后的历史史实,再现了刘邓大军在茶峒期间,克服各种困难,军民同心,不断创造奇迹的历史场景。</p><p class="ql-block"> 继续前行,沿江道路被吊脚楼阻断,沿拉拉渡指示标牌前行,拐进一街巷。</p> <p class="ql-block">身着土家服饰的游客</p> <p class="ql-block">  茶峒是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在茶峒的街头巷尾,常常可以看到身着民族服饰的游客,兴奋惬意的游走在景区里。这位游客,就是身着艳丽的民族服饰,手拿手机,似特别兴奋的大步流星的行走在古老的街巷里。</p><p class="ql-block"> 走到街巷尽头,看到准备乘坐拉拉渡的游客在排队等候着。</p> <p class="ql-block">排队等候乘坐拉拉渡的游客</p> <p class="ql-block">古城墙及古码头标识</p> <p class="ql-block">  茶峒古码头处<span style="font-size: 18px;">依然保持着几十年前的样子,</span>这里有茶峒古码头标识,是湖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标识后面的古城墙墙体斑驳陆离,尽显年代的古老沧桑。</p><p class="ql-block"> 等候乘坐拉拉渡的游客一边排队等候,一边欣赏江边景致。</p> <p class="ql-block">拉拉渡</p> <p class="ql-block">拉拉渡视频</p> <p class="ql-block">  拉拉渡,是清水江上一种独特的交通工具,也是从茶峒所在的湖南到对岸的重庆来回往返的主要交通工具。它由一根钢丝连接两岸码头,老梢公悠闲的坐在船屋内的木制四方条台上,用一根挖有细槽的两尺圆木作绞杆,卡在渡河钢丝上一点一点把船拖到对岸。这里不收现金也没有纸质票,游客<span style="font-size: 18px;">只需上船用微信扫码发2元钱,就可以乘坐这条小船,十</span>几分钟就能到对岸的重庆。 </p><p class="ql-block"> 《边城》中有对拉拉渡生动而形象的描述: “小溪既为川湘来往孔道,水常有涨落,限于财力不能搭桥,就安排了一只方头渡船。这渡船一次连人带马,约可以载二十位搭客过河,人数多时则反复来去。渡船头竖了一枝小小竹竿,挂着一个可以活动的铁环,溪岸两端水面横牵了一段废缆,有人过渡时,把铁环挂在废缆上,船上人就引手攀缘那条缆索,慢慢的牵船过对岸去”。</p><p class="ql-block"> 等待十几分钟后,我们坐在了拉拉渡的小船上。小船开的很慢,游客既可以体验乘坐拉拉渡的感受,也<span style="font-size: 18px;">可以悠闲地欣赏两岸的自然风光,体会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景致。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摆渡老人乌篷船,都还是书中的样子,坐在拉拉渡上<span style="font-size: 18px;">是一种别样的感受,真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十几分钟后,到达重庆的洪茶渡口。</span></p> <p class="ql-block">洪茶渡口</p> <p class="ql-block">  拉拉渡靠岸后,便是重庆洪安边城的洪茶渡口。<span style="font-size: 18px;">始建于清朝末年</span>洪茶渡口<span style="font-size: 18px;">古色古香,依然保持着几十年前的原貌。</span>在川湘公路通车之前,四川和湖南的进出口货物,均在此渡口集散,极盛时期,日均停船20余只,日吞吐货物量近百吨。随着公路运输的兴起,洪茶渡口已不是货物装卸的重要码头,而成了过往行人的主要渡口。</p><p class="ql-block"> 上岸后,即是矗立在此的语录塔。</p> <p class="ql-block">语录塔</p> <p class="ql-block">  语录塔<span style="font-size: 18px;">修建于20世纪60年代</span>,现在仍然保持着原来的样子,六面塔体上都书写着文化大革命时的标语,不知道此塔为什么能原貌的保存到现在。它像拉拉渡一样,承载着那段特殊的历史记忆。</p><p class="ql-block"> 拾阶而上,有洪安边城标识。</p> <p class="ql-block">洪安边城</p> <p class="ql-block">  洪安边城又叫洪安古镇,隶属于重庆市秀山县管辖,处于重庆、贵州、湖南三省交界处,有“渝东南门户”之称,也是“一脚踏三省”,“一鸡鸣三省”的边陲小镇及沈从文笔下的《边城》原型。</p><p class="ql-block"> 前行十几米,是刘邓大军司令部。</p> <p class="ql-block">刘邓大军司令部</p> <p class="ql-block">  边城洪安古镇是刘邓大军进军大西南的第一站。1949年10月,刘邓大军挥师大西南,10月6日下午5时,沿川湘公路入川的解放军先头部队攻占洪安。11月30日,刘伯承、邓小平以及参谋长李达等进入洪安,司令部驻扎在码头上街口处的原复兴银行内。</p><p class="ql-block"> 参观完司令部内的设施和刘伯承邓小平的住室后,沿街前行,就是洪安老街。</p> <p class="ql-block">洪安老街</p> <p class="ql-block">洪安老街</p> <p class="ql-block">  洪安老街,是重庆市洪安镇的主要街道,始建于上个世纪20年代,老街上的房屋均为木质结构的吊脚楼,其工艺造型独特,土家苗寨风情别具一格,<span style="font-size: 18px;">体现出深厚的民族建筑文化底蕴</span>。</p><p class="ql-block"> 从洪安老街下来,走进三不管岛。</p> <p class="ql-block">三不管岛标识</p> <p class="ql-block">三不管岛</p> <p class="ql-block">  三不管岛位于清水江中央,面积不大。它背靠重庆的洪安,对岸是湖南的茶峒,不远处是贵州的迓驾。这个小岛真正做到了一脚踏三省,鸡鸣三省惊。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多年来不属于任何一个省管辖,一直没有明确的行政归属。</p><p class="ql-block"> 解放前,三不管岛一直是悍匪,山贼以及犯命案犯的避难所,历朝历代许多边区民间纠纷矛盾得不到解决时,矛盾双方均约上岛,一决雌雄,由于岛权属不清,无论死伤,四川湖南贵州三省衙门官府都不管,因其后果无人问津而得名。</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解放后,三不管岛才有了明确的归属,现在隶属于重庆市秀山县管辖。</span></p><p class="ql-block"> 随着周围景区的旅游开发,三不管岛建起了酒店,名字就叫“三不管岛度假酒店”。</p><p class="ql-block"> 从三不管岛出来,十几个旅友在洪安边城合影留念后,下到洪茶渡口沿清水江岸边栈道前行,去参观三省交界处界碑。</p><p class="ql-block"> 清水江栈道尽头,从岸边攀登到顶部,是渝东南第一门。</p> <p class="ql-block">渝东南第一门</p> <p class="ql-block">两省标识视频</p> <p class="ql-block">  渝东南第一门位于洪茶大桥上,是连接重庆和湖南的主要通道,桥的中间是两省的分界线。桥的这头,重庆建有牌坊,上横梁写着“渝东南第一门”,另一方面写着“欢迎来到重庆”。桥的另一头湖南建有牌坊,上书“湖南”两个金色大字。</p><p class="ql-block"> 在重庆这边牌坊的一侧,树立着一块石碑。</p> <p class="ql-block">三省交界处界牌</p> <p class="ql-block">  石碑上用红色字体书写着“川湘黔边城”,这里应该是渝湘黔的交界处,怎么会是川湘黔呢?原来,此石碑立于1996年,重庆1997年才被设立为直辖市。如果按现在的说法,应该是“渝湘黔边城”。石碑立于此,就表明此处的地理位置属于三省交界处。</p><p class="ql-block"> 渝东南第一门的旁边广场,是刘邓大军进军大西南纪念广场。</p> <p class="ql-block">走向大西南纪念牌</p> <p class="ql-block">  纪念广场上,矗立着一块高大的纪念碑,通体红色,上面有邓小平题写的“走向大西南”五个白色大字。</p><p class="ql-block"> 从渝东南第一门继续前行二十几米,下了一个山坡,有“鸡鸣三省”标识雕像。</p> <p class="ql-block">鸡鸣三省标识</p> <p class="ql-block">  在一块巨石上,傲然站立着一只雄鸡,雄鸡的一侧有“鸡鸣三省”标识,标识上方清楚的标写着重庆、贵州、湖南三个省的名字。</p><p class="ql-block"> 沿江边继续前行三十多米,便是三省交界处界牌。</p> <p class="ql-block">一脚跨三省界牌</p> <p class="ql-block">一脚跨三省界牌视频</p> <p class="ql-block">  我们所到的三省交界处的界碑,实际地理位置属于重庆市秀山县洪安镇,此界碑由国务院于1997年所立,一米多高,三面形,分别指向其所在的省份,并用红色字体书写着重庆、湖南、贵州。其上面还设有一个标牌,写着“我在一脚踏三省很想你”字样。</p><p class="ql-block"> 我们一行人在此兴奋的拍照留念。</p><p class="ql-block"> 在清水江的对面,还有一个一脚踏三省界碑。</p> <p class="ql-block">一脚跨三省界牌</p> <p class="ql-block">  这是湖南一边的“一脚踏三省”界碑,界碑的底座上书写着“一脚踏三省”,底座的上方是一块巨石,上面书写着“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字样。</p><p class="ql-block"> 我们隔江远观了那个界碑,便在这边界碑的附近饭店用午餐。</p><p class="ql-block"> 在边城,绝对不能错过当地的美食,我们刚在餐厅坐下,就点了结合了川湘黔三省美食特色的“角角鱼”以及其他当地特色菜品,酸辣纯正的口感让人回味无穷。</p><p class="ql-block"> 享用午餐之后,又沿清水江岸边栈道回到洪茶渡口,乘坐拉拉渡回到湖南茶峒一方,沿江边道路欣赏翠翠岛风景。</p> <p class="ql-block">翠翠岛</p> <p class="ql-block">翠翠岛上翠翠雕像</p> <p class="ql-block">  翠翠岛是一个小岛,宛如一艘渡船停泊在清水江上,岛上翠竹幽幽,绿树成荫,岛上有一座经典大气的建筑,像一本扣在桌面的书,上书“边城”两字非常醒目,也比较现代化。还有翠翠的雕像,翠翠牵着她的狗,行走在青山绿树之间,漂亮迷人。</p><p class="ql-block"> 步行到北门码头,上岸沿茶峒古镇街巷回酒店休息。</p><p class="ql-block"> 酒店房间在四楼,走向阳台举目一望,清水江离我们所住酒店很近。稍作休息后,沿从酒店房间看到的路线几分钟就到了清水江岸边。</p> <p class="ql-block">千年龟</p> <p class="ql-block">祈福长廊</p> <p class="ql-block">  清水江岸边有祈福长廊,长廊的一头有一千年龟,按照指示摸龟后到祈福长廊祈福。</p><p class="ql-block"> 之后,沿清水江岸边到观河楼酒店享用晚餐。</p> <p class="ql-block">观河楼</p> <p class="ql-block">  观河楼酒店临清水江而建,我们要求酒店把餐桌摆在了清水江岸边,临江而坐,点了当地特色菜品,酒是我们自带的,美酒佳肴,开怀畅饮,在欣赏风景中已酒足饭饱。</p><p class="ql-block"> 步行回到酒店,余兴未尽,又在酒店四楼平台上,几个人促膝长谈,至夜深才回房间休息。</p><p class="ql-block"> “等一城烟雨,只为你;度一世情缘,只和你”。置身茶峒,感受着沈从文笔下的诗情画意、民族风情和烟火气息;欣赏着茶峒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人文景观;领略着茶峒这个宁静神秘小镇的无穷魅力,让人瞬间感受到一种别样的旅游情趣和生活气息。来到这里,无论是对文学爱好者还是对古镇风情感兴趣的人来说,都能获得心灵的满足和愉悦。如果谁想要远离城市的喧嚣,寻一处神秘而又充满文化气息的旅游目的地,那么茶峒古镇就是一个绝对无可挑剔的最佳选择。</p><p class="ql-block"> 作于2024年4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