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大古桥之一一一泉州洛阳桥游探

lijun

<p class="ql-block">  2024年4月13日,我们坐旅游大巴来到泉州,游览大名鼎鼎的中国四大古桥之一,泉州洛阳桥。</p> <p class="ql-block">  来到泉州市洛江桥南街,坐在车上远远就能望见红树林像一座座小山坡,翠绿满目,在阳光照射下一片生机盎然,守护着自然之美。而洛阳桥在其附近若隐若现。</p> <p class="ql-block">  我们沿着街道往洛阳桥中心走去。在洛阳桥的引桥处铺着大约一米长短的石块。在引桥与桥身的接壤处,左右各竖立着一个小石亭,亭内各有石将军一尊。</p><p class="ql-block"> 几个小孩出于好奇,一上来就在亭边摆好姿势要照像,我也顺势拍了一张,哈哈哈😀🌹</p> <p class="ql-block">  再往里走,有一小岛称中亭岛,岛上有几株枝繁叶茂的大榕树,掩映着红砖小屋。小屋的北侧竖立着一列碑刻,包括历代重修洛阳桥的事件和题字。</p> <p class="ql-block">  这座红砖小屋就是“海内第一桥"博物馆,位于洛阳桥南方,是一个小型博物馆,里面详实纪录了洛阳桥建造的历史,还展出了一系列珍贵文物。</p> <p class="ql-block">  这是石刻碑。</p> <p class="ql-block">  在石碑旁前两个小学生正在认真写生,顺着他们眼望的方向,再看一下他们在纸上画的原来是一座亭,亭内竖着一块碑,碑上刻着“西川甘雨"。我好奇地问小孩,这里文物这么多,为啥单画它,小男生回答说,这里面有个很有趣的传说,阿姨那边导游正在介绍,你赶紧过去听听。</p> <p class="ql-block">  我赶紧过去,果不其然,导游举着小旗子,正在绘声绘色给大家讲起这块石碑的来历,听起来趣味十足。</p> <p class="ql-block">  传说在明代嘉靖年间,泉州府一带久旱无雨,田地龟裂,时任知府听说洛阳江神灵验,步行前来祈雨,之后一时困倦,倚石而眠。朦胧中间金甲神人捎话,午时三刻见到背上有“七"字的人路过,可向他祈求甘雨。</p><p class="ql-block"> 知府率手下遍寻路人,可是哪有背上有“七"字的?大家急得不行。忽然有人发现,有一人肩横扁担,背后斜挂一镰刀,恰似一“七"字,知府忙跪求增雨,以救黎民。那人百般推脱,解释说我就是一个砍柴的。经不住众人的苦苦哀求,只好承认自己是雨神,说,本来要去西川降暴雨以作惩戒,今分数滴与你解旱,事后上天谴责,不关我事。顷刻间乌云密布,雷声四起,下起了大雨。</p> <p class="ql-block">  雨神移西川之雨,解泉州之旱。知府连夜上奏,求将西川改为四川,以免雨神受罚。玉帝因此免于惩罚雨神。后来,泉州人为了纪念此事,遂在祈雨处建亭,并刻“西川甘雨”碑竖于亭中,后来成为了历代祈雨处。</p> <p class="ql-block">  导游精神饱满,口吐莲花,把这个传说讲得风趣幽默,妙不可言。我们听得如痴如醉。</p> <p class="ql-block">  在中亭岛处,还矗立两块石碑,碑上刻着1963年12月为第一批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而在另一块石碑刻着1988年1月13日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洛阳桥原名万安桥,是古代汉族桥梁建筑的杰作之一。位于洛阳口,距福建泉州5公里。是北宋泉州太守蔡襄主持建桥工程。从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至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前后经历七年之久,耗银一千四百万两,建成了这座跨江接海的大石桥。</span></p> <p class="ql-block">  关于修建洛阳桥,也有一个很传奇的故事。泉州市北,有一条奔腾的河流咆哮而过。这条河原名“晋江",据说是因为东晋大量士族南迁群居于此江边而得名晋江。</p><p class="ql-block"> 唐宣宗未登基以前曾居于此江边思乡心切,常常说晋江风水与洛阳有相似之处,以后晋江就改称为“洛阳江”,一直沿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  洛阳江注入东海,在入海处形成了一个宽达5里的喇叭口,这个喇叭口历来是南来北往的交通要津。</p><p class="ql-block"> 为了保佑大家能平平安安过此要津,人们便将这个渡口称之为“万安渡"。</p> <p class="ql-block">  这座中国现存最早的跨海大石桥便是如今的泉州洛阳桥。历近千年屹立不倒,它于宋代海丝贸易昌盛时而生,既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满足了重要的水陆转运需求,也如是名“万古安澜”般,永保了两岸往来的万世平安。</p> <p class="ql-block">  接着有一位游客提出,此桥明明建在福建泉州,可又为什么叫洛阳桥呢?</p><p class="ql-block"> 这时导游接过话题说,唐朝初年,大量的中原人南迁,河南、河水和洛水一带的人多迁到泉州及闽南一带,这些南迁的人民带来了中原先进的技术和经验,看到这里的山川地势,真的很像旧都的洛阳,所以就把这个地方取名为洛阳,而这个桥,也因此命名为洛阳桥。</p> <p class="ql-block">  洛阳桥桥墩的建造特色体现其独特的“筏形基础”设计。这种设计使得桥墩两头尖,形似小船,这样的造型有助于分水势,减轻江潮和浪涛对桥墩的冲击。</p><p class="ql-block"> 由于石墩是用石块垒成的,石块与石块中间有缝隙,所以在基石上养殖牡蛎来加固石墩。这是利用牡蛎的胶结作用使基石变得更加牢固。</p> <p class="ql-block">  你们看在桥墩的基石上,能看到一粒粒牡蛎还粘附在上面。这是世界上将生物学应用于桥梁工程的先例。这些独特的建桥技艺使得洛阳桥被誉为“海内第一桥"。</p> <p class="ql-block">  洛阳桥共计桥墩46座,桥的两侧有500个石雕佛和28尊石狮,用于保护行人。现存石亭2座,石将军2尊,石塔5座,起初用于休憩、镇邪、镇风,石质建筑虽饱经风浪,却依旧可见当年模样。</p> <p class="ql-block">  如今铺设在桥面上的都是十来米长,五六十厘米厚,七八十厘米宽的大石板,据估测,每块重达二三十吨。石板颜色深浅不一,有长有短,参差不齐,桥上的石板都来自于不同的朝代,这些石头见证了“东方第一大港"的繁荣历史。</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镇风塔</p> <p class="ql-block">  在中亭岛的西侧,有一尊观音石雕像,与周迈环境比起来,稍显突兀。</p> <p class="ql-block">  观音像另一侧的空地上,砌起一个石头桌面,桌上供奉着三尊神像,居中为上帝公像,石桌前有一个小香炉。在桌面上和地面的沙石中,混来着一些燃放鞭炮后遗留的纸屑。</p><p class="ql-block"> 据说洛阳桥上出现的观音和上帝公石像,是一种地方民风民俗。</p> <p class="ql-block">  在洛阳桥引桥处,只见一中年男子挑着牡蛎往村中走去。</p> <p class="ql-block">  走在洛阳桥, 向桥南村望去。一看这村容村貌就知道,村民们过着富裕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  我们也到桥南村中走走逛逛,一看桥南街的花埔栏,都是用牡蛎壳垒成的,既坚固耐用也不失美观。</p> <p class="ql-block">  桥南街道整洁卫生,一派繁荣热闹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  在村口还有一家“ 古道人家”旅社。如有一家人自驾游时,在这里都可吃住。</p> <p class="ql-block">  在景区口的街道边,搭着许多帐篷,里面卖着果料饮汁及地方特色的小商品。</p> <p class="ql-block">  这一摊是卖新鲜牡蛎的,问一下价格是一斤20元。</p> <p class="ql-block">  洛阳桥不仅是泉州乃至福建省的骄傲,也是中国古代桥梁建筑的瑰宝。通过保护和开发洛阳桥,可以更好地发挥其旅游价值,为当地社会也带来了多方面的积极影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