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游会同学第三站:大连

一酩

<p class="ql-block">  骑游会同学,是我退休后骑行了几年后的异想。骑着了,玩着了,又见了同学,一举多得。2021年我第一站是去本溪会一次,2022年第二站去阜新会了第二次,这一次第三站到大连,更有假骑济会之嫌(实际如此)。</p> <p class="ql-block">  对大连有着一种特殊的情结,因母校在那里,还有留校的董哲同学,他当年是班长,俗一点说他又长我两岁,为兄为友我更向往之。</p> <p class="ql-block">  因为他留校,凡到大连或回校的同学自然都去打扰他,他从不厌烦。也因为他从来都热情,我来之前也矛盾过犹豫过。我来,肯定耽误他时间与精力。好在他如我一样都是自由人,如我一样闲不住而“动”的人,他主要“动”在户外,大连周边的山他不停在爬,大连海边的奇礁异石,他差不多也玩了个遍。大连历史遗存他闻之则往……</p> <p class="ql-block">  这是2000年班级同学的一次返校聚会。</p> <p class="ql-block">  有了许多的相通相知之处,我打消了犹豫和顾虑,骑向大连中他一直关注我的位置,告诉我安全第一。正因为我们有这样情谊,这样的鞭策、鼓励关心,这次之骑如此顺利和完美。一是11天的时间和整800公里的距离(实际应该超过800公里,黑鸟App也许太苛刻,我曾让它与高德、腾讯等导航比较,它少记录超过10%以上)很少顶风,大多时间是顺风和侧顺。二是这11天里基本都是情天,没遇到雨,我到家第二天就下雨,且全省性的。三是这台自行车也争气,没发生一点故障,就连爆胎或扎胎常见的故障都未发生。(当然也有其他同学及我的家人和朋友的叮嘱及祝福)</p> <p class="ql-block">  骑行,我还是有点仪式感的,每一长途骑行,我力争有个主题,并作好旗帜。“骑游会同学”也是一个主题,且这个旗帜可反复使用。这回又用上了。这次沿着海边我还弄了件海魂衫穿上(有点老顽童的意思,童心未泯)。</p> <p class="ql-block">  第一次骑游会同学的本溪站。</p> <p class="ql-block">  第二次骑游会同学的阜新站。</p> <p class="ql-block">  这回第三站大连,老董安排了在辽师校内的(文化交流中心)来招待我。当然动用了他的人脉,也消费了他的人脉。</p> <p class="ql-block">  酒水菜品应该超标的,我内心汗颜有愧。</p> <p class="ql-block">  辅导员老师一一和我们合影留念(董哲和张老师合影)。</p><p class="ql-block"> (张老师,年长我们几岁,1976年我们入学时她也是中文系学生,因为缺辅导员,她毕业前就做了我们的辅导员,一直送我们毕业。亦师亦友。)</p> <p class="ql-block">  李琴和张老师合影。</p><p class="ql-block"> (李琴,《大连日报》高级记者,曾任《大连日报》财经部主任,临退休前还在总编室重要岗位签发稿件。这回正在庄河照顾她90多岁高龄的老妈,听说我来她特意从庄河赶过来。)</p> <p class="ql-block">  李中文和张老师合影。</p><p class="ql-block"> (李中文,瓦房店农委退休,体制内人。看看他的肚子,就知道他是当官的。他也特意从瓦房店赶过来的)。</p> <p class="ql-block">  同学们之间也变换着合影。</p> <p class="ql-block">  张老师和她爱人也是同班同学,毕业后也留校,因为当时中文系三届在校生,我们虽不熟,但都在一个系,也常见。后来他和张老师结婚后自然比其他学兄学姐熟悉,这回他和张老师一起过来看我。</p> <p class="ql-block">  在校两个晚上,老董一直在宾馆陪我,头一晚遇到高手李兄,我酒过有点断片,回屋就睡,第二天我在大连玩了想玩的,晚上我们也算久别重逢,自然尽情畅谈,交流很晚。</p> <p class="ql-block">  老董带我寻找40多年前校园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当年我们住的宿舍(上)和我住过寝室(下)。</p><p class="ql-block"> (现在变化在重新装修了)</p> <p class="ql-block">  学校主楼(校部),当年我们经常在这里看电影,现在座椅换成软包了,后面二楼原来是放映室。</p> <p class="ql-block">  当年我们的食堂(北院学生食堂),现在学生可享受到上百种的主付食,我在校两天除了一次给我“接风”之外,基本都在这吃,有自助餐,选择性强,实惠,当然不用我花费。</p> <p class="ql-block">  李琴第三天我走的早上,也从家里赶过来的和老董一起陪我用早餐,共同品味40多年前这个大食堂里的气息。</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们当年中文系的教学楼,下图是2000年我们返校聚会时我在楼前拍的,下图再下是当年的也是我们毕业后到现在我能找到的唯一一个带有中文系标牌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2000年那次返校中文系是在主楼西侧盖了文科大楼,现在辽师有三个校区(听说不止,好像庄河有一处和谁联合办学,用了辽师大的牌子,待证),除了原来的南院和北院外,还有西山校区,即马栏村(广场)再向西,中文系搬进了西山校区。</p> <p class="ql-block">  这是火车站通往辽师的101路无轨电车,40多年前我们坐的最多的一路公交车(现在校门口地铁有一站的)。</p> <p class="ql-block">  这种绿色有轨电车,大连依然保留着,当年我们去星海公园、黑石礁和沙河口等大多坐这种有轨电车(好像4分钱一张票吧),现在看到依然亲切。</p> <p class="ql-block">  现在有轨电车也有不少升级换新了,乘客容量大,差不多就是轻轨,但它比一般城市的轻轨慢。</p> <p class="ql-block">  友好广场的友好电影院,当年我们偶尔跑过来看看“热片”,现在贴了文物标牌。</p> <p class="ql-block">  当年的斯大林广场,也是我们经常去玩的地方,广场上的苏联红军烈士铜像是其标志,1999年铜像迁旅顺和平广场。现在叫人民广场,大连市委市政府就在广场旁,我在市内找玩处的时候,正好路过,勾起记忆,去旅顺时又去看了一下迁到旅顺苏军烈士陵园的那座铜像。</p> <p class="ql-block">  毕业前的实习,我们班被安排到旅顺两个中学,五十四中和五十六中,在旅顺正好路过五十六中(上图)。下面的照片,是我们实习时分在五十六中的师生(一个小组,有带队老师)在中苏友谊塔边合影。</p> <p class="ql-block">  旅顺口就是指这个海湾。</p> <p class="ql-block">  旅顺还有旅顺胜利塔。</p> <p class="ql-block">  从旅顺返回时正好经过周水子机场,拍了一下大飞机。本来也要去东港港东五街网红的大轮船的,出去用导航手机太费电,又忘带了冲电宝,看去看(拍)大轮船时间来不及(电不够用),只能返回,好在拍了一下大飞机,算是弥补点遗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