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伏羲庙

莽原独行客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伏羲城</span>坐落在天水市中心,位于天水市秦州区女娲路与伏羲路交汇处。</p><p class="ql-block">甘肃天水,素有“羲皇故里”之称。中华民族的始祖伏羲氏就诞生在这里。伏羲氏是我国原始社会氏族首领之一。</p> <p class="ql-block">天水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远古文明的肇始之地和中华民族传说中的“三皇”之首伏羲出生地,以“羲皇故里”闻名于华夏大地。明成化年间,天水开始建伏羲庙,前后历经九次重修,形成规模宏大的建筑群。自明代中叶开始天水筑西小城,故名“小西关”,从上世纪末起,天水市以弘扬伏羲文化为龙头,开始了对伏羲庙的维修,启动了伏羲城的重建工程,经过数年的建设,一个大气、庄重、恢宏,充分体现出伏羲功德和伏羲文化厚重内涵的伏羲城呈现在世人面前。</p> <p class="ql-block">老天下着雨,但伏羲城游玩的外地客人依然兴趣不减,穿着雨衣成群结伙的来到这里。遗憾的是因天气不好,民族舞表演和社火演出暂停了,热闹的气氛略微有点减少。</p> <p class="ql-block">伏羲城北面的商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伏羲庙</span>位于伏羲城内北侧,庙前有“继天立极”牌坊,西面有“开物成务”牌坊。资料上说还有“开天明道”牌坊,这三座牌坊为明嘉靖二年(1523年)创建,清代多次重修重建。当时急着进庙游览,没有特别注意观察这些牌坊……。</p> <p class="ql-block">庙前有关伏羲及庙历史的的介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伏羲庙</span>,<span style="font-size: 18px;">始建于明成化十九年至二十年间(1483~1484年),</span>清光绪十一年至十三年(1885~1887年),先后进行了第九次重修。目前是我国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纪念上古“三皇”之一伏羲氏的明代建筑群,甘肃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伏羲庙本名太昊宫,俗称人宗庙。伏羲庙占地面积13000平方米,四进四院,<span style="font-size: 18px;">院落重重相套</span>,庙内古建筑包括戏楼、牌坊、大门、仪门、先天殿、太极殿、钟楼、鼓楼、来鹤厅等;新建筑有朝房、碑廊、展览厅等共6座。新旧建筑共计76间。整个建筑群坐北朝南,庄严雄伟。伏羲庙对于研究中国远古历史、探讨明代建筑艺术、考察天水地方民俗风情等,有着重要的实物资料价值。</p> <p class="ql-block">前院,前院不大,几颗600年古柏非常引入注目。</p> <p class="ql-block">伏羲庙仪门(二门)</p> <p class="ql-block">著名书法家楚图南的“伏羲庙”匾。</p> <p class="ql-block">“天水伏羲庙保护修缮记”石碑,落款:<span style="font-size: 18px;">2017年6月,天水博物馆,天水伏羲庙管理局。</span></p> <p class="ql-block">伏羲庙中院,这里是伏羲庙的中心地带。有先天殿、钟鼓亭、朝房、碑廊和独建的来鹤轩。前仪后殿,左右庑廊的形制,围成一个规整的四合院,是香客信众祭祖怀远的主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中院数十株古柏直插入云,苍老挺拔,看着苍柏古槐,一种历经沧桑的感觉油悠然而生。</p> <p class="ql-block">在当地人眼中,这里的古柏是有灵性的,为家庭幸福安康,个人美好的愿望的实现,人们在殿前焚香,在树上挂祝福牌以祈求树神保佑。</p> <p class="ql-block">据说,伏羲庙创建时同时在庙宇各院内种植了64株古柏,象征伏羲六十四卦之数,历经几百年的风雨沧桑,现存37株,它们被称为伏羲卦柏。</p> <p class="ql-block">伏羲庙古柏树龄多在500年以上,其中,一株古柏树龄约为1000年,植于宋代,是伏羲庙最古老的古树之一。大门内侧东西墙角的一株古槐,树干中空,经鉴定为唐代所植,迄今已有1500年。伏羲庙的古树是历史的见证、活的文物,是伏羲庙的魂之所在。</p> <p class="ql-block">先天殿前一株树龄千年的古柏两枝从中劈开,一半就斜倚在大殿顶上。</p> <p class="ql-block">鼓楼。</p><p class="ql-block">钟鼓楼分列先天殿露台东西。为清嘉庆十年至十二年(1805~1807年)间创建,</p> <p class="ql-block">钟楼。钟楼在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临时教养院进驻伏羲庙后,因失火被焚毁,清代的大铁钟下落不明。现存的钟亭是1988年天水市博物馆复原重建的。民间祭祀伏羲的组织“上元会”补铸铁钟一口,悬置其中。</p> <p class="ql-block">碑廊原建于明嘉靖二年(1523年),原址在先天殿两侧,后多次迁建,<span style="font-size: 18px;">清光绪十一年至十三年(1885~1887年)间改建为碑廊一列,共5间。1955年,天水师范搬入伏羲庙后,占用碑廊,将碑碣放翻另置。</span>1990年在中院东西两侧新建,保护古今石碑共36通,其中主要明代历次重修伏羲庙碑和捐资的功德碑。是研究伏羲庙古建筑群修建的珍贵资料。</p> <p class="ql-block">伏羲功绩展馆</p> <p class="ql-block">伏羲,华夏民族人文先始,三皇之一,即太昊,或称黄熊氏。神话中人类的始祖。相传为风姓,又名宓羲、庖牺、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史记》中称伏牺,亦有青帝太昊伏羲(即东方上帝)一说。燧人氏之子,相传其母华胥在雷泽(今山东省菏泽市)踩了巨大的脚印而有孕,生伏羲于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定都在陈(今河南淮阳)。</p><p class="ql-block">《易·系辞下》:“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又教民结绳,以作网罟,捕鱼猎兽,嫁娶以俪皮为礼,又创制琴瑟。《帝王世纪》称:“伏义尝百药而制九针”,我国医界千余年来尊奉为医药学、针灸学之始祖。</p> <p class="ql-block">伏羲是三皇五帝之首,为百王之先。是中华先民由母系氏族社会进入父系氏族社会的第一位载入文献的男性始祖。由于伏羲是使中华先民从蒙昧步入早期文明的伟大祖先,故被称为全世界华裔的人文始祖,中华民族自谓为“龙的传人”,“龙的子孙”,也皆由伏羲起。</p> <p class="ql-block">先天殿,又称正殿,是祭拜始祖的重要场所,因伏羲创先天八卦而名,其前身为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创建的太昊宫,明清多次修缮,面阔七间,进深五间,重檐歇山顶,覆盖绿色琉璃瓦,高峻巍峨,庄严古朴,装饰华丽,是我国古代建筑的艺术瑰宝。</p><p class="ql-block">伏羲像为明代弘治年原作,屋顶“河图先天八卦图”,“伏羲六十四卦图”均为明代遗存,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大殿庄严肃穆,殿正中是高达3米的人文始祖伏羲坐身塑像,树叶披身,手持八卦盘,气宇轩昂,双目炯炯凝视前方,神龛上方悬挂着清嘉庆时州牧王赐均书“文明肇启”巨匾。</p> <p class="ql-block">龙马塑像,龙马代表氏族东迁,部落融合的整个进程。伏羲氏生于成纪,都于陈。从甘肃天水“羲皇故里”,到河南淮阳“太皞之墟”,以蛇为图腾的伏羲氏部落顺着渭河—黄河逐渐东移,如鱼骨一样地向四周传播,伏羲文化传播到了齐鲁、燕赵、湖广、云贵和四川一带。在艰难而漫长的迁徙过程中,不断融合其他部落,叠加其他部落图腾,汇聚而成龙马形象。其实就是远古时期各个部落图腾的总和。</p> <p class="ql-block">墙上的壁画</p> <p class="ql-block">天水祭祀伏羲已有2000多年历史。1988年,天水市政府恢复公祭伏羲活动;2006年,“太昊伏羲祭典”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太极殿后院正北是易见亭,内有江泽民在<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92年8月13日所</span>题“羲皇故里”石碑。</p> <p class="ql-block">太极殿后院西边是天水博物馆,人们祭拜伏羲后可去博物馆参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