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人重走长征路】延安行(四)走进南泥湾 重温长征路

行之(拒私聊)

<p class="ql-block">美篇号:64225008</p><p class="ql-block">文字编辑:行之</p><p class="ql-block">图片:《重走长征路》 团队的摄影师们提供</p> <p class="ql-block">4月10日上午,天津同城的四位美友随美篇组织的“百人重走长征路”旅行团<span style="font-size: 18px;">走进了南泥湾。</span></p> <p class="ql-block">南泥湾是中国共产党军垦事业的发祥地,是南泥湾精神的诞生地,其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内核,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战胜困难,夺取胜利。</p> <p class="ql-block">当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时,蒋介石国民党军队向共产党、八路军抗日根据地发动了大规模扫荡,并调集几十万军队包围陕甘宁边区,实行严密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并叫嚣要“饿死八路军,困死八路军”。当时的边区地广人稀,土地贫瘠,要靠群众担负起几万干部、战士和学生的吃穿用,实在是一件难事。毛泽东当时说“我们曾经弄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我们的困难真是大极了”。</p><p class="ql-block">在严峻的历史关头,党中央、毛泽东及时地提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总方针和“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动员广大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1940年,朱德总司令亲赴南泥湾踏勘调查;1941年春,八路军在王震的率领下,奉命开进南泥湾开荒种地,战胜重重困难,硬是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将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了“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如今,《南泥湾》成为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歌曲。</p> <p class="ql-block">南泥湾党徽广场上有一个高13米的红色巨型党徽雕塑,这是我见过的最大的党徽,我们对着熠熠生辉的党徽、举起右手、握紧拳头,重温入党时的誓词:……永远跟着中国共产党前进……。</p> <p class="ql-block">在此,我们身着红军特色的统一服装展开了1公里长征行军体验,重温长征路,来感受红军英勇无畏、百折不挠的精神风貌。在行军途中,美篇官方领队还设置了特色“寻宝”环节,这给行军增添了不少乐趣。</p> <p class="ql-block">南泥湾镇桃宝峪村有一所炮兵学校旧址,它是我党创办的第一所炮兵学校,被誉为人民炮兵的摇篮 。</p> <p class="ql-block">1944年,日寇已经逐渐显露颓势,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大规模城市攻坚。1944年12月6日,中央军委正式作出决定:以八路军总部炮兵团为基础,成立我军第一所炮兵学校,即“延安炮兵学校”。当时,由于国民党当局调集20余万重兵对陕甘宁边区实行经济封锁,导致边区的财政和物资供应都十分困难,教学的火炮和各类器材极度匮乏,炮校连上课用的粉笔只好用白土代替,教材和笔记本都是边区土造纸装订的,尽管如此,为了尽可能有效利用每一页纸,上课时都是先在地上写写画画,确保无误后再记在纸上。</p> <p class="ql-block">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东北三省作为中国唯一的重工业区和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立即成为国共两党争夺的焦点。不久,首先挺进东北部队传回消息,称东北地区有日本关东军储存的大量军火物资,其中还包括数以千计的大炮和坦克,这对于重武器严重匮乏的中共军队来说,更是梦寐以求的,于是,延安炮校跋涉3千里到东北,从各处日寇废弃阵地收集到7百门火炮,三年后,发展成了中国最强大的炮兵部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