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焕民油套版画《初踏黄金路》1963年作,尺寸:54.4cmX49cm,版画交流13523417788

中州版画收藏

<p class="ql-block">著名版画家李焕民</p><p class="ql-block">《初踏黄金路》,中国美术馆收藏</p><p class="ql-block">尺寸/543cmx44cm </p><p class="ql-block">类别/油印色木刻 1963年</p> <p class="ql-block">李焕民套色版画《初踏黄金路》1963年</p><p class="ql-block">¥300000</p> <p class="ql-block">《初踏黄金路》1960年,我在藏区一个小山寨参加秋收,这是西藏民主改革以后的第一次秋收,废除了农奴制度, 实行谁种谁收,不缴农业税。地边再没有几大领主的代理人看守,有的是解放军、县区干部帮助秋收的 义务劳动人员。藏族人民第一次感受到劳动果实是属于自己的,他们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白天在歌声 中劳动,晚上在打麦场跳舞,像是过节。我被这种情绪所感染,想通过秋收体现"砸碎千年铁锁链,一步跨千年"的主题。画了很多速写, 创作了不少草图,但都跳不出劳动过程的具体描绘,离题太远。第二年我又去藏区参加秋收,看到远处 藏族妇女牵着驮满青稞的牦牛回家,边走边唱,有一种精神解放的感觉。我想如果把运粮的路放到历史长河中去思考,从麦田到打麦场不过一里之遥,藏族人民却走了一千 年,今天才初次踏上黄金路。这个想法是构思的升华,这个构思比画"丰收乐"要深刻得多。有了好的 构思,在新的构思指导下,重新调整画面,最后只保留两个人物,她们牵着驮满青稞的牦牛,一上一下, 左一右,摇摇曳曳走在旋律之中。有了好的构思和构图,人物画不好也是枉然,我把多年积累的美感都画进去了。上面的妇女昂着头, 张着嘴似在唱歌,她挺胸、收腹、挠臂,呈现出典型的藏族妇女的形象。这种动态来自于生活,藏族妇女 自古背水,打酥油,形成她们特有的体型和美感,在原生态舞蹈的"锅庄"中表现得十分明显,有悠久的 文化品味。下面的那个藏女把一支袖子搭在肩上,走得十分潇洒、白在。我希望读者能从画面上的黄金色调、麦 出的斑斓刀法、人们自信的步伐中感受到藏族人民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p><p class="ql-block">人选《中国现代美术全集》并作为版画卷的封面 中国美术馆收藏。</p> <p class="ql-block">李焕民 ,男,汉,(1930—2016)出生于北京。1947年入北平国立艺专学习。1948年赴解放区。建国以后调中央美院“美干班”学习, 1951年毕业调四川美协工作,一级美术师。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版画家协会常务理事,四川省文联党组书记、执行副主席,四川美术副主席、四川美术展览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四川美协名誉主席。1991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p><p class="ql-block">1996年中国版画家协会授予“鲁迅版画奖”。2008年中国文联授予“造型艺术成就奖”。</p><p class="ql-block">2013年1月四川省文联授予“巴蜀文化奖、终身成就奖”。</p><p class="ql-block">2013年1月29日中国文联、中国美协联合颁发“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