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非之旅(九)摩洛哥马拉喀什之一

晓东

<p class="ql-block">4月15日,晴。今天前往马拉喀什,离开前,在瓦尔扎扎特又游览了几个景点。</p> <p class="ql-block">酒店外是一片人烟稀少的荒漠,院内碧水绿树,真是两重天。</p> <p class="ql-block">上午8点半准时启程。</p> <p class="ql-block">一、阿伊特·本·哈杜筑垒村</p><p class="ql-block">阿伊特·本·哈杜筑垒村位于摩洛哥瓦尔扎扎特省,这个在摩洛哥南部的古城,曾经是古代的重要关口,虽然现在已差不多完全荒废,不过保留得相当完整,甚至还赢得了“摩洛哥最美村落”的称号。这个古城利用了摩洛哥特有的赤土泥砖建成,虽然城堡就如在沙滩玩泥沙砌堡垒般砌出来,而且手工还精雕细琢,不过整座城极之巨大稳固,难怪在古时足以抵御外敌。</p> <p class="ql-block">这些建筑物的历史并不算悠久,其中最早建成的一部分也只不过拥有大约900年左右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1987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依据标准 (iv)(v),阿伊特·本·哈杜筑垒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好莱坞的电影制作者们对极富诱惑力的阿伊特·本·哈杜筑垒村的耳闻目睹,由来已久:这些建筑物的城墙及城堡至少已经在20部影片中上映。</p> <p class="ql-block">别看阿伊特·本·哈杜筑垒村地处荒漠,貌不惊人,却保存了摩洛哥南部特有的人文风貌,也因此被欧美导演屡屡选中,而出现在20多部好莱坞大片里。中国电影《红海行动》也曾在艾本哈度取景。</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房子都是用红色的黏土加上麦秸垒起来的,保温效果应该很好。每间房子都是一个小小的堡垒,彼此之间由狭小巷道连贯起来,整个村庄结合成固若金汤大城堡。</p> <p class="ql-block">村落里面的狭小通道,不经意间就是一个转弯,地形看来复杂,却是拍照的好地方,感觉每个小场景,都可以拍出大片来,这大概也是好莱坞大片喜欢来这里取景的原因吧。</p> <p class="ql-block">阿伊特·本·哈杜筑垒村指的是一组由高墙围起来的土制建筑,这是一处典型的前撒哈拉居民聚居区。在防御墙内建造有许多房屋,同时四周还有箭塔进行辅助防御。位于瓦尔扎扎特省的阿伊特·本·哈杜是摩洛哥南部建筑的经典范例。</p> <p class="ql-block">小小的店铺内,售卖着具有非洲风情的饰品和衣服,还有大匹的印花布,衣服就挂在外面的墙上,我不知道有多少人会在这里买东西,也许是季节缘故,来这里的游客并不很多。</p> <p class="ql-block">沿着村子里面的小路一直向上走,就来到了城堡的最高处,向下俯瞰,一桥横跨村里村外。远处的大大小小的房子尽收眼底,有着苍凉的异域风情。</p> <p class="ql-block">阿伊特· 本·哈杜筑垒村是一处于中世纪兴建起来的乡村防御工事,它地处摩洛哥南部高高的阿特拉斯群山之中,守卫着一条穿过撒哈拉沙漠的重要商业路线。几个世纪以来,这些利用烘干的泥土搭建而成的建筑物群一直是非洲最杰出的建筑精品之一,就像埃及的大金字塔一样,它们以其独特的方式展现了与众不同的魅力。这些建筑物的历史并不算悠久,据说它修建于12世纪,那正是柏柏尔人穆瓦希德王朝的鼎盛时期:在阿特拉斯山脉的北面,他们夺取马拉喀什后一直打到伊比利亚半岛,几乎占领了大半个西班牙;而在阿特拉斯山脉的南面,则控制着整个西撒哈拉。这座古堡,也许就是当年为“守护穿越撒哈拉大沙漠的重要商路”而修建的。阿拉伯语中它们被称为Ksar,翻译过来就是“设防的城堡”。</p> <p class="ql-block">这里还可以眺望远处的阿特拉斯山脉、俯瞰棕榈林、Ounila河,以及对岸新建的村庄。再远处,就是广袤的戈壁和沙漠了。</p> <p class="ql-block">拍照,要从不同的视角去审视某一物体所具有的独特美感。这个残垣断壁的洞,现己成网红打卡点。</p> <p class="ql-block">透过这个洞向外俯瞰,鳞次栉比的城堡错落有致,在这里拍摄人像也很有感觉。</p> <p class="ql-block">城堡的最高处,一座残破房子孤零零地还坚守着,周围有很多石块叠加起来,有点类似我们国内的尼玛堆,大概也和当地人的信仰有关系吧。这里也是一处必打卡点。</p> <p class="ql-block">上去容易下来难,要人搀扶。同队的旅友戏称我们在古城堡顶跳探戈。这真是跳出了国门,跳到了顶峰。</p> <p class="ql-block">村里的交通工具主要还是毛驴。</p> <p class="ql-block">路边的耍蛇的老者。</p> <p class="ql-block">柏柏尔人做饭很简单,烤饼或者用塔吉锅,在里面放肉和蔬菜,然后放入火䖊蒸煮。</p> <p class="ql-block">当年,运送海盐到内陆的骆驼商旅选择阿伊特·本·哈杜筑垒村为中途休息站,村子也因此兴盛起来。数百年过去了,村子还是那个村子,但来往的不再是驼队商客,而是世界各地的游客了。</p> <p class="ql-block">远远望去,依山而建的阿伊特·本·哈杜筑垒村的建筑占满了整个锥形的山坡,密密麻麻的褐红色房舍比肩接踵,错落有致,似乎给这个诺大的山坡披上了一层坚实的盔甲。于是,不由让人想起了艾本哈度的另一个别称赤土城堡。</p> <p class="ql-block">从另一角度仰视远方的阿伊特·本·哈杜筑垒村,会把人带入遥远村落之中,感慨当时的人们为了生存,所激发出来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一帮老人在实地写生,这有点似我们国内的老年大学绘画班的户外写生训练。</p> <p class="ql-block">二、阿特拉斯山脉</p> <p class="ql-block">阿特拉斯山脉,全长四百余公里,从大西洋的白色海滩一直绵延到撒哈拉沙漠。主峰宏伟壮观,可与阿尔贝斯山脉、比利牛斯相媲美,梦幻般光溜溜的粉色花岗岩峰峦,勾勒出蜿蜒的峡谷和陡峭的悬崖,宛如一幅月牙形风景画。偶尔也有一片富饶的绿洲点缀其中;成群成簇的房舍,色彩亮丽,掩映在绿色的棕榈树从中。</p> <p class="ql-block">远处峰顶还可见未融化的残雪。</p> <p class="ql-block">山上住的是柏柏尔人,他们保留著自己的语言、传统和信仰,与此同时也接受一定程度的伊斯兰教。</p> <p class="ql-block">看,这是不是有点像世外桃园。</p> <p class="ql-block">公路随着山势而建,车辆才能在山间穿行。要在国内,可能会打通了好几个隧道。</p> <p class="ql-block">这盘山公路也成了打卡点,在山顶的公路边有车辆停靠点,供游各拍照。</p> <p class="ql-block">下午2点,我们在马拉喀什这家饭店入住并用午餐。</p> <p class="ql-block">今天午餐是土豆糊、半块烤面包,主食是意大利面、蔬菜沙拉、冰淇淋甜点。</p><p class="ql-block">吃过午餐,我们将沿着阿特拉斯山脉</p><p class="ql-block">继续向马拉喀什进发。</p> <p class="ql-block">三、马拉喀什</p><p class="ql-block">马拉喀什位于摩洛哥西南部,坐落在贯穿摩洛哥的阿特拉斯山脚下,有“南方的珍珠”之称。马拉喀什是柏柏尔语,意思是“神域”。</p> <p class="ql-block">下午4点,我们徒步走进马拉喀什市。</p><p class="ql-block">马拉喀什位于摩洛哥南部,以红色的城市闻名于世。它是摩洛哥历史上最重要的古都之一,同时也是摩洛哥第三大城市和南部经济文化中心。</p> <p class="ql-block">马拉喀什距第一大城市卡萨布兰卡240公里。虽然地处沙漠边缘,但气候温和,林木葱郁,花果繁茂,以众多的名胜古迹和幽静的园林驰名于世,被誉为“摩洛哥南方明珠”。</p><p class="ql-block">无论皇宫、平民百姓居住的老城、度假的酒店,外墙都是清一色的陶土红。因此,“红城正是马拉喀什的另一个名字,而在阿拉伯语中,“马拉喀什”的本意就是“红色”。</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社会治安比想象要好多了,时不时都能遇见忠于职守的警察和军人,让人有安全感。</p> <p class="ql-block">巴西亚皇宫深藏在马拉喀什老城的小街里。经过这普通的城门,再穿过几条小巷便可到达。</p> <p class="ql-block">四、马拉喀什巴西亚皇宫</p> <p class="ql-block">巴西亚皇宫不起眼的正门。说起皇宫,脑子里就闪现出北京的紫禁城。而马拉喀什的巴西亚皇宫,却在老城中穿街走巷,才寻到深藏在巷子深处的皇宫。</p> <p class="ql-block">这座皇宫也有着400多年的历史,在摩洛哥这是少数对游人开放且保存完好的宫殿。皇宫不算太大,但可以看出房间、中庭、花园都是经过精心设计,建筑本身很是精美、细腻,具有浓郁的摩洛哥风情。</p> <p class="ql-block">马拉喀什与拉巴特、梅克内斯、菲斯并称为摩洛哥的“四大皇城”。</p> <p class="ql-block">在皇宫正面留影是必须的。开阔的庭院,用马赛克作为主要装饰材料.铺设的地面带有喷泉,淡雅的色彩、光亮的马赛克,给人以清新、规整、典雅的感觉,与皇宫那些让人看得眼花缭乱的房间相比,倒觉得它的简单明了。</p> <p class="ql-block">相传在这座皇宫里国王身边曾经有着众多的嫔妃。到目前为止,摩洛哥王国仍旧允许一夫多妻的婚姻,民间百姓最多可以娶4个妻子。从皇宫现存的大大小小房间来看,当年这里也是美女如云。</p> <p class="ql-block">皇宫侧面的回廊装饰是用阿拉伯人喜欢的黄、蓝两色。</p> <p class="ql-block">徘徊在皇宫中,发现房间的样式各不相同。据说房间的大小、奢华与俭朴是由国王对妃子的宠爱程度决定的。这不禁让我想起曾经的庭院深深,神秘而又充满宫廷内部争斗的北京紫禁城。看起来无论哪个国家,每一座皇宫都有着自己的神秘故事。</p> <p class="ql-block">门扇细腻的花纹、古朴的门闩,落地窗户上精细的镂花以及拱形门洞的精雕细刻。特别是明暗对比强烈的窗户上,人与镂花的剪影形成了唯美的影像,成为人们争相摄影的打卡点。</p> <p class="ql-block">不同的房间天花板也不尽相同。有的布满花纹的房顶开上天窗,让一缕阳光投射进来;有的屋顶繁复华丽,让人惊讶怎么会有如此漂亮的图案。</p> <p class="ql-block">这座皇宫是19世纪摩洛哥装饰艺术的完美标本。</p> <p class="ql-block">密集图纹排列组合,看得我眼花缭乱。</p> <p class="ql-block">一座皇宫完全是空空落落的房间。据说奢华、富贵皇宫中的珠宝连同一切贵重的物品最终被穆莱·伊斯梅尔苏丹洗劫一空,留下了如今这个空壳子,也给前来参观的游客留下了些许的遗憾。</p> <p class="ql-block">皇宫里的花园,里面栽有果树、非洲的绿植等,虽说园子不大,但是绿意盎然,给这座古老的皇宫平添了几分活力。</p> <p class="ql-block">出了皇宫穿过古城小巷,来到了杰马夫纳广场,人们习惯称之为“不眠广场”。这是摩洛哥最大的柏柏尔人露天市场,也是整个非洲最繁忙的广场。也是全球唯一还在使用的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广场,已有一千年历史。</p> <p class="ql-block">从日出到深夜,在这里你可看到印度的舞蛇人、出售香料茶叶的阿拉伯人、讲故事和算命的摩洛哥老人,各种卖艺的表演。</p> <p class="ql-block">还有数不清的买卖食品、饮料、服饰、地毯、摆设、皮革、手工艺品小摊位,它就像香港的兰桂坊、上海的新天地一样,因为有此广场,马拉喀什有了无穷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马拉喀什分老城和新城,从这门洞可进入老城。</p> <p class="ql-block">进入狭窄的老街,都是古老的红墙老建筑,街巷交错,房屋密集,商铺鳞次栉比,各家随意自由地摆放商品,有点像早年我国的乡镇,尽管杂乱无章,但却充满着原始质朴的气息。</p> <p class="ql-block">听不懂,一定是北非土著的音乐,三弦琴,有点像马头琴。</p> <p class="ql-block">时间已晚,也为了节省体力,我们乘坐观光马车在老城和新城逛了一圈。每人65迪拉姆。</p> <p class="ql-block">这里晚上8点多天才渐黑,广场也更加喧闹起来。累了,还是回酒店休息。</p> <p class="ql-block">五、马拉喀什市中心的库图比亚清真寺。</p><p class="ql-block">是北非最美丽的清真寺之一,也是马拉喀什市标志性建筑。这座清真寺建于11世纪,采用了独特的建筑风格,融合了阿拉伯、Berber和摩尔人的元素。有垂直于麦加朝圣方向的17道柱廊。在神龛凹室和它两翼的两跨周圈有采光槽,里面的木结构“穆克纳斯”蜂巢状立体雕饰可以位于较低的位置,这种独特而美妙的设置在以后的建筑中再也没有出现过。</p> <p class="ql-block">虔诚的教徒正在做祷告。</p> <p class="ql-block">马拉喀什市区日落时分。</p> <p class="ql-block">入住酒店</p> <p class="ql-block">晚上8点半,酒店提供了自助餐,吃跑睡足,明天继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