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闽古镇游

Qzp

<p class="ql-block"><b>  (一)百姓古镇 方言王国——廿八都</b></p><p class="ql-block"> 廿八都,位于浙江省江山市,地处浙闽赣三省交界。北宋熙宁四年(1071年),江山设四十四都,此地排行廿八,因而得名<b>廿八都。</b></p><p class="ql-block"> 廿八都,兴起于驻军,兴盛于商贸往来,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古镇。一万多人口的古镇有140多种姓氏,使用13种方言,被称之<b>“百姓古镇,方言王国”。</b></p><p class="ql-block"> 2007年,廿八都被列为<b>中国历史文化名镇。</b></p> <p class="ql-block">  2020年廿八都登记人口11822人,142种姓氏。</p> <p class="ql-block">  古镇的明清建筑风格多样,徽式的马头墙,浙式的屋脊,赣式的檐椽,闽式的砖墙,都能在这里窥见。</p> <p class="ql-block">  最富有特色的是家家户户的门楣。门楣多为楼阁式,由梁、枋、檐、望板和垂帘虚柱构成四柱三楼式。各个部件都精雕细刻,堪称完美的建筑艺术品。</p> <p class="ql-block"><b>  军统女特工训练班旧址:</b>当时,这里是国民政府吉林省财政厅厅长,军统局中校处长姜守全的旧宅。因戴笠与其交往甚密,1941年戴笠在姜守全旧宅开办军统女特工训练班,主要培养谍报人员。现在为“戴笠与军统女特工陈列馆”。</p> <p class="ql-block">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军统派员在远征军中任译电员。后遭日军伏击,七名女特工被日寇逼到悬崖边,见突围无望,便砸毁电台,跳崖殉国。</p> <p class="ql-block">  1941年12月初,军统女特工姜毅英破译了日本军部无线电密码,侦查得知日军将于12月7日偷袭珍珠港,即交戴笠处理。戴笠当即电报呈蒋介石,蒋即批示:速通知美国政府。但未能引起美国的重视,致使美军太平洋舰队惨遭灭顶之灾。姜毅英因破译有功,破格升为少将,成为军统中唯一的女将军。</p> <p class="ql-block">  军统女特工使用的枪械。</p> <p class="ql-block">  在仙霞群山中的小镇,一条条街巷,古风犹存,别具一格,默默诉说着廿八都悠久的历史和故事。</p> <p class="ql-block"><b>  (二)朱子故里——五夫古镇</b></p><p class="ql-block"> 五夫古镇历史悠久,开埠于晋代,有蒋氏者官拜五刑大夫故有五夫之地名,迄今已有1700余年。</p><p class="ql-block"><b> 朱熹,</b>在南宋绍兴十三年(1143年),遵亡父之嘱,奉母从建安迁居五夫,投靠父亲生前好友刘子羽。受业于武夷山著名学者刘子翚、胡宪的门下。朱熹十九岁考中进士,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理学集大成者,被后世尊称为<b>朱子。</b></p><p class="ql-block"> 朱熹功成名就后,仍居住在五夫,潜心著述和倾力执教,创立<b>朱子理学</b>,成就五夫<b>“理学之邦”</b>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b>  朱子巷:</b>是当年朱熹求学的必经之路。</p> <p class="ql-block"><b>  兴贤书院:</b>书院初为文定学堂,后为胡宪建为书院,朱熹早年在此求学。朱熹学有所成后,曾在该书院讲学授徒,为纪念恩师胡宪,朱熹亲书门额“兴贤书院”。书院门牌高耸,构筑精巧,造型古朴。</p> <p class="ql-block"><b>  胡氏五贤:</b>理学先儒胡安国一家五贤,个个大儒。</p> <p class="ql-block"><b>  朱子手植古樟:</b>1145年,朱熹16岁,义父刘子羽为朱熹举行成人礼仪式,朱熹亲手种下这棵香樟树以示纪念。如今,朱子手植古樟已历经880年,树围达4.76米,枝繁叶茂,树冠宽大,为活着的朱子遗迹。</p> <p class="ql-block"><b>  紫阳楼遗址:</b>紫阳楼是朱熹义父刘子羽为朱熹母子建造的住宅。刘子羽为抗金名将,与朱熹之父朱松是好友,他不负重托建楼安顿朱家。朱熹,自此在五夫生活了近五十年。</p><p class="ql-block"> 紫阳楼于元朝初年毁于兵焚,现尚存遗址。</p> <p class="ql-block"><b>  重修紫阳楼:</b>民国六年(1917年),时任崇安县长的五夫人詹继良在重修紫阳楼时迁至溪南,并勒碑“有宋朱子紫阳楼”做记。2014年,五夫镇在朱子遗址保护中找到了此碑,并重建了紫阳楼。</p> <p class="ql-block">  朱熹的<b>《观书有感》</b>就是在塘边苦读时写就的<b>“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b></p> <p class="ql-block"><b>  朱子社仓:</b>是朱熹为赈济灾民于乾道七年(1171年)创建。社仓竣工时,朱熹在仓壁上题了一首警戒诗:<b>度量无私本是公,寸心贪得意何穷。若教老子庄周见,剖斗除衡付一空。</b></p> <p class="ql-block"><b>  刘氏宗族“三忠一文”耀五夫:</b>靖康之变时,刘韐出使金营被扣押,不屈为国死难,褒谥“忠显”;刘子羽“捍御西蜀”,卒谥“忠定”;刘珙有功于朝,卒谥“忠肃”;刘子翚启朱子之道学,卒谥“文靖”。</p> <p class="ql-block">  古镇的古色古香、石板街道、青砖灰瓦、水圳流水,以及那些斑驳的记忆和古老传说,都让人流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b>  (三)城堡式古镇——和平古镇</b></p><p class="ql-block"> 和平,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厚文化底蕴的千年古镇。自唐以来,历设里、乡、分县建制,这里不仅有城堡、谯楼、大夫第,还有闽北历史上最早的和平书院等经典景观。</p> <p class="ql-block"><b>  南门谯楼:</b>历史上作为沟通中原的一条古隘道出入福建,出南门,可通闽西、闽南各地。</p> <p class="ql-block"><b>  和平书院:</b>始建于唐代,现存建筑为清乾隆三十四年重修。一直沿用到1965年,使用时间长达千余年(908-1965)。是闽北地区最早的宗族学校。</p> <p class="ql-block"><b>  进士名录:</b>该书院曾先后走出2名宰相、6位尚书、137名进士,举人、秀才更是数不胜数,有中国<b>“进士之乡”</b>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  书院的设计非常讲究。北门顶部形状像一顶官帽,寓意“学而优则仕”,读书要做官;三扇门形成“品”字,寓意要当有品级的高官。</p> <p class="ql-block">  进入书院大厅,要登十三级台阶,前六级为努力读书,从第七级开始为七品至一品,寓意步步高升。</p> <p class="ql-block">  大门上方的木雕月梁为打开书卷的样子,寓意“开卷有益”。</p> <p class="ql-block">  当年书院用来存放书籍的红木书柜。</p> <p class="ql-block"><b>  蛰庐:</b>是和平本地著名乡绅李屏山的故居。李屏山曾任民国时期江西南丰县的县长,因官场险恶,他退隐还乡。在和平创办了“和平中学”、“巷松农场”等。</p> <p class="ql-block"><b>  廖氏大夫第:</b>建筑风格中西合璧,大门两侧互设课子楼。2002年4月8日,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考察和平古镇时到过他家,堂屋挂有“习近平到咱家”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贯穿南北的旧市街,被誉为“福建第一街”,古街长600余米,宽6-8米,街中间全以青石板铺筑,两边鹅卵石镶嵌,历经千年,青石仍留。</p> <p class="ql-block">  近百条小巷,古朴、幽静、深邃。每一条古巷都有一个名字,每个巷名都有一个由来。“和气巷”最宽处75公分,最窄处只有50公分,两个人在巷中相遇,必须同时侧身相互谦让才能通过,故名“和气巷”。</p> <p class="ql-block"><b>  古镇</b>,它是一颗古朴的明珠,从遥远璀璨到今天;它是饱含乡土气息的山歌,从遥远传唱至今;它是一座历史留下的博物馆,抖落的是尘埃,留下的是珍贵。它是视野里充满诗情画意的家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