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河之畔(小说)

侯永生

<p class="ql-block">第一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北洼村原本是华北大平原上一个很普通的村庄,当地的特产主要就是蟠桃。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虽然强调“以粮为纲”,但也不能没有副业和其他产业,特别是水果,农村人不吃,城里人也要吃呀。除了蟠桃,还有一个名吃,就是“驴肉火烧”。但是,严格说来,“驴肉火烧”的故乡不在北洼村,而在离北洼十几里地的“狼河”村。</p><p class="ql-block"> 说到了“狼河”,我们必须要掰扯掰扯。“狼河”是冀省的一条著名的河流,发源于太行山脉的狼峰脚下。它弯弯曲曲,跌跌撞撞地流到府北县境内时,已经没有多大的流量。狼河从北洼村的南边流过,北洼村在它的北岸,因地势比较低洼而得名。</p><p class="ql-block"> 狼河在冀省再有名,也不如“驴肉火烧”有名。据传,驴肉火烧起源于明朝的狼河镇,更有人说,驴肉火烧最早就是北洼村的王某人发明的。驴肉火烧就是把卤好的驴肉夹入酥脆的火烧内,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深受食客喜爱。</p><p class="ql-block"> 其实,真正让北洼村名扬四方的,不是蟠桃,不是狼河,也不是驴肉火烧,而是伟人的一次意外视察。</p><p class="ql-block"> 那是1958年的8月某日,伟大领袖来这里视察,“红太阳”的光辉从此把这个不起眼的村子照亮。</p><p class="ql-block"> 其实,那次当地并没有安排伟人视察北洼村,安排的是它旁边的吴家营村。因为吴家营村的口号喊得响,提出了亩产万斤的目标。只是那会儿的路况不好,坑坑洼洼的,再加上本地的车况也不好,县里带队的车子突然抛锚了。秘书下车看了看,回去对伟人说,前面的车子出了点事儿,正修呢,一会儿就好。伟人说,那好呀,我们正好到地里走走。我看这个村子的玉米长得很不错。</p><p class="ql-block"> 陪同的省、地、县的领导看伟人下了车,赶紧凑过来。伟人指着旁边的玉米地说,这里的玉米长势真好,咱们到里面看看。说到这儿,伟人还特意嘱咐,大家都小心,别弄坏了庄稼。</p><p class="ql-block"> 伟人戴着草帽进了玉米地,用手抚摸着一个未成熟的玉米说,这庄稼的味道好香哟!伟人的话音刚落,随同的新华社记者就按下了快门。伟人问陪同的府北县县委书记,这块地属于哪个公社呀?县委书记回答,这是北洼村,属于吴家营人民公社。伟人又说,好,还是人民公社好!后来,宣传部门演义了这句话,把“还是”两个字去掉了,成了“人民公社好”。</p><p class="ql-block"> 伟人的这次意外“视察”,改变了北洼村的命运。因为伟人在北洼村说了“人民公社好”,不久,北洼村就从一个普通的村庄变成了公社所在地,“吴家营人民公社”变成了“北洼人民公社”。</p><p class="ql-block"> 其实,伟人来视察那天,北洼村的党支部书记董贯英就在村北的玉米地里劳动。董贯英那年38岁,属于年富力强的基层干部。说起来,董贯英也是“老革命”了,1942年就参加了八路军,新中国成立时,他已经是华北军区某部的营级干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党中央号召支援农村的社会主义建设。1953年,董贯英响应党的号召,脱掉了军装,回村当了农民。第二年,董贯英被选为村党支部书记。</p><p class="ql-block"> 董贯英有阅历,有文化,也有头脑。他担任党支部书记后,提出要搞多种经营,特别是要把村里的特产蟠桃种好。他还提出,村党支部一班人要轮流下地参加农业生产劳动,不能变成“全脱产干部”。</p><p class="ql-block"> 伟人来的那天,董贯英并不知道,因为上级为了保密不会通知无关人员。伟人他们走的是村南,董贯英在村北劳动,相互没有交集。后来,董贯英知道伟人到了他们村里的玉米地,既高兴又遗憾。高兴的是伟人能来他们村视察,遗憾的是没有遇到伟人。</p><p class="ql-block"> 这年秋天,县里召开擂台赛,各村相互比着“吹牛”,看谁报的产量高。吴家营村的党支部书记吴大雄报了一万五的亩产,董贯英心想,就他们村的那地还一万五,能有一百五就不错了。轮到北洼村时,董贯英只报了八百。就是这个数字,董贯英也是咬着牙报的。县委农工部的刘部长说,董营长,就你职务高,数你报的低。这不行呀!董贯英呵呵笑着说,刘部长,您还不知道,我们村那地就不是长金疙瘩的,能有八百就烧高香了!</p><p class="ql-block"> 听了董贯英报的亩产数,也在台上坐着的县委韩书记不干了。他站起来,用手指着董贯英说,贯英啊,你这态度有问题。现在全县人民都在大跃进,你们北洼村也不能落后呀!董贯英说,韩书记说的对,我们村肯定不会落后。回去我们再研究研究,看报多少。</p><p class="ql-block"> 随后,县里实行了吃饭不要钱,买东西不花钱的所谓“共产主义”制度。董贯英对此却很冷静,他没在北洼村搞吃饭不要钱的“大食堂”。那次,县里的领导来视察,发现了这个问题,对董贯英进行了批评。董贯英嘴上检讨,行动上却不改。实践证明,董贯英是对的。</p><p class="ql-block"> 第二年,府北县的“共产主义运动”就宣告失败。不少搞“大食堂”的村庄,由于粮食浪费严重,造成了青黄不接,社员们开始饿肚子了。</p><p class="ql-block"> 这天晚上,吴家营村的党支部书记吴大雄找到了董贯英,请求他们支援点粮食。董贯英笑着说,怎么,你们村不是亩产一万五吗,怎么会没粮食?吴大雄尴尬地说,你就别笑话我们了,这都要饿死人了!董贯英说,真有这么严重?吴大雄道,啥时候了,我还能说假话?董贯英问,你们大概需要多少粮食?吴大雄说,最少也要两万斤。董贯英沉思了一会儿,你们村起码有两千多人吧,两万斤怎么够?这样吧,我们给你们十万斤,等你们有了再还我们。</p><p class="ql-block"> 听到这个话,吴大雄“扑通”就给董贯英跪下了,说道,你们村真是我们的大恩人呀!董贯英急忙把他扶起来,你这是干什么?这不是折我的寿吗?不能这样!</p><p class="ql-block"> 吴大雄说,你们的大恩大德我们无以回报。这样吧,让我闺女长大后做你的儿媳妇吧。董贯英笑了,就你那闺女,又黑又丑的,谁稀罕啊!吴大雄又说,要不这样,我妹夫原来是大学的讲师,现在被打成右派,他们全家下放到我们村了。我那三岁的外甥女夏娇筠可是天生丽质,可以吧?董贯英道,现在是新社会,还能搞娃娃亲?孩子们的事儿,等他们长大了自己定吧。</p><p class="ql-block"> 转眼,时间到了1966年。董贯英的小弟董贯平在保府市的二中上高中,本来要参加当年的全国统一高考,谁知,这年的五月爆发了“文革”,高考取消了,董贯平的“大学梦”破灭了。大学不能上了,董贯平因是农村户口,只能回乡当农民。</p><p class="ql-block"> 三年前,为了能让自己的小弟到市里上高中,董贯英可是费了不少劲。董贯英知道,他这个小弟天性聪明伶俐,特别是对农业气象有着特殊的敏感。在他很小的时候,一些流传的农谚就背得滚瓜烂熟,什么“朝起红霞晚落雨, 晚起红霞晒死鱼”、“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云彩向南,大雨冲船;云彩向东,一阵大风”、“蚂蚁搬家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等等张口就来。</p><p class="ql-block"> 记得有一次,本来是个大晴天,董贯平那天从乡里的初中回来,对董贯英说,大哥,我看这天要下暴雨。董贯英笑了笑,道,怎么,又说胡话了,这大晴天的哪有暴雨?董贯平说,我也不能肯定,反正就是预感。</p><p class="ql-block"> 董贯英没拿小孩子的话当回事。谁知,几个小时以后,天空突然就乌云大作,一场暴雨很快就降临了。董贯英感觉奇怪,小弟怎么会预测得这么准?他问贯平,你是根据什么预测的?贯平说,我就是看那些小动物的反映和天空的变化,感觉它们就是在和我说话,让我注意大雨的到来。</p><p class="ql-block"> 从乡里的初中毕业后,董贯平说,他们班里有个同学到市里上高中了,他也想去。董贯英认为小弟确实有才华,应该得到更好的教育。他厚着脸皮找了县里的领导,经领导出面,董贯平以“特长生”为由,顺利上了D市的二中。按规定,董贯平虽然没有城市户口,但可以和其他同学一样参加全国统一高考。只要考上大学,农村户口自然就成了城镇户口,本人也变成干部身份。</p><p class="ql-block"> 在市二中上高中的三年里,董贯平不仅学习上有了很大进步,还得到了年轻人都向往的爱情。班里有一个叫何春漪的女生,长得也是如同出水芙蓉,可以说人见人爱。她父亲是三八年以前的老干部,抗战时期,曾担任过冀中地区党的负责人。全国解放以后,她父亲任过一段冀省宣传部副部长,后因身体原因离职休养。她哥也不简单,十六岁就参加了吕正操司令的八路军,1955年被授予少校军衔。当年底,她的侄女何婉萍出生。</p><p class="ql-block"> 那年的高中,何春漪本来想上女子中学,因为女子中学在保府市名气很大,谁想,最后报名时,鬼使神差地报了二中。在开学不久的一次物理课上,教物理的吕老师向同学们提问,大家都喜欢学物理吗?有个男生站起来说,老师,我不大喜欢物理,我感觉物理课离实际太远。我喜欢物候学。听了这个男同学的话,吕老师并未生气,微笑着问,你知道什么是物候学吗?那位男同学回答,物候学就是研究自然界植物,动物和环境关系的科学。吕老师又问,你知道咱们国家谁是物候学的权威吗?那位男生说,应该是竺可桢教授。</p><p class="ql-block"> 吕老师示意那个男生坐下,继续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志向,但是,你不喜欢物理不能说物理离实际太远。我们国家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修桥,铺路,盖房子等等,哪个也离不开物理,谁说物理离实际远呢?</p><p class="ql-block"> 这会儿,那个男同学又站起来,诚恳地说,老师,我错了!吕老师又示意他坐下,能很快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非常难能可贵。这位同学,你叫什么名字?那个男同学回答,报告老师,我叫董贯平。</p><p class="ql-block"> 就是这次课堂回答,董贯平给何春漪留下了深刻印象。</p><p class="ql-block"> 高二的下半学期,学校组织他们到农村去“学农”,为期一周。那天下午,他们正在生产队的场上跟社员一起晾晒粮食,董贯平忽然说,要下雨,这粮食不能晒了。听到这句话的何春漪笑了,这么好的天,哪有雨呀!董贯平一本正经地说,真的,不出一个小时就会有雨。</p><p class="ql-block"> 董贯平先找到带队的班主任周老师,周老师也是将信将疑,说,你去跟王队长说一下。董贯平又找到王队长,跟他说了要下雨,粮食要马上收起来。那个王队长个头很高,两眼很有神。他盯着董贯平说,你凭什么说要下雨?董贯平说,我感觉不但会下雨,还有冰雹。如果咱们不赶紧收粮,回到屋里躲避,呆会儿很可能要挨砸。听董贯平这么说,王队长哈哈笑起来,好,我就等着挨砸了!</p><p class="ql-block"> 董贯平不管这些,拉起何春漪就要走。春漪被他拉的不好意思,说道,大家都没走,我们走了多不好。董贯平转过身冲着同学们说,大家赶紧回屋,大雨加冰雹马上就来!周老师毕竟是北京师范大学毕业的高材生,也懂一些气象知识。他看了看天说,大家听董贯平的,都回屋去吧。他又转向王队长,说道,王队长,一会儿很可能要下雨,咱们先把粮食收起来吧。</p><p class="ql-block"> 王队长虽然不信学生董贯平的话,但周老师的话他还是要考虑的。那好吧,王队长说,咱们赶紧把粮食收起来吧。收完粮食,董贯平说,同学们马上回屋,不出十分钟大雨加冰雹就会来。果然,大家刚回屋不久,暴雨加着冰雹就到了。</p><p class="ql-block"> 终于等到高中要毕业了,学校也让同学们填报了志愿。那天,何春漪问董贯平,你准备报考哪所大学?董贯平说,我准备报考北京农业大学,学习农业气象。你呢?春漪回答,我准备报考北京大学的历史系,做一个历史学家。</p><p class="ql-block"> 真是“天有不测风云”,人算不如天算。这年初夏,“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爆发了,全国的高考也因此取消了。</p><p class="ql-block"> 临回乡那天,董贯平想找何春漪说点什么,但不知如何开口。那会儿的年轻人就是这样,心里有,嘴上却说不出,不知错过了多少好姻缘。</p><p class="ql-block"> 回到北洼村的董贯平,像许多农村青年一样,在生产队当了一个普通的社员。他以为,自己这辈子再也不会跟何春漪有什么关系了。哪成想,几个月以后,他收到了何春漪的信。春漪在信中表示,要像邢燕子和侯隽学习,到广阔天地练红心,做一个社会主义的新农民。</p><p class="ql-block"> 收到何春漪的信,董贯平自然很高兴,但他冷静一想,觉得还是有必要提醒她,不要因为一时冲动而做出让自己后悔终身的事。春漪再次来信,说自己绝对不是心血来潮,不是一时冲动。她请董贯平问问村里,是否能接受她这个新农民?</p><p class="ql-block"> 直到这时,董贯平才对大哥说了春漪要来村里当新农民的事。董贯英听了,高兴地说,这是好事儿,咱村里肯定欢迎。</p><p class="ql-block"> 就这样,何春漪来到北洼村当了新农民。三年以后,董贯平跟何春漪终成眷属。</p><p class="ql-block"> 又过了五年,董贯英的大儿子董为军从县里的高中毕业后回村务农;也是这一年,何春漪的侄女何婉萍,跟班里十几个同学一起,也来到北洼村插队。</p><p class="ql-block">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