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风景线

大谢

<p class="ql-block">生命的风景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前言:从1966年到1986年,近二十年间。会有人奇怪问我为什么对于这段时光如此怀念,那是我的少年时光。或许有人对自己的少年时光早就淡忘了。我说,对于我们很多很多三线子弟来说,那么多年时间和地域限制,父辈们他们就像一群抱团取暖的人,因着同样的命运生活在一起,构成了一段与外界不同的生命记忆。而对于后来离开的人来说,那段生活就像一坛绍兴老酒,在一个特定的时间空间里突然被封存了,以至于后来的风风雨雨都与这段记忆无关,它是属于三线人自己的秘密。</p><p class="ql-block">三月的天气特别的“上海”,阴冷、潮湿,春分时节,市中心繁华马路两旁梧桐树叶几乎落尽,仅剩的几片孤零零地吊在枝头,随风摇摆,很像王安忆小说里某个主角落寞的日子,一幅如褪色的年画。坐在静安寺附近咖啡屋里,透过窗,想起从前的江西,想起与我成长过程不可分割的经历和情结。六十年代中期至八十年代中期,整整二十年间,历经左邻右舍上海邻居大伯爷叔阿姨们的那种人心细,不多话,要言不烦,真心相待,人很和善这些活生生的情感往事,我好似一直处于沉睡状态。接近老年时,蓦然惊醒,变成我写作表达的的欲望,等了快四十年,怀念情结终于找到了述说出口。</p><p class="ql-block">远离县城的江西山沟湖田乡,一条石头沙子路穿过山峦,公路两边.一栋栋青砖砌成的排排房屋,紧挨住着上海支内职工的五户人家(秦家、杨家、谢家、赵家、伍家。非常巧合的是五户人家都是一儿一女)。这五户人家近二十年的邻里关系融洽,相处如同一家人。一家有事大家帮忙,处处表现出浓浓邻里情。在别人那里东传西说的家长里短,属于嚼舌根子的话从未出现过,现在想想,如此邻里之间关系真是非常非常不易的。这在日后母亲送我去地区重点中学读书所遇到的来自教育、卫生、军分区、地县委大院长大的几十年的同学们身上,相互间关系也常会众说纷纭;调到厦门后,身处近三十多年军营大院里的邻里关系和地方十多年的邻里情感也未见那么美好,常会错综复杂。这也是我如此怀念从前父辈们相互间真挚的情感,皆可以用情的视角来观看其间蕴藏永恒生命的动因。</p><p class="ql-block">山沟沟老平房梧桐树,梧桐树代表上海特色的风物,也是上一辈大人们魂牵梦萦念念不忘的念想。从小我就懂,梧桐树是父辈大人们的乡愁!</p><p class="ql-block">夏天到来的时候,晚饭过后,梧桐树下邻居大人们搬来竹椅板凳坐在自家门口乘凉。而杨老伯伯的家门口前,通常是大人们聚集在一起聊天解闷“嘎三胡”(方言聊天)的地方。杨老伯伯一生用他的忠诚、无私、良善之人的抚慰与勇气,像心灵世界的烛火微光,让我们五家左邻右舍邻居们在山沟沟里活着相互鲜润明媚,闪烁着,跳跃着。让我从小看到了许多生活艺术的霞光,憧憬着山沟沟外的大千世界的美好未来。</p><p class="ql-block">杨老伯伯的倔强,与平日里的温情也会有反差的。当初自己的宝贝女儿不顾父母反对,执意要嫁给心仪的缅甸归国小华侨。新婚后的小夫妻俩从广州返回江西山沟沟的前夕,杨老伯伯一直铁青着脸,摆出一付不欢迎不接纳的样子。邻居长辈们不知如何是好,几天里旺生爷叔用大规模叙事,反复劝导杨老伯伯,老伯伯固执被一点一点无奈起来了……我妈则私下里将杨家备婚嫁女的几条被面、被里、棉花胎搬来家中,粗针穿粗线手工一针一针缝合好,我妈说,喜庆亮丽的绣花缎子是中华传统审美,是女孩子出嫁的必备品,更是娘家人得有的体面。</p><p class="ql-block">新婚小夫妻从广州乘火车幸福抵达山沟沟时,已是夜里十一点了,邻居叔叔阿姨们纷纷热情迎上前去,杨家门前鞭炮齐放场面热闹非凡。我妈煮好亲手包的芝麻汤圆,很甜很香的黑芝麻汤圆递给新娘新郎,新娘建菊轻轻尝一口,甜蜜的味道,是糖的甜无法比拟的。那一刻,不知为什么,夜色特别的迷人,月亮那么的亮,把邻里之间照得那么的雪亮而温暖……</p><p class="ql-block">杨家建国大哥年龄比我大一轮多,大哥身上多少秉承了杨老伯厚道谦让老实的品行。六十年代中期,年少的他悄悄地将户口薄取出,擅自作主跑去街道里弄居委会请求将自己的上海户口迁往江西山区。太多人觉得他当时的这份举止简直不可思议,更有人说他傻。可能正因为他骨子里的这份傻,让他在下乡插队时原本推举给他的工农兵大学生名额,自己会毫不犹豫让给一起下乡插队的女同学。</p><p class="ql-block">多少年过去了,现在想想,忠厚本分在当今社会还会被人嘲笑,灵光会搞事反被人羡慕追宠。在我的人生阅历里,亲眼目睹了不少所谓灵光会搞事的人,利用手中的便利和权力,应用并变通毫无愧色去掠夺国家财产和集体资本,过着比常人更富裕更显摆的生活。在现实社会中,我认为,善恶之报只是一个理想信念。这种现象对于我来说,一直如梗在喉不便言说。</p><p class="ql-block">秦家爷叔和阿姨夫妻俩是一九七一年从贵州大三线转迁来我们厂的。爷叔英俊潇洒,阿姨漂亮洋气。爷叔从年轻到老一直是所有人心中的“老克勒”(老克勒上海方言,指的是上世纪最潮的人,有着精致生活和仪式感的老上海人,阅历深,收入高,消费前卫的都市中老年男性族群)。爷叔当过兵,走南闯北过。比起其它家庭出身的父辈们,多了一份非凡阅历。即便是在几十年前的江西山沟里,爷叔更是沧海遗珠,他语音苍老,特别懂经,拎得清,将心比心,爷叔“弗响”拿捏的饱满有张力。旺生爷叔是父辈们心目中的定海神针。不管谁家遇到困境和麻烦,都会请上爷叔来自家屋里小声商量和分析,爷叔每次都出于人性的良知,站在当事人的立场出主意想办法,破解难题走出困境。</p><p class="ql-block">爷叔有很强的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也特别懂得篮球运动技巧和悟性,为改善厂区山沟沟文化业余生活,受当时厂领导委托,亲自跑去上海各大体校招聘了一批年轻帅气的运动员,组建了一支厂男子和女子篮球队,在爷叔核心主教练率领下的男子和女子篮球队在当地所向披靡,尤其是男子篮球队先后辗转全省厂矿企业和军队地方专业队进行多场(次)篮球友谊比赛,屡屡获胜,在当地乃至全省名声大振,扬眉吐气,为单位争得荣誉,为上海人争光!</p><p class="ql-block">爷叔家的女儿玲玲从小就长得特别漂亮,一双乌黑乌黑大眼睛让人很想去抱抱她亲亲她。记忆中的童年,夏天很长时间没下过雨,天总是湛蓝湛蓝的。太阳打在平房前一片菜地上,闪烁着金色的光芒,爷叔将自己女儿拥抱在怀里,父女俩笑脸像一帧剪影,镌刻在我童年记忆里,再难忘去……</p><p class="ql-block">秦家兄妹俩俊秀灵动可爱也很聪明。当时兄妹俩分别寄养在上海的自家外婆家和大伯家。偌大的上海,兄妹俩一个在东部一个在北部,一年到头只有期盼父母春节回沪才能团聚。多年多年后在上海,当哥哥的小捷对我说,每次春节后,爸妈返回江西是兄妹俩最难受的时光。才几岁的妹妹玲玲死死拉着母亲的胳膊不肯松手,拼着命跟着拉行李的三轮车和远去的母亲嚎啕大哭,足足奔跑了好几里。这样的分别,谁不伤感落满双肩,如此场景,我想,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会充满感慨。玲玲和她哥哥比我们这辈人有着不一样的幸福和痛苦,而这痛苦便是从小长期远离父母的亲情和思念!对于我来说,虽然在江西山沟沟里长大,可父母亲的陪伴和疼爱一直都在身边。</p><p class="ql-block">赵家叔叔是当时江西山沟厂里的中层干部,赵家叔叔工作执真。大女儿留在上海爷爷奶奶家抚养,赵家叔叔阿姨去江西支内几年后又生下个大胖儿子,也就是伟伟弟弟,伟伟弟弟从小在江西长大。</p><p class="ql-block">流年似水,和邻居赵家伟伟弟弟江西分别之后,三十多年,再未见过面。上海重逢,我俩思绪重返在江西一起的时光,前尘往事,不请自来,纷沓眼前,想起在江西年少的他,从小就有表演天赋,每年“六一儿童节”厂子弟学校大礼堂的演出,伟伟弟弟总是班级里的台柱子,剧场掌声为赵家增添光彩。</p><p class="ql-block">直到高考失利。夏季漫长的夜晚,苦闷的伟伟弟弟常拨着六和弦有韵有律唱着歌儿,心里怅然若失,静静地等待命运的未来。</p><p class="ql-block">过去的岁月,在那一刻显得格外沉重、悠长、又近在眼前,触手可摸。伟伟弟弟念叨的遗憾,放弃过高考大专走读生名额的机会。我不再说话,此时餐桌上酒杯很静,只有泡着绿茶的玻璃杯冒着热气,吱吱响着……</p><p class="ql-block">伍家琦华阿姨特别上海女人味,轻声柔语的说话透出她从小优渥的家境,六十年代中期阿姨嫁给当时高工资收入的伍家叔叔(105元/月)更显出她生活的优越感。阿姨父亲,我们称为老外公的,老外公是老上海“大公报”摄影记者,名叫王浩然。伍家将自己二个孩子寄养在自己的父母家。老底子摄影记者出身的老外公暑寒假常带着外孙们去江西探亲,很热心为我们大家拍照,并在暗房辛苦为大家将照片冲洗出来,老外公认为满意的照片,会在每张照片背面题上饱满遒劲的小栺。从小爱臭美的我,为了多拍几张照,跑去伍家的次数比平常多了起来。阿姨八十年代中期调回上海工作,但凡我们去上海,她都请假与年迈的老外公一道,陪同我们去人民公园,西郊公园及外滩等地游玩和拍照片,然后还会在阿姨家里填填饥饿的肚子和零食。琦华阿姨给我留了大包牛奶糖。那个时代的牛奶糖啊!我说,嘴边仿佛还留着它的甜……</p><p class="ql-block">每个人的童年记忆里,都有着刻骨铭心的人和事。那些人和事犹如蒙太奇镜头下的画面,熙来攘往,红尘滚滚,藏着我最初的纯真和向往。江湖还年轻,而原有的那一拨人,那一拔事,早已老去。而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才是抵御这苍凉人世的最强的暖流。</p><p class="ql-block">仅以此文献给从上海举家带小内迁到江西山区,为三线建设做出贡献的父辈们!并向曾经为三线建设作出贡献,献出青春的父辈们和逝者们致敬!</p>